破书一堆 发表于 2016-3-7 19:10:10

2015年10月课程与教学论考前发答案

一:选择题:
1-5DBCB;6-10CCABB;11-15:DBDCD;16-20:ACC,, 24C26-30:CAACB
二:简答题:
31:疑惑产生——暗示——理智化——假设——推理——检验——得出结论,这是反省思维的完整过程。
33 (一)确定课程内容的价值观 (二)确定课程目标 (三)确定课程内容的基本取向 (四)确定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

34题 1.两者关系密切, 可谓难分难解, 而学校经验的成功与失败,愉悦与伤悲, 就是在两者的相互作用、相互渗透中进行的;
2. 正式课程较侧重于知识和技能的层面, 而隐性课程则主要是情、意方面的学习, 但两者之间也互相影响;
3. 显性和隐性并非固定一成不变的, 两者可以相互转化。某些隐性部分一旦被人充分认识, 通过分析、反省, 给予重视和肯定, 会转为显性。反之, 显性的某些结果被认为不重要或得不到重视, 也会转为隐性;
4. 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是互动互补的,而非主从关系。这种互动关系,使学校课程由显性到隐性的深层发展,范围也不断扩大(司琦,1989:350);
5. 隐性课程对显性课程的影响可以是反面的, 也可以是正面的; 既可以妨碍正式课程的发展, 也可以促进正式课程的发展; 既可以破坏正式课程, 也可以充补充、完善正式课程。理想是两者处于合协状
35(一)诊断性评价,是在教育、教学或学习计划实施的前期阶段开展的评价。
(二)形成性评价, 是基于教学过程中的某项活动或某个过程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的评价。
(三)总结性评价, 主要是在教学任务完成后进行的评价,是对教学全过程的综合性测量和检验。
支架式教学被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
基本环节
1.搭脚手架
2.进入情境
3.独立探索
4.协作学习
5.效果评价
案例分析题
相互适应取向。
特征: ①课程不仅包括体现在学程、教科书或变革方案中的有计划的具体内容,而且还包括学校和社区中各种情境因素所构成的谱系,这些情境因素会对课程变革方案作出改变。②课程知识是广大的、复杂的社会系统中的一个方面,实践者(教师)所创造的课程知识与专家所创造的课程知识同等重要。不断调整以求相互适应,是课程知识的一个基本特征。③课程变革过程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的和不可预知的过程。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不论是否与预期目标一致,都是课程变革过程的有机构成部分。④教师是主动的、积极的课程方案的“消费者”。⑤相互适应取向的研究重心不是测量课程实施的程度,而是把握课程实施的具体过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5年10月课程与教学论考前发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