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考网( zikao5.com )

 找回密码
 注册

我自考论坛新人签到! 到各省圈子新人签到送奖励~ 进入自考圈子自考资料专题

历年自考试题和答案 集合2008年以来的自考试题及答案! 考必过一考通自考小抄 - 自考密卷

自考资料【注册网站】|论文指导QQ905363546 自考英语学习英语俚语学习自考公共课 自考专业课网站地图关于我自考网_zikao5.com

特别提醒:想登录了解网站可用临时帐号【加微信zikao99索取】
搜索
查看: 14558|回复: 0

[随堂笔记] 自学考试《中外新闻作品研究》综合练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1-7 21:49: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自学考试《中外新闻作品研究》综合练习
  单选题:
  1. 从社会需要出发,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考察新闻作品的重要性,这体现了社会主义新闻事业鲜明的( )
  A 、民主性 B 、群众性 C 、客观性 D 、政治倾向性
  2. 新闻作品研究的对象是( )
  A 、新闻文风、语言 B 、新闻的思想性 C 、新闻作品的结构 D 、具体的新闻作品
  3.思维突破、超越所观察事物的本身,从更大的时空范围去展开纵向和横向的思索的是( )
  A 、创造性思想 B 、宏观思维 C 、求异思维 D 、立体思维
  4. 对新闻作品形式进行分析评价的根据是( )
  A 、新闻材料 B 、新闻体裁 C 、新闻价值 D 、新闻主题
  5. 揭露剖析政府和公共机构及整个社会体制中、存在的弊端的是( )
  A、消息 B 、特稿 C 、解释性报道 D 、调查性报道
  6. 解释性报道做出详尽准确的分析重点是针对( )
  A 、WHO B 、WHAT C 、WHEN D 、WHY
  7.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基本原则是( )
  A 、群众性原则 B 、党性原则 C 、真实性原则 D 、实事求是原则
  8. 《京郊出现科学热》的新闻主体是( )
  A 、廉教授的回忆 B 、廉教授的直接表述 C 、廉教授的工作现场 D 、廉教授一周的工作日程
  9. 《华美窗帷的背后》选自( )
  A 、《萍踪追忆》 B 、《萍踪寄语》 C 、《赤都心史》 D 、《西行漫记》
  10. 《京郊出现“科学热”》反映的时期是( )
  A 、1978年 B 、1980年 C 、1983年 D 、1990年
  11. 《别了,“不列颠尼亚”》的报道内容所反映的年代是( )
  A 、1945年 B 、1966年 C 、1997年 D 、1949年
  12. 《水城威尼斯》是一篇( )
  A 、风貌通讯 B 、事件通讯 C 、工作通讯 D 、经验通讯
  13. 《英雄登上地球之颠》的作者是( )
  A 、穆青 B 、邓拓 C 、梅阡 D 、郭超人
  14. 《华美窗帷的后面》选自( )
  A 、《萍踪忆语》 B 、《萍踪寄语》 C 、《赤都心史》 D 、《西行漫记》
  15. 《访厕记》一文调查的厕所主要在( )
  A 、北京 B 、广州 C 、全国旅游城市 D 、全国省会城市
  16. 《英迪拉。甘地》的作者法拉齐是( )
  A 、英国人 B 、印度人 C 、美国人 D 、意大利人
  17. 人类首次登上月球是在( )
  A 、1960年 B 、1968年 C 、1969年 D 、1970年
  18. 《世界最佳急诊室》采用的结构形式是( )
  A 、横式结构 B 、纵式结构 C 、双线并行式 D 、纵、横交叉式结构
  19. 《水面下的桥梁》一文的作者是( )
  A 、斯诺 B 、爱伦堡 C 、西蒙诺夫 D 、法拉奇
  20. 《火葬——甘地永存》一文的写作特色是( )
  A 、通俗易懂 B 、语言朴实、自然 C 、语言凝练、传神 D 、语言贴近、幽默
  多选题:
  1. 即使对同一新闻事件、新闻人物,记者因其立场观点不同往往( )
  A 、表现出不同的态度 B 、给予不同评价 C 、得出不同结论 D 、采取不同表现手法 E 、写出社会效果截然不同的新闻作品
  2. 新闻作品中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是( )
  A 、形式为内容服务 B 、内容决定形式 C 、形式为内容服务 D 、内容为形式服务 E 、内容与形式相互作用
  3. 新闻作品研究者应努力加强的素养是( )
  A 、理论修养 B 、政治修养 C 、知识修养 D 、道德修养 E 、专业修养
  4. 下列新闻作品中,写外国题材的有( )
  A 、《别了,“不列颠尼亚”》 B 、《水面下的桥梁》 C 、《世界最佳急诊室》
  D 、《华美窗帷的后面》 E 、《阿西、亚妮当众挥毫妙趣横生》
  5. 《夜宿车马店》一文的特色主要式( )
  A 、文字优美 B 、精心选材 C 、巧妙构思 D 、笔法轻松 E 、多侧面、多方位地表现主题
  6. 有的新闻作品为了叙述节奏的需要,常常运用双线式布局方法来安排结构。下列属于双线式结构的新闻作品是( )
  A 、《美国宇航员登上月球》 B 、《世界最佳急诊室》 C 、《断电使纽约陷入一片黑暗》
  D 、《圣海伦斯火山突然爆发》 E 、《奥斯威幸没有新闻可写》
  简答题:
  1 . 简述研究分析新闻作品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 . 简述新闻敏感及其主要表现?
  3 . 结合《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指出焦裕禄的性格特点和写作特色?
  4 . 简述新闻作品处理悬念的表现手法?
  5 .《鄱阳湖出现世界上最大的白鹤群》一文中有大量的数字。简析数字在本文中的作用?
  6. 试述研究外国新闻作品的意义、研究方法与要求?
  7. 试述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对新闻作品研究者的要求?
  8. 《周恩来总理逝世 北京沉浸在悲痛之中》一文中所描述的开电梯姑娘和口译人员这两个镜头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9.举例说明对比手法在《长沙市火柴脱销的原因何在?》一文中的作用?
  10. 试述新闻作品研究中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关系?
  11. 阅读消息《美日汽车贸易高级谈判开始》,请就下列两方面进行分析,写成不少于 600字的评析文章。
  (1)作者如何通过现场观察,运用具体形象的事实体现新闻主题?
  (2)此文的背景材料与新闻事实的关系。
  要求:论点明确,虚实结合,条理清晰,语言通顺,书写整洁,自拟标题。
  美日汽车贸易高级谈判开始 [新华社日内瓦6月26日电]美、日汽车贸易高级谈判今晚在日内瓦内以坎特向桥本赠送一把竹刀的戏剧性场面开始。 美、日汽车贸易谈判延续已近两年,至今未获任何结果c美方5月16日宣布,若双方在6月28日之前仍然达不成协议,美国将从这一天开始实施制裁,对日本输往美国的13种豪华桥车征收百分之一百的惩罚性关税。这将给日本汽车制造商每年造成59亿美元的损失。 为了避免爆发贸易战,双方4位副部级官员自本月22日起在日内瓦紧张地展开了谈判,但进展甚微。双方于是决定提高谈判级别,由美国贸易代表米基•坎特和日本通产大臣桥本龙太郎直接晤谈,以作最后努力。 坎特与桥本的谈判于日内瓦当地时间晚8点半开始,开始前安排了一次简短的与记者会面、记者拍照的活动。他们满面笑容地走向记者,站定之后,坎特出人意料地向桥本亮出了一把日本剑道中所使用的很长的竹刀,说:“这是我特意给您带来的。”坎特接着面对记者说:“桥本大臣精通此道。剑道的精神就是勇敢、诚实、正直和耐心。” 桥本应声答道:“毫无疑问,和坎特先生晤谈是需要耐心的。我非常希望我们能礼貌地进行会谈。” 桥本抓住竹刀的一头,对准自己的脖子,说:“这可要使我损失惨喽!”说完双方大笑。
  有记者问,双方的谈判是否必须在28日前结束?桥本答道:“美国定下的期限与我们毫不相关。我们不能在美国的法律约束下谈判。我们只想按照国际规则和世界贸易组织规则进行谈判。我也想告诉你们,这场谈判是非常艰难的。” 记者问坎特,最后期限在哪一天?坎特说,6月28日。记者又追问:“会不会延长?”已经转身退场的桥本扭过头来答道:“这是‘美国造’的期限。” 在坎特和桥本会晤之前,双方在日内瓦进行了副部级谈判,其主要内容是美国要求日本开放汽车市场,增加购买美国生产的汽车零配件,并在国内增加销售美国汽车的网点。 (1995年6月27日 新华社中文稿 作者:杨起、班玮)
  12 . 分析《经济学家赶集》这篇新闻作品的特色。
  答题要求:论点明确、虚实结合,条理清晰,文字简洁,写成不少于600字的评析文章,自拟标题。
  经济学家赶集 本报讯3月4日下午,经济学家薛暮桥到北京北太平庄农副产品市场赶集。 这位75岁高龄的老人,兴致勃勃地挤进人群,东瞧西看,问这问那。见到卖鲜鱼的,便问是怎么运进城里来的。有几个顾客正和卖主讨价还价,最后达成协议:一元二角一斤。薛暮桥同志高兴地说:“好,我也买一条。”卖鱼的拣了一条又大又肥的活胖头鱼,一称,五斤重。薛暮桥一边付款,一边说:“看来还是两个市场好。” 买完鱼,又买了一条擀面杖。这时,一个老头在叫卖挖耳勺。他赶忙过去花三分钱买下一个,说:“我很早就想买这么个小东西,总买不着,今天算是盼着了。” 赶完集,来到市场管理所。薛暮桥对管理所同志说:“这样的市场多开辟几个,分散一些就更方便了,是不是可以让那些较富裕的社队自己投资建市场呢?” 管理所同志说,也有个别人搞投机倒把。他说:“我看要进行教育,做到公买公卖。我们以国营市场为主,农贸市场作为补充,提倡社队集体卖货,也保留少数商贩。” (冯国熙) (1980年4月25日《市场报》)
  13.分析《“老报童” 罗伊去世了》这篇新闻作品的特色。
  答题要求:论点明确、虚实结合,条理清晰,文字简洁,写成不少于600字的评析文章,自拟标题。
  “老报童” 罗伊去世了 [美]尼尔•夏思 罗伊•迈尔斯的追悼会将于星期一举行。四分之一世纪以来,他是 帕由新闻》大楼附近的一个近乎传奇式的人物,也是不管年岁多大都被人叫作报童的那号人当中的仅存者之 《自由新闻》的一整代记者、编辑和其他职员都只知道他的名字叫“罗伊”的迈尔斯先生,本星期早些时候在他度过一生最后几年的疗养所中死去,终年六十七岁。 直到几个月以前,由于健康状况恶化而终于无法撑持下去为止,他一直把《纽约时报》和其他外埠报纸送到订户桌上,并且在《自由新闻》大楼外的人行道上叫卖上述报纸和《底特律新闻》。 去年有一个月他尝试了一下退休的滋味,但不久又重操卖报的旧业。 他双目几乎失明,戴着一副象定量酒杯的底那样厚的眼镜,要把头往后仰起才能看得见东西。 他形容枯稿,白发苍苍,体弱多病,吃力地背着笨重的帆布报兜,背带深深勒进瘦削的肩头。然而,在他衰弱的外貌下,却隐藏着强烈的自立精神。他对工作极为认真,也能滔滔不绝地神聊一气。“罗伊,你今天于得怎么样啊?” 一位打算买报的顾客会这样招呼他。
  “要买份时报?” 他会这样回答,声音粗得象是从沙石上崩出来的一样刮耳。 有一次,罗伊从《自由新闻》的电梯上走下来,正好赶上采编人员在那里开会。也许是由于他视力不佳,也许是由于他脾气倔强,反正他把报纸分发给了在场的记者。会议只好中断,直到罗伊把报纸分完。 “两毛五?” 一个记者有一次在罗伊对他说了《芝加哥论坛报》的价钱以后提出了抗议。“见鬼,罗伊,我花一毛五就能买到一份。” “是喽,不过你得上芝加哥去。” 有些记者在收报费的日子没有钱付款就躲着罗伊,这是大伙都知道的。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因为罗伊瞎得很厉害。只要订户的位子上有人坐着,他就去摧讨,不管那人是谁。有一次罗伊误把一个女记者当作一个长着胡子的男记者,因为他往常就是坐在那张桌子后边的。 还有一个记者在刚参加《自由新闻》工作的时候,发现他桌上每天都有一份《纽约时报》,感到很诧异,但他以为这是由于工作需要而发给他的。然而到了月底,他终于发现这是怎么回事。“一共六块二毛五。” 罗伊粗声粗气地对他说。 罗伊死后留一卜一个女儿,德乐勒斯•塔尔曼夫人,还有一个姊妹和一个孙儿。追悼会将于星期一午后二时在红河区西杰弗逊街10783号格尔巴赫殡仪馆举行。他将安葬在河景区费思代尔公墓。
  14 . 分析《京郊出现“科学热”》这篇新闻作品的特色。
  答题要求:论点明确、虚实结合,条理清晰,文字简洁,写成不少于600字的评析文章,自拟标题。
  京郊出现“科学热” 本报讯(记者刘连枢)在北京农业大学采访,有机会看到水稻专家廉平湖教授一个星期的工作记录,经本人同意,摘录如下: 3月对日(星期一)与市农业局水稻顾问团谈水稻高产问题; 3月22日(星期二)去海淀区东北旺讲授水稻泡沫塑料育苗技术; 3月23日(星期三)到房山县石楼讲水稻育秧,有300个农民听课; 3月24日(星期四)应邀赴河北省涿县研究制订如何提高粮食产量的措施Z 25日晚回京; 3月26日(星期六)上午到朝阳区讲水稻育秧,下午审研究生考卷。 廉教授对记者说,不仅我一个人这样。今年以来,京郊各区县纷纷与我们农学系粮食作物栽培教研组联系,邀请讲授农业技术知识、培训农村科技人员,应用推广新技术,简直踢破了门坎,使老师们应接不暇,仅3月7日这天上午,就有海淀区永丰公社、朝阳区农科所和西郊农场三个单位派人派车来校商量关于技术咨询的事宜。 64岁的廉教授说:“解放30多年来,北京郊区从来没有出现过今年这样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潮。作为我们来说,尽管忙些、累些,但心情是非常愉快的。” (1983年4月7日《北京日报》)
  15 . 分析《“飞天”凌空》这篇新闻作品的特色。
  答题要求:论点明确、虚实结合,条理清晰,文字简洁,写成不少于600字的评析文章,自拟标题。
  “飞天” 凌空 ——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
  她站在10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白云似在她的头顶飘浮,飞鸟掠过她的身旁。这是在卡多拉游泳场的8000名观众一齐翘首而望,屏声敛息的一刹那。 轻舒双臂,向上高举,只见吕伟轻轻一蹬,就向空中飞去。那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中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郭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 紧接着,是向前翻腾一周半,同时伴随着旋风般地空中转体三周,动作疾如流星,又潇洒自如,一秒七的时间对她似乎特别慷慨,让她从容不迫地展开身体优美的线条:从前伸的手指,一直延续到绷直的足尖。 还没等观众从眼花缭乱中反应过来,她已经又展开身体,笔直地象轻盈的箭,“味”地插入碧波之中,几股白色的气泡拥抱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四面水花悄然不惊。 “妙!妙极了广 站在我们旁边的一名外国记者跳了起来,这时,整个游泳场都沸腾了。如梦初醒的观众用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来向他们喜爱的运动员表达澎湃的激情。 吕伟精彩的表演,将游泳场的气氛推向了高潮。她的这个动作五一三六,从裁判手里得到了九点五分。 这位年方16的中国姑娘,赢得了金牌。 她的娇小苗条的女伴,门岁的周继红,以接近的分数赢得了银牌。 当一个印度观众了解到这两个姑娘是中国跳水集训队中最年轻的新秀时,惊讶不已。他说:“了不起,你们中国的人才太多了!”


自考《新闻作品研究》练习题
第一章 新闻作品研究的原则
  单选题: (每题1分)
  1.新闻舆论单位所有工作的首位是( )
  A.吸取更多的受众
  B.争取更高的经济效益
  C.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D.为广大群众提供信息服务
  2.一般来说,事实的发生和新闻报道间隔事件越短,则新闻价值( )
  A.越小
  B.越大
  C.不变
  D.难以确定
  3.考察新闻重要性时,一是注意考察新闻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二是注意( )
  A.考察新闻与领导之间的关系
  B.考察新闻与报道者的关系
  C.考察新闻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D.考察新闻与知名人士的关系
  4.新闻作品研究者要认真的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心内容是学习( )
  A.邓小平理论
  B.党的新闻工作的文献
  C.唯物法和辨证法
  D.马克思主义新闻学
  5.研究新闻作品必须遵循的思想路线是( )
  A.解放思想
  B.依靠群众
  C.实事求是
  D.服从党的领导
  6.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是( )
  A.情报
  B.信息
  C.档案
  D.新闻
  7.新闻作品的消费过程一是宏观的传播效果,二是( )
  A.采写活动
  B.社会影响
  C.受众反映
  D.采访目的
  8.在研究评价新闻作品时,首先要求作出准确分析判断的方面是( )
  A.体裁方面
  B.材料方面
  C.政治方面
  D.文采方面
  9. 新闻既要迅速及时,也不能“唯快是好”,有时要综合( )
  A.受众心理
  B.社会效果
  C.传播条件
  D.文采语言
  10. 新闻作品的内容构成包括题材内容和( )
  A.传播效果
  B.新闻材料
  C.新闻背景
  D.表现形式
  11.说“最有力量的意见乃是一种无形的意见”这句话的是( )
  A.毛泽东
  B.刘少奇
  C.胡乔木
  D.范长江
  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界较早提出用散文笔法写新闻的是( )
  A. 穆青
  B. 刘衡
  C. 邓拓
  D.郭超人
  13. 关于劳动英雄赵占魁的通讯写于( )
  A.延安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解放战争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
  14. 从社会需要出发,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考察新闻作品的重要性,这体现了社会主义新闻事业鲜明的( )
  A.民主性
  B.群众性
  C.客观性
  D.政治倾向性
  15. 因为和别人的看法不一致而放弃自己的见解或趋附迎合、人云亦云。这体现了新闻研究者受
  A.指导水平的影响
  B.研究能力的影响
  C.理论水平的影响
  D.心理因素的影响
  16. 新闻作品研究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具体要求的一个方面是( )
  A.研究者必须克服一些心理因素的影响
  B.研究新闻作品,要考虑它的客观传播效
  C.严格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从新闻作品的实际出发
  D.新闻作品研究者必须认真学习、钻研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
  17. 评价新闻作品的最基本的衡量尺度是( )
  A.引人注目
  B.新鲜生动
  C.真实准确
  D.迅速及时
  18. 新闻作品的见就对象是( )
  A.具体的新闻作品
  B.作品的语言、文采、结构
  C.某一时刻的新闻作品
  D.某一名家的新闻作品
  19. 新闻与事实的关系是( )
  A.新闻第一性,事实第二性
  B.新闻高于事实
  C.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
  D.事实为新闻服务
  20. 新闻作品价值的一个可变因素是( )
  A.真实性
  B.时效性
  C.正确性
  D.重要性
  21. 社会现实生活最迅速、最直接的反映是( )
  A.新闻作品
  B.文学作品
  C.历史作品
  D.档案材料
  22. 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是( )
  A.注重题材、语言
  B.文风正确、主题积极
  C.最终事实、反映事实
  D.结构和题材一致
  23. 早期的新闻通讯主要是( )
  A.纪实性的
  B.工作性的
  C.经验性的
  D.思想性的
  24. 第二代导语出现于( )
  A.20世纪30年代
  B.20世纪40年代
  C.20世纪50年代
  D.20世纪60年代
  25. 关于唐山大地震死亡人数的报道,成为1979年具有重大新闻价值的好新闻,主要原因是( )
  A.及时迅速的报道
  B.数据准确、首次公开
  C.灾难性拜倒能引起同情
  D.独家新闻
  26. 新闻作品最起码的要求是( )
  A.迅速
  B.新鲜
  C.生动
  D.真实
  27. 新闻作品研究的对象是( )
  A.新闻文风、语言
  B.新闻的思想性
  C.新闻作品的结构
  D.具体的新闻作品
  28. 《人人要学会写新闻》一文的作者是( )
  A.毛泽东
  B.周恩来
  C.范长江
  D.胡乔木
  29. 我国深度报道崛起于( )
  A.20世纪50年代
  B.20世纪60年代
  C.20世纪7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
  30. 只突出最具有新闻价值、最能激起人们兴趣的部分的要素是( )
  A.复合导语
  B.间接导语
  C.第一代导语
  D.第二代导语
  31. 如实地陈述客观事实,通过事实表达作者意见观点的新闻写作方法叫( )
  A.白描
  B.缘物寄情
  C.议论
  D.用事实说话
  32. 1995年,我国新闻媒体大力宣传的改革开放伟大时代的领导干部楷模是( )
  A.蒋筑英
  B.孔繁森
  C.邓稼先
  D.徐虎
 
多选题:(每题2分)
  1.新闻作品研究者受心理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的错误倾向有( )
  A.评价新闻作品不是从新闻作品的实际出发
  B.不了解新闻作品特点,评价失当
  C.因为与别人的看法不一致而随便放弃自己的见解
  D.趋附迎合、人云亦云
  E.割裂新闻作品与时代背景之间的联系
  2.新闻作品研究必须遵循的原则是( )
  A.有正确的指导思想
  B.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C.了解和把握新闻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
  D.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掌握作品的特点
  E.将新闻作品作为一个系统的整体来考察
  3.新闻作品的特点是( )
  A.真实性
  B.及时性
  C.重要性
  D.新鲜性
  E.想象性
  4.下列关于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表述,正确的有( )
  A.它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B.它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人类新闻实践活动,特别是无产阶级新闻实践活动,进行了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C.它揭示了新闻活动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规律
  D.它是指导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理论武器
  E.它是指导新闻作品研究的理论武器
  5.第一代导语要求具备的要素有( )
  A.人
  B.事
  C.时
  D.地
  E.因
  6.即使对同一新闻事件、新闻人物,记者因其立场观点不同往往( )
  A.表现出不同的态度
  B.给予不同评价
  C.得出不同结论
  D.采取不同表现手法
  E.写出社会效果截然不同的新闻作品
  7.新闻作品研究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具体要求是( )
  A.新闻作品研究者必须认真学习、钻研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
  B.严格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从新闻作品的实际出发
  C.研究者必须克服一些心理因素的影响
  D.研究新闻作品 ,要考虑它的客观传播效果
  E.新闻作品研究者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
  8.下列各项中属于新闻作品外部因素的有( )
  A.题材内容
  B.表现形式
  C.采制者
  D.采写过程
  E.传播效果
  简答题
  1.简述研究分析新闻作品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简述新闻的真实性包含的要求?
  3.简述将新闻作品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考察?
  4.新闻的真实性,主要包含哪几方面的要求?
  5.试述要联系时代背景研究分析新闻作品?
  6.联系具体作品,试述研究分析新闻应遵循的原则?
  第二章 新闻作品研究的思维特点
  单选题: (每题1分)
  1.通过对新闻作品的阅读,从其形式到内容的直接印象的具体感受阶段,这是指新闻作品研究的( )
  A.感性认识阶段
  B.理性认识阶段
  C.个性评判阶段
  D.共性评判阶段
  2.朝着不同方向、沿着不同途径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称为( )
  A.宏观思维
  B.立体思维
  C.求异思维
  D.创造性思维
  3. 新闻作品最起码的品格是( )
  A.倾向性
  B.新闻性
  C.真实性
  D.趣味性
  4. 感性认识阶段是新闻作品分析研究的( )
  A.基础
  B.入门
  C.前提
  D.起步
  5.对新闻作品的主观理性评价主要是通过( )
  A.求异思维
  B.宏观思维
  C.逻辑思维
  D.立体思维
  6.“对新闻作品的分析,评判的阶段,它是感性认识阶段的跃进,继续和深化”这一表述是指新闻作品研究的( )
  A.感性认识阶段
  B.个性评判阶段
  C.理性认识阶段
  D.共性评判阶段
  7.新闻作品研究的客观条件——新闻作品,它研究思维活动发生的( )
  A.前提
  B.起步
  C.结果
  D.基础
  8.“脱弃陈赅,自标灵采”这句话体现了新闻作品个性特点中的( )
  A.人与事的特殊性
  B.鲜明的时代色彩
  C.语言运用的特色
  D.表现形式的求新性
  9. 突破,超越所观察的事物本身,从更大的时空范围去展开纵向和横向的思维方式是( )
  A.立体思维
  B.求异思维
  C.宏观思维
  D.创造性思维
  10. 对于一个认识现象,进行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思考和探索,力图真实的反映这个事物的整体及整体和周围事物构成的立体画面的思维方式是( )
  A.立体思维
  B.宏观思维
  C.求异思维
  D.创造性思维
  11. 在新闻作品研究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阶段,如果极端化,有可能的倾向有唯理论和( )
  A. 先验论
  B. 经验论
  C. 唯心论
  D. 形而上学
  12. 在分析新闻作品时,尤其重要的是研究其( )
  A.个性
  B.共性
  C.趣味性
  D.重要性
  13. 创造性思维最主要的特征是( )
  A.超前
  B.变异
  C.立体
  D.求新
  14. 勇于探索未知领域,敢于提出新见解、新问题。这种思维方式是( )
  A.立体思维
  B.求异思维
  C.宏观思维
  D.创造性思维
  15. 新闻作品分析研究的起步是( )
  A.感性认识
  B.理性认识
  C.醒目的题目
  D.正确的思想
  16. 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至今读来仍使人激动不已,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 )
  A.新闻作品写的富有激情
  B.通讯中人物实际感人
  C.通讯中闪耀着强烈的时代精神光辉
  D.通讯选材的角度新颖、独特
  17.思维突破、超越所观察事物的本身,从更大的时空范围去展开纵向和横向的思索的是( )
  A.创造性思想
  B.宏观思维
  C.求异思维
  D.立体思维
  18. 一种朝着不同方向、沿着不同途径思考问题的特殊方法的思维方式是( )
  A.宏观思维
  B.立体思维
  C.求异思维
  D.创造性思维
19. 《生命的支柱》是一篇( )
  A.人物通讯
  B.人物专访
  C.人物特写
  D.人物评论
  20. 反映在全国率先实行租赁经营的通讯是( )
  A.《经济学家赶集》
  B.《沈阳市防爆器械厂破产倒闭》
  C.《关广梅现象》
  D.《长沙火柴脱销的原因何在》
  21. 勇于突破会议报道陈旧框框的记者是( )
  A.刘衡
  B.金凤
  C.郭玲春
  D.郭梅尼
  22.在新闻作品研究中与求同思维对应的是( )
  A.宏观思维
  B.求异思维
  C.立体思维
  D.发散思维
  23. “轻视生活,轻视事实,轻视感性经验,不从新闻作品实际出发,而从条条出发”。这种错误倾向是( )
  A.机械轮
  B.唯理论
  C.唯心论
  D.经验论
  多选题: (每题2分)
  1.下列关于新闻作品研究过程中,要遵循的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的表述,正确的有( )
  A.由个别到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
  B.由个性到共性,再由共性到个性
  C.由一般到个别,再由个别到一般
  D.由共性到个性,再由个性到共性
  E.由个别到一般,再由个性到共性
  2.构成新闻作品吸引读者的第一条件的因素是( )
  A.醒目的标题
  B.新颖的角度
  C.紧凑的结构
  D.简洁的语言
  E.深刻的内涵
  3.感性认识只是新闻作品研究的低级阶段,它具有( )
  A.肤浅性
  B.片面性
  C.局限性
  D.表面性
  E.不准确性
  4.新闻作品研究的任务,要求把握( )
  A.新闻作品的本质
  B.新闻作品的全体
  C.新闻作品的内在联系
  D.新闻作品的结构
  E.新闻作品的特色
  5.新闻作品应遵循的共性有( )
  A.新鲜性
  B.真实性
  C.针对性
  D.指导性
  E.准确性
  6.在新闻作品研究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阶段,如果极端化,值得注意的错误倾向有( )
  A.形而上学
  B.唯心论
  C.先验论
  D.经验论
  E.唯理论
  7. 新闻作品研究是一个完整的精神活动,是感性与理性的辨证统一,这种辨证统一体现在感性与理性的( )
  A.相互依赖
  B.相互协调
  C.相互渗透
  D.相互抵触
  E.相互制衡
  8.新闻作品研究的思维特点,体现了新闻作品研究的整个过程,能够说明这些特点的大体有( )
  A.简单性与复杂性
  B.全面性与片面性
  C.感性与理性
  D.共性与个性
  E.主观性与客观性
  9. 为了增强新闻作品的表现力和吸引力,有的消息也运用白描的手法,使得消息有形象感。下列作品中有形象感的是( )
  A.《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B.《别了,“不列颠尼亚”》
  C.《日本签字投降》
  D.《一本充满自我批评精神的新书》
  E.《陕北有煤海》
  10.新闻作品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有( )
  A.描写
  B.抒情
  C.叙述
  D.说明
  E.议论
  简答题:
  1.(本题8分)新闻作品研究的客观性是怎么体现的?
  客观是指主观意识之外的物质世界。作为研究对象的新闻作品是不以研究者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研究者对新闻作品的分析、判断、联想,必须以新闻作品为基础,而不可离开新闻作品这个客观条件。毫无根据地信口开河。
  2.(本题8分)新闻作品研究中的“经验论”倾向是如何表现的?
  表现:在新闻作品研究中,“经验论”轻视新闻写作和研究的规律,否认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思维定式,认定“新闻无学”,“分析新闻没有必要”,“上级说好就好,上级说坏就坏”,认为“不学新闻学,照样懂新闻”,把局部的、一知半解的经验当作普遍规律。如此等等,都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方法论,都不能帮助读者正确分析、评价、研究新闻作品。
  3.(本题8分)新闻作品研究的思维特点,大体可以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
  新闻作品研究的思维特点体现于整个过程,可以从感性与理性、共性与个性、客观性与主观性等几个方面来说明。
  4.(本题8分)新闻作品的个性特点一般表现在哪些方面?
  (1)从鲜明的时代特色中发现新闻作品的个性。
  (2)从作品中人与事的特殊性中发现新闻作品的个性。
  (3)从表现形式的求新性中发现新闻作品的个性。
  (4)从作品语言运用的特色中发现新闻作品的个性。
  5.(本题13分)试述新闻作品研究中感性与理性认识的辨证统一关系?
  新闻作品研究是一个完整的精神活动,感性与理性的辩证统一,首先表现于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读者对作品的认识是先有感性,然后才发展为理性。作品的本质是通过多方面的现象表现出来的,不透过作品的现象,就无法把握作品的本质。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对作品中的事实还停留在片断的、分散的、表面的认识阶段时,对作品的分析不可能有什么深切的感受,只有经过认真思考,将那些片断的、分散的、表面的印象集中起来,加上自己的经验和知识的补充、丰富,并在自己的头脑里获得再现时,才能对作品所揭示的内涵有比较全面、深切的感受,从而达到理解与感受的统一,真正把握作品的本质。其次表现于它们的相互渗透。一方面,感性认识中有理性认识;另一方面,理性认识中也难免有感性认识的东西。
  6.(本题13分)试述新闻作品研究中的思维特点?
  新闻作品研究的思维特点体现于整个过程,大体可以从感性与理性、共性与个性、主观性与客观性等几个方面来说明。
  (1)感性与理性。研究新闻作品包括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两个阶段。感性认识阶段就是对新闻作品的阅读,从其形式到内容的直接印象的具体感受阶段。理性认识阶段就是对新闻作品的分析、评判的阶段。二者辩证统一,既互相依赖又互相渗透。
  (2)个性与共性。个性就是此事物不同于他事物的独特而又鲜明的特性。共性就是事物的普遍性、一般性,是同类事物共同的本质属性。共性和个性是辩证统一的,任何事物都可以说是个性与共性的对立统一体。新闻作品也同样如此,它既具有新闻报道真实、客观、新颖诸共性而区别于小说、戏剧、诗歌、散文、公文等其他文章样式。同时,每一篇优秀的新闻作品,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如果新闻作品只有共性,没有个性,那么新闻报道就会陷人千人一面、万人一腔的僵化模式。
  (3) 主观性与客观性。研究新闻作品,不言而喻,它必须要有客观条件——新闻作品,还要有主观条件——研究者本身的各方面的修养。这就说明研究新闻作品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主观性。我们在新闻作品研究活动中,一定要坚持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原则,才能对新闻作品做出确切的评价。在新闻作品研究中应力求对新闻作品有全面深刻的理解,正确把握作品的时代背景、传播意图及其社会影响等等。我们应力求使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以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7.(本题13分)在新闻作品研究中,运用创造性思维、求异思维、宏观思维和立体思维的意义?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勇于探索未知领域,敢于提出新见解、新问题的进取性思维方式,它充分体现了人类思维本身具有的能动性。求新,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特征。新闻工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特点就是不断探索新情况、研究新问题,使自己不断有新发现。我们在新闻作品中同样离不开创造性思维,以求对新闻作品做出具有独到见解的评析。
  立体思维是相对于平面思维而言的。对于一个认识对象进行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思考和探索,力图真实地反映这个事物的整体以及这个整体和周围事物构成的立体画面,是立体思维常采用的思维方式。
  宏观思维是指突破、超越所观察的事物本身,从更大的时空范围去展开纵向和横向的思索。当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中,要求我们在研究新闻作品时具有远见卓识,高屋建瓴地观察问题,要从微观上发现典型,又要跳出微观,从宏观上把握主题,升华思想,开掘深度。所谓“胸中有全局,手中有典型”。
  求异思维是一种朝着不同方向、沿着不同途径思考问题的手法。它常常冲破思考的习惯、范围、激发非习惯的联想,从而引出更多更深的信息。在新闻作品研究中恰当地采用求异思维,能为新闻作品研究注人新的活力。
  以上几种思维方式,从不同角度拓宽思维的领域,帮助我们深化认识、深人研究,使我们的研究活动具有创新意义。各种思维方式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常常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互为补充,相辅相成。
  8.(本题13分)试述新闻作品研究中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关系?
  分析新闻作品要从个别具体作品中探索新闻采写的普遍规律,从而提高新闻实践的能力。在分析过程中,离不开认识事物的一般原理:从个别到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亦既由个性到共性,再由共性到个性。由于个性之中包含着共性,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人们可以通过把握个别典型,从中找出共同的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以指导一般。个性,就是此事物不同于他事物的独特而鲜明的特性。个性最突出之处就是它的特殊性、个别性。共性,就是事物的普遍性、一般性,是同类事物共同的本质属性。
  任何事物都可以说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性。新闻作品也同样如此。如果新闻作品只有共性,没有个性,那么新闻报道就会失去了丰富多彩、色彩斑澜的面貌,就会陷入千篇一律、固定化、僵化、套话的模式。如果只有个性就丧失了本质属性。
第三章 新闻作品评析的方法
  单选题: (每题1分)
  1.新闻作品的统帅和灵魂是( )
  a.新闻材料
  b.新闻体裁
  c.新闻价值
  d.新闻主题
  2. 使新闻作品的各个部分成为有机整体,能表现新闻内容,体现新闻主题的重要表现手段是( )
  a.新闻形式
  b.新闻体裁
  c.新闻结构
  d.新闻背景
  3. 对新闻报道中的人物、事件、现象和问题等表达作者自己的看法、意见和态度的表现手法是( )
  a.记叙
  b.说明
  c.议论
  d.抒情
  4. 一般将时效性弱,重要性差而趣味性强的报道称为( )
  a.硬新闻
  b.软新闻
  c.慢新闻
  d.快新闻
  5. 新闻作品的中心思想、新闻作品的核心是( )
  a.新闻作品的题材
  b.新闻作品的主题
  c.新闻作品的语言
  d.新闻作品的结构
  6. 对新闻作品形式进行分析评价的根据是( )
  a.新闻材料
  b.新闻体裁
  c.新闻价值
  d.新闻主题
  7. 以简洁的文字,简明扼要的方式,及时报道新闻事实的新闻主体指( )
  a.通讯
  b.消息
  c.特稿
  d.评论
  8. 新闻报道的基本特征是( )
  a.时效性强
  b.政治性强
  c.社会反响深远
  d.用事实说话
  9. 新闻作品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是( )
  a.抒情
  b.描写
  c.议论
  d.记叙
  10. 除了一些简短消息只报道某一简单信息,谈不上有什么思想意义外,多数新闻作品一般都有( )
  a.结构
  b.导语
  c.结尾
  d.主题
  11. 新闻的表现手法是为准确,鲜明,生动的表现新闻作品的( )
  a.形式
  b.内容
  c.主题
  d.体裁
  12. 新闻作品中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 )
  a.形式决定内容
  b.内容决定形式
  c.内容为形式服务
  d.形式与内容相互作用
  13. 新闻语言与文学语言,政治语言,科学语言的不同之处是( )
  a.以议论为主
  b.以抒情为主
  c.以记叙为主
  d.以描写为主
  14. 把不同的新闻作品按照一定的要求放在一起研究、分析使用的方法是( )
  a.对新闻结构分析
  b.对新闻作品内容的分析
  c.对新闻作品形式的分析
  d.对新闻作品综合性的分析
  15. 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表现手法是( )
  a.叙述
  b.议论
  c.描写
  d.抒情
  16. 在研究评析新闻作品时,首先要求( )
  a.从形式上看它是否有创新性
  b.从贴近性上着眼
  c.从可读性上着眼
  d.从政治上对它作出准确的分析判断,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17. 新闻主题是新闻作品的( )
  a.统帅和灵魂
  b.根本和基础
  c.前提和条件
  d.主体和思想
  18. 新闻作品内容所具有的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的体现是( )
  a.新闻主题
  b.新闻题材
  c.新闻语言
  d.新闻人物
  19. 表现新闻内容、体现新闻主题的重要表现手段是( )
  a.新闻表现手法
  b.新闻题材
  c.新闻语言
  d.新闻人物
  20. 决定新闻的重要性因素是( )
  a.贴近性
  b.及时性
  c.可读性
  d.主题意义
  21. 记者在新闻作品中抒发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是( )
  a.记叙
  b.议论
  c.抒情
  d.描写
  22. 新闻的重要性是( )
  a.由题材的大小决定
  b.由它所蕴含的意义决定
  c.由新闻任务的重要性决定
  d.由新闻媒介的权威性决定
 多选题: (每题2分)
  1. 对新闻综合性分析的几种方式是(abcd )
  a.分析同一题材同一体裁的不同新闻作品
  b.分析同一题材不同体裁的新闻作品
  c.分析某一类专业报道的新闻作品
  d.分析某一位记者的新闻作品
  e.分析一篇新闻作品
  2. 调查性报道的种类包括( cd )
  a.多项揭丑式
  b.全面揭丑式
  c.单项揭丑式
  d.综合分析式
  e.全面分析式
  3. 在分析新闻作品的细节描写时,要注意(abcd )
  a.细节应真实典型
  b.细节能说明问题
  c.细节能反映事物的特征
  d.细节应生动感人
  e.细节描写要文笔简洁
  4. 新闻报道语言的要求是( )
  a.鲜明生动
  b.简练明白
  c.准确严谨
  d.富有文采
  e.幽默风趣
  5. 下列属于新闻报告体裁的是(acd )
  a.消息
  b.社论
  c.特写
  d.通讯
  e.短评
  6. 新闻主题的意义在于(abde )
  a.新闻主题是新闻作品的中心思想
  b.新闻主题是新闻作品内容的核心
  c.新闻主题是所有新闻作品必须具备的前提
  d.新闻主题是记者认识和提炼新闻事实的思想结晶
  e.新闻主题是新闻作品内容所具有的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的体现
  7. 分析新闻作品的结构需要注意的是(ade )
  a.要注意新闻作品是如何遵循结构安排的原则和要求,根据新闻作品的具体内容,安排一个既能恰当反映新闻事实,又能充分显示新闻主题,并易于读者理解的结构形式的
  b.要注意把握新闻作品的内容
  c.要注意新闻作品的表现手法
  d.要注意消息有消息的结构形式,通讯有通讯的结构形式,不同的体裁有不同的特点
  e.要注意把握作品运用的结构形式及特点
  8. 分析新闻作品的形式主要包括(b d e)
  a.对新闻材料的分析
  b.对新闻结构的分析
  c.对新闻语言的分析
  d.对新闻主题的分析
  e.对新闻表现手法的分析
  9. 新闻作品中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是(ab )
  a.形式为内容服务
  b.内容决定形式
  c.形式为内容服务
  d.内容为形式服务
  e.内容与形式相互作用
  10. 分析新闻主题要注意的问题是(abcde )
  a.把握新闻主题的舆论导向和社会意义,看其是否正确和深刻
  b.注意新闻主题是否鲜明和集中
  c.将新闻主题与新闻作品所选择的角度联系起来进行研究
  d.注意新闻主题寓于一定的事实之中,通过叙述一定的事实来说明和表现主题
  e.考虑新闻主题是否符合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和特点
  11. 分析新闻作品的内容时,要考虑它是否符合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和特点,比如(abcd )
  a.报道内容是否真实、可信
  b.所选的主要事实材料是否新鲜、典型
  c.新闻要素交代得是否清楚
  d.报道内容是否具有时宜性
  e.新闻表现手法是否丰富
  12. 下列新闻作品中属于军事报道的是(ae )
  a.《桌子上的表》
  b.《运载火箭飞越万里长空》
  c.《核弹元勋的“三子”》
  d.《英雄登上地球之巅》
  e.《中原我军占领南阳》
  简答题
  1. 简要分析新闻述评的特点?
  新闻述评的特点,主要是:(1)以报道事实为主,以评述事实为目的。边述边评,在内容上叙述多于评论。(2)以述评结合、夹叙夹议的方式,来剖析新闻事件,分析形势,反映事物之间的横向、纵向的联系,进一步揭示新闻事件的本质意义及发展趋向。(3)针对性强,富有思想性。新闻述评往往是针对实际工作中或国际上的某一问题、某种思潮而写成,以启发引导广大读者。
  2. 新闻报道的语言要求注意些什么?
  分析新闻作品中的语言,需要注意的是:记叙事实要明快畅达;写人状物要生动形象;议论说明要精确严密;抒发感情要情真感人;新闻作品中人物的语言要符合人物的特点,要有个性特色;不同的新闻体裁对语言有不同的要求。
  3. 简述判断新闻作品结构方式的标准?
  判断新闻作品的结构方式的标准是一切从有利于准确报道事实,有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观点,有利于读者阅读需要出发。
  4. 简述新闻主题的意义?
  新闻主题的意义是:新闻主题是新闻作品的中心思想,是新闻作品内容的核心;是新闻作品的统帅和灵魂;是记者认识和提炼新闻事实的思想结晶;是新闻作品内容所具有的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的体现。
  5. 简述新闻作品语言的特点?
  新闻用事实说话这一特点,决定了新闻语言的客观性,写新闻应以绝大多数人都能接受的朴素。客观的叙述性语言为主,不能追求夸张的表达方式和加码的形容词。
  新闻语言还必须简练、通俗、生动,力求符合人民群众的阅读习惯,接近大多数群众的认识水平,并易为群众所接受。新闻语言不应是简陋、枯燥、浅白,而真正的好新闻,其语言应当是具体、生动、形象,充满情趣,洋溢文采,富有可读性的。
  6. 简述新闻作品处理悬念的表现手法?
  (1)设置的悬念要符合新闻事实的实际情况,不能违背真实性原则。
  (2)设置的悬念应与新闻事实相关。
  (3)设置的悬念要有答案,要揭示结果。
  新闻报道的语言要求注意以下几点:
  (1)准确严谨,即能恰如其分地反映所报道的客观事物。
  (2)鲜明生动,即具体明快,而不枯燥乏味。
  (3)简练明白,即语言凝练,晓畅明了,通俗易懂。
  7. 简述分析新闻作品结构应注意的问题?
  分析新闻作品的结构需注意:
  要注意其是如何遵循结构安排的原则和要求的,根据新闻作品的具体内容,安排一个既能恰当反映新闻事实,又能充分显示新闻主题,并易于读者理解的结构形式。
  还要注意消息有消息的结构形式,通讯有通讯的结构形式,不同的新闻体裁具有不同的结构特点。
  消息、通讯等新闻文体的结构形式多种多样,在分析新闻作品的结构时,还要注意准确把握作品所运用的结构形式及其特点。
  8. 为什么要掌握分析比较的科学方法?
  分析比较是人类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全面深刻认识事物、辨别事物的优劣、高低、美丑的重要方法。当代社会,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向社会发布新闻、传播信息,新闻作品不仅数量大,而且内容涉及到方方面面,写作水平也良莠混杂,参差不齐。面对如此众多的新闻作品,只有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指导下,从题材内容、表现形式、社会效果等各个方面,对它们进行科学的分析比较,才能发现那些题材重要、内容新鲜、表现手法新颖、既有普遍指导意义又有自己特点的优秀作品,引导人们去品尝这些高品位的精神食粮,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吸取精神力量。缺少这种科学的分析比较能力,就可能“有眼不识泰山”,让真正优秀的新闻作品失之交臂。或错把芝麻当西瓜。
  9. 试述对新闻作品进行综合性分析的方式?
  对新闻作品进行综合性分析,是指把不同的新闻作品按照一定的要求放在一起进行研究、分析。
  对新闻作品综合性分析的几种方式如下:
  (1)分析同一题材同一体裁的不同新闻作品。比如,把几家报纸报道同一新闻事件的消息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
  (2)分析同一题材不同体裁的新闻作品。比如,把报道同一新闻事件的消息和通讯等不同新闻体裁的作品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
  (3)分析某一类专业报道的新闻作品。比如,对一个时期内某一类专业报道(或经济报道,或科技报道,或体育报道等等)的新闻作品进行综合性分析,掌握专业报道的规律和特点。
  (4)分析某一位记者的新闻作品。比如,对某一位有显著成就的记者一个时期内采写的新闻作品,或是对其所有的新闻作品进行综合性分析,研究这位记者的作品的特色和风格。
  对新闻作品的综合性分析还可以有多种方式、多种层次。然而,具体分析一篇新闻作品,这是最基本的,其他方式与层次的分析都是以此为基础的。
  10. (本题20分)
  分析《长江上游仍在砍树》这篇消息的表现手法及在表现主题上的效果。
  答题要求:论点明确,虚实结合,条理清晰,文字简洁,写成不少于600字的评析文章,自拟标题。
  滔天洪水警示人们:保护生态刻不容缓
  恰在此时又有坏消息传来——
  长江上游仍在砍树
  长江上游地区大片森林仍在遭受数千把斧头和电锯的砍伐。记者近日随世界银行组织的14名生态、环保和人类学专家考察雅碧江下游的二滩水电站库区生态环境,见到江面漂浮着上游漂运下来的上万根三四米长、脸盆般粗的木头、小舟左冲右突一个多小时才驶离码头。行出不到1000米,数万根粗术密密麻麻地塞满了几百米宽的江面。
  攀枝花市一位林业干部告诉记者,这仅是雅碧江沿岸近期所砍伐树木的很少一部分。由于二滩水电站关闸蓄水拦住了漂木的去路,大量木头在上面几个水运站捞上岸运走了,漂下来的只是“漏网之鱼”。他说,仅沿江国有森林工业企业今年就至少砍伐了30万立方米的木材,相当于砍光了5万亩原始森林,而流域各县、乡伐木企业的砍伐量更大。
  市专家组成员、四川省林业科学院研究员刘仕俊说,四川宜宾市以上的长江三大干支流中,金沙江、大渡河两岸的森林早已所剩无几。雅砻江主要流经人烟稀少、交通闭塞的横断山脉,但现在,这条江两岸的森林资源也遭到了十分严重的破坏。
  全长1517公里的雅砻江主要流经四川省甘孜、凉山、攀枝花等地市州;因水急谷深,沿江所伐树木主要以顺江漂流的形式运往下流,然后再装上火车经成昆铁路运出。
  记者在几天的采访中看到,雅碧江下游两岸目前仅存些残次林木,水土流失严重,当地老乡说:“每一场暴雨就造成洪水和滑坡、塌方。以前江水一年四季都是清的,现在变成‘黄河’了。”
  答案要点:
  《长江上游仍在砍树》一文角度独特,作者客观性的叙述了长江上游的生态环境,没有渲染、夸大。用一系列的数字和事实向人们展示了长江上游生态环境正在遭到巨大的破坏。从而,警示人们保护生态刻不容缓。
第四章 关于研究外国新闻作品
  单选题: (每题1分)
  1.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盛行一时的报道形式是( d )
  a.消息
  b.特稿
  c.解释性报道
  d.调查性报道
  2.特稿经常采用的开篇方式是( a )
  a.设悬念
  b.开门见山提出观点
  c.交代事实的背景材料
  d.把重要的事实首先告诉读者
  3.研究外国新闻作品的基本方法是( a )
  a.具体分析、研究单个作品
  b.对某一类新闻作品进行研究
  c.对某一个外国新闻记者新闻作品进行研究
  d.对某一国家某一时段的新闻作品进行综合分析研究
  4.新闻报道中最大量、最经常用的报道形式是( a)
  a.消息
  b.通讯
  c.特写
  d.来信
  5.解释性报道是一种( c )
  a.开拓性新闻
  b.背景性新闻
  c.问题性新闻
  d.经验性新闻
  6.调查性报道又称为( d )
  a.分析性报道
  b.解释性报道
  c.批评性报道
  d.揭露性报道
  7.西方传统的客观报道发现到20世纪初产生的一种新的形式的报道是( d )
  a.通讯
  b.消息
  c.调查性报告
  d.解释性报道
  8.调查性报道的种类有单项揭丑式和( c )
  a.多项揭丑式
  b.全面揭丑式
  c.综合分析式
  d.全面分析式
  9.新闻作品中最主要,最常见的体裁是(a )
  a.消息
  b.通讯
  c.特写
  d.来信
  10.西方新闻记者对重大事件或者正在发展进行的的事件而做的追踪报道属于(d )
  a.专题报道
  b.综合报道
  c.系列报道
  d.连续报道
  11.在积累了充分事实的基础上,以系统深入的揭露问题为主旨的报道形式是( b )
  a.解释性报道
  b.调查性报道
  c.通讯
  d.消息
  12.西方新闻界消息写作占主导地位的结构模式是(d )
  a.对比式
  b.并列式
  c.金字塔式
  d.倒金字塔式
  13.对重大事件或正在发展进行的事件而作的追踪报道,在西方新闻界称为(c )
  a.系列报道
  b.连续报道
  c.组合报道
  d.解释性报道
  14.调查性报道在美国盛行一时的时间是(c )
  a.20世纪初
  b.20世纪60年代
  c.20世纪5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
  15.揭露剖析政府和公共机构及整个社会体制中、存在的弊端的是( d )
  a.消息
  b.特稿
  c.解释性报道
  d.调查性报道
  16.通常被喻为“报纸的主体”的是( c )
  a.言论
  b.通讯
  c.消息
  d.特写
  17.解释性报道做出详尽准确的分析重点是针对( d )
  a.WHO
  b.WHAT
  c.WHEN
  d.WHY
  18.在西方,揭露剖析政府和公共机构及整个社会体制中存在弊端的报道形式是( c )
  a.全面分析式报道
  b.全面揭丑式报道
  c.综合分析式报道
  d.单项揭丑式报道
  19.“报纸上的主角”通常指( b )
  a.言论
  b.消息
  c.图片
  d.版面
  20. 以事实的重要程度或受众关注程度依次递减的顺序,先主后次地安排新闻事实的结构模式叫( b)
  a.金字塔式结构
  b.倒金字塔式结构
  c.纵式结构
  d.平行式结构
  多选题: (每题2分)
  1.通讯外国新闻作品常见的报道形式是( bcd.e )
  a.通讯
  b.消息
  c.特稿
  d.调查性报道
  e.解释性报道
  2. 研究外国新闻作品可以采用的方法有(abcd )
  a.对某一类新闻作品进行分析研究
  b.对某一个国家一个时期的新闻作品进行综合研究
  c.对某一个外国记者新闻作品进行研究
  d.具体分析,研究单篇作品
  e.用统一的立场和表达方式进行评
  3. 西方新闻报道十分注重接近性,这种接近性的表现手法是(bc )
  a.点名事实与受众利害攸关的关系突出新闻与受众地理上的接近性
  b.点名事实与受众利害攸关的关系
  c.按照新闻事实最容易为受众接受的原则来写
  d.淡化对与受众距离远的事实的描述
  e.强调接近性是新闻价值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
  4. 西方新闻作品语言的简洁明快表现为( abd)
  a.写作新闻时多用简单句,使新闻事实一目了然
  b.谴词造句注意长短交替使用,创造与内容相符的节奏
  c.大量使用省略句
  d.注意“炼字”、“炼句”,以求富有表现力
  e.避免使用描写手法
  5. 关于特稿的表述,正确的是( bcd )
  a.对时效性要求极高
  b.更多地采用设悬念的手法来开篇
  c.注重趣味性、可读性
  d.将情节、文字的可读性与主题的严肃性相结合
  e.仅以重大事件为报道对象
简答题
  1. 简述西方读者判断新闻接近性的标准?
  西方新闻记者在发掘、判断、选择新闻事实时很注意接近性,甚至有细致的标准:()在差不多同样重要的事情中,发生在离读者最近的地方的事件最有新闻价值。(2)有些事情只有在人们生活所在地才会引起读者的兴趣,才有新闻价值。
  2. 简述消息写作的特殊要求?
  消息的写作不同于文学创作,有其特殊的规律和特殊的要求,这是由新闻的性质决定的。具体来说,消息的内容必须真实,要短小精悍,要迅速及时,还要用事实说话。
  3. 简述研究外国新闻作品的意义?
  阅读和分析、研究外国新闻作品可以使我们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开拓视野,了解外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吸收人类文明中的优秀成果,借鉴外国的符合新闻传播规律的新闻表现形式,丰富我们的新闻表现手段,拓宽新闻报道领域,做到“洋为中用” 以促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新闻传播日益增长的需求。这是研究外国新闻作品的意义。
  4.(本题13分)试述研究外国新闻作品的意义、研究方法与要求?
  阅读和分析、研究外国新闻作品,可以使我们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开拓视野、了解外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吸收人类文明中的优秀成果,借鉴外国的符合新闻传播规律的新闻表现形式,丰富我们的新闻表现手段,拓宽新闻报道领域,做到“洋为中用”,以促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新闻传播日益增长的需求。这是研究外国新闻作品的意义。
  研究外国新闻作品,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在多个层次上展开,或对某一类新闻作品进行分析研究,或对某一国家一个时期的新闻作品进行综合研究,或对某一个外国记者的新闻作品进行研究。而具体分析、研究单篇作品是最基本的方法,其他研究均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
  外国新闻作品的内容纷繁复杂,各个国家的新闻报道,记者有各自不同的立场、世界观和表达方式,所以,在具体研究外国新闻作品时,既要结合作品撰写的历史背景,又要注意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倾向在作品中的反映,以便做出正确的分析和评价。这是研究外国新闻作品的要求。
  5.(本题13分)联系具体作品,分析外国新闻作品的主要写作特点?
  外国新闻作品的主要写作特点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注重新闻报道的接近性,拉近读者与新闻的距离,引起读者的关注。
  (2)重视使用背景材料,增加新闻作品所揭示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3)着力将新闻报道写得生动易懂,有现场感,使新闻作品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4)注重进行式报道,及时将新闻报道出去,对读者较为关心的事件,还采用后续报道,跟踪报道等形式,揭示其发展变化的过程,给读者以完整的印象。
  (5)语言简洁明快,富有表现力。
  西方新闻界历来重视新闻背景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新闻机构甚至投下巨资兴建“资料库”,收集大量资料信息。西方记者使用背景材料来说明新闻事实产生的具体条件和原因,或将一些记者不便作出的判断通过背景性事实揭示出来,从而显示出“用事实说话” 的力量。
  对一些比较深奥难懂的专业领域的东西,西方记者在新闻报道中一般要运用背景材料予以解释和说明,如科技成果的介绍、技术性问题的解释、名词术语的注释,帮助读者看懂新闻内容,增长知识和见闻。
  西方新闻作品往往写得生动逼真,现场感强,这与记者采访中不畏艰险,想方设法亲赴第一线,亲身经历,用眼睛采访的作风分不开。如《墨索里尼悬尸米兰街头》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
  第五章 新闻作品研究者的素养
  单选题: (每题1分)
  1.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基本原则是( )
  a.群众性原则
  b.党性原则
  c.真实性原则
  d.实事求是原则
  2.正确有效的开展新闻工作和新闻作品研究的理论基础是( )
  a.新闻理论
  b.政治理论
  c.价值理论
  d.信息理论
  3. 新闻工作者在长期的职业活动中形成的欣慰准则规范是( )
  a. 新闻纪律
  b. 新闻道德
  c. 新闻原则
  e.新闻政策
  4. 新闻作品研究者的政策水平是( )
  a.政治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b.理论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c.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d.知识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5. 无产阶级的阶级性和马克思主义 的革命性,科学性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具体体现为( )
  a.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党性
  b.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崇高性
  c.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群众性
  d.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客观性
  6. 新闻作品研究者理论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 )
  a.政策水平
  b.党性原则
  c.职业知识
  d.道德水平
  7. 新闻作品中最大量、最经常运用的一种报道形式是( )
  a.事实性原则
  b.党性原则
  c.真实性原则
  d.职业素养原则
  8. 党性是社会新闻事业的( )
  a.重要原则
  b.首要原则
  c.根本原则
  d.真实原则
  9. 新闻业务的众多知识中最为重要的是( )
  a.采访摄影知识
  b.采访编辑知识
  c.采访写作知识
  d.采访记录知识
  多选题: (每题2分)
  1.新闻敏感贯穿于新闻活动的全过程,它体现了下列环节中的(abcd )
  a.新闻采访
  b.新闻编辑
  c.新闻写作
  d.新闻作品研究
  e.新闻事件发生
  2.新闻敏感主要表现在( abcde )
  a.判断某一事物的政治意义以及它可能产生的政治效果
  b.判断某一事实在全局中的地位以及是否会对全局产生影响
  c.判断某一事实能否引起受众的广泛关注以及关注程度如何
  d.判断同一新闻事件中的许多事实,哪一个重要,哪一个次要,并能迅速地进行取舍
  e.从新闻线索中,迅速预见是否可能导致发现重要新闻
  3. 新闻作品研究者应努力加强的素养是( )
  a.理论修养
  b.政治修养
  c.知识修养
  d.道德修养
  e.专业修养
  简答题
  1. 简述新闻敏感及其主要表现?
  新闻敏感是指新闻工作者在现实生活中,能迅速地辨别和捕捉事物变动的信息并衡量信息含有的新闻价值大小的能力。
  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l)是判断某一事物的政治意义以及它可能产生的政治效果;(2)是判断某一事实在全局中的地位以及是否会对全局产生影响;(3)是判断某一事实能否引起受众的广泛关注以及关注程度如何;(4)是判断同一新闻事件中的许多事实,哪一个重要,哪一个次要,并能迅速地进行取舍;(5)是从看来无关紧要的事实中,迅速判断其有价值的部分和方面;(6)是从新闻线索中,迅速预见是否可能导致发现重要的新闻。
  2. 简述新闻采写业务知识对研究新闻作品的意义?
  (1)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记者是如何根据一定的报道目的,深人凋查研究,认识客观事物,寻找和挖掘新闻题材的;(2)能帮助我们认识各种新闻文体的特点和基本要求,新闻写作的基本规律以及各种表现手法和技巧,更好地把握评价新闻作品的标准和要求;(3)能帮助我们比较全面地考察一篇新闻作品从事实,经报道者的采访制作,到面向社会公开传播的全过程,从而减少研究、评析工作中的盲目性,增强自觉性,获得主动权,更好地按新闻规律、新闻采写的基本特点和要求,做好对新闻作品的评析、研究工作。
  3. 新闻道德和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的特点各是什么?
  新闻道德是新闻职业范围内的特殊道德要求,是新闻工作者在长期职业活动中,基于新闻工作的特点而形成的行为准则规范,是一般社会道德和阶级道德在新闻工作领域的具体体现。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的特点:(1)为人民服务的坚定的政治品德;(2)忠于事实、忠于真理的坚定的思想品德。
  论述题
  1.以范长江、邓拓为例,论述新闻作品研究者具备广博知识素养的重要性?
  新闻工作以整个社会作为自己的工作对象和服务对象。报道范围的广泛性和服务对象的广泛性,使新闻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千姿百态、丰富多彩。这就要求新闻作品研究者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我党优秀的新闻战士范长江、邓拓,就是这方面的榜样。
  范长江涉猎广泛,博古通今,他的有关中国西北角的通讯报道,内容涉及旧中国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宗教、文化教育、民风民俗的各个方面,几乎囊括了西北地区社会生活的全部,具体形象地反映了政治之黑暗,吏治之龌龊,灾祸之蔓延,民生之艰苦,构成了一幅旧西北极其形象的图画。
  邓拓也可谓博学多才,论历史,他是有名的明清史专家,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的学部委员。23岁时就发表了专著《中国救荒史》;论新闻,他25岁当晋察冀日报社社长,30多岁担任人民日报社社长,是著名的记者、编辑、政论家;论文学,他是诗人、散文家;他还是书法家、金石鉴赏家;他掌握了两门外语,翻译过长篇小说。
  因此说,作为新闻作品研究者,除掌握马列主义理论和专业知识外,丰富的社会知识、科学技术知识、政治经济知识、法制知识、历史地理知识、哲学、文学、文化艺术等各方面的知识,都应在学习掌握之列,范围越广越好。同时,新闻作品研究者要有广泛的兴趣,对新知识、新事物有高度的敏感和强烈的学习欲望。
  只有这样,在分析、研究新闻作品时,才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闻一知十,触类旁通,左右逢源,得心应手。而孤陋寡闻、知识浅薄的研究者,在分析、研究这样的新闻作品时,难免会产生井底之蛙的拙见。
  2.试述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对新闻作品研究者的要求?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党性,是无产阶级和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科学性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它要求我们在研究评述新闻作品的时候,政治上,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政治方向,自觉同党中央保持一致,遵循和贯彻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和组织路线;思想上,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新闻作品进行正确的观察、分析和判断,并做出科学的解释和阐明;组织上,要服从党的领导,遵守党的组织原则和新闻宣传工作纪律。
  党性原则还要求我们在分析评价新闻作品的时候,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尊重事实,坚持真理,敢于讲真话,讲实话,避免研究、评价新闻作品时的主观性、随意性,真正做到对党负责,对社会主义事业负责,对读者和作者负责。
  3.结合实际论述新闻作品研究者应具有的专业素养?
  新闻作品研究者个人各方面的素养,对研究、评析新闻作品有着直接的影响。研究者既是读者中的一员,又不能等同于一般的读者,他的阅读和鉴赏水平应比一般读者高,分析的洞察力应当比一般读者强,视野应当更加开阔。只有这样,面对各种各样题材内容、体裁样式、风格的新闻作品,他才有博大的心理容量,丰富多样的认识层次,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基于这样的要求,新闻要求研究者应具备以下五方面的素养。
  (1)政治素养;(2)理论修养;(3)专业修养;(4)知识修养;(5)道德修养。
  熟悉新闻采写业务知识,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记者是如何根据一定的报道目的,深入调查研究,认识客观事物,寻找和挖掘新问题材的;能帮助我们认识各种规律以及各种表现手法和技巧等,更好地把握评价新闻作品的标准和要求;能帮助我们比较全面地考察一篇新闻作品从事实,经济报道者的采访制作到面向社会公开传播的全过程,从而减少研究、评析工作中的盲目性,增强自觉性,获得主动权,更好地按新闻规律、按新闻采写的基本特点和要求,做好对新闻作品的评析、研究工作。1987年《经济日报》开展的“关广梅现象” 的报道,我们在分析研究时,首先要从当时全国的大形势、大气候出发,研究记者是如何准确把握经济体制改革这个大局,抓准问题,挖掘深刻,跳出了就事论事的圈子,把关广梅在全国率先实行租赁经营这一事件,与当时的改革紧密联系起来,产生了强烈的轰动效应,体现了工作通讯鲜明的针对性、指导性。
自考“新闻作品阅读分析部分”练习题
新闻作品阅读分析部分(一)
  单选题: (每题1分)
  1.《共产党员刘胡兰慷慨就义》一文属于( )
  a.通讯
  b.现场新闻
  c.人物新闻
  d.评述新闻
  2.《从邮局的变化看》一文导语属于( )
  a.设问式
  b.引语式
  c.直叙式
  d.对比式
  3.《滦河水向天津奔来》一文安排结构的依据是( )
  a.空间顺序
  b.时间顺序
  c.时空顺序
  d.纵横结合
  4. 《抢菜记》一文结尾的特色体现在( )
  a.总结评述
  b.紧扣主题
  c.尾笔点睛
  d.设置悬念
  5.《华美窗帏的后面》选自( )
  a.《萍踪忆语》
  b.《萍踪寄语》
  c.《中国西北角》
  d.《范长江文集》
  6. 《中原我军占领南阳》一文的作者是( )
  a.邓拓
  b.范敬宜
  c.毛泽东
  d.刘少奇
  7. 《上海严寒》一文的导语最鲜明的特色是( )
  a.引用
  b.对比
  c.评述
  d.描写
  8. 《京郊出现科学热》一文深化主体的方法是( )
  a.笔尾点睛
  b.开篇点题
  c.前后呼应
  d.运用背景材料
  9. 《延安庆祝日本无条件投降》是一篇( )
  a.事件新闻
  b.背景报道
  c.新闻素描
  d.新闻特写
  10. 《中原我军占领南阳》是一篇( )
  a.通讯
  b.评述
  c.特写
  d.消息
  11. 《分清主流与支流,莫把“开头”当“过头”》一文的主要特点是( )
  a.言简意赅,情真意切
  b.表达真切,语言生动
  c.有评有述,评述结合
  d.用事实说话
  12. 《抢菜记》一文运用的采访手段是( )
  a.现场采访
  b.现场观察
  c.追踪采访
  d.隐性采访
  13. 下列新闻属于国际新闻的是( )
  a.《延安庆祝日本无条件投降》
  b.《别了,司徒雷登》
  c.《京郊出现科学热》
  d.《美日汽车贸易高级谈判开始》
  14.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指( )
  a.港督别名
  b.港口别名
  c.港口专用桥名
  d.英国皇家游轮名
  15.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是一篇( )
  a.消息
  b.新闻评述
  c. 新闻特写
  d.现场新闻
  16. 《上海严寒》以文的表现特色为( )
  a.高屋建瓴,纵览全局
  b.盎趣横生,活泼清新
  c.盎趣横生,活泼清新
  d.用事实说话
  17. 《京郊出现科学热》的新闻主体是( )
  a.廉教授的回忆
  b.廉教授的直接表述
  c.廉教授的工作现场
  d.廉教授一周的工作日程
  18. 《我国选手获得奥运会第一块金牌》是一篇(
  a.事件通讯
  b.人物通讯
  c.体育快讯
  d.经验通讯
  19. 著《中国救荒史》的作者是著名记者( )
  a.邓拓
  b.范长江
  c.胡乔木
  d.孟秋江
  20. 下列新闻作品中,属于现场报道的是( )
  a.《上海严寒》
  b.《中原我军占领南阳》
  c.《运载火箭飞越万里长空》
  d.《夜宿车马店》
  21. 用第一人称自述的表现的作品是( )
  a.《谁是最可爱的人》
  b.《钱被风刮跑以后》
  c.《好啊!诚实永存》
  d.《生命的支柱》
  22. 成功的运用对比手法深化主题的作品是( )
  a.《菜价追踪》
  b.《从邮局看变化》
  c.《醒来,铜陵!》
  d.《“飞天”凌空》
  23. 《抢菜记》是一篇( )
  a.背景新闻
  b.经济新闻
  c.社会新闻
  d.现场新闻
  24. 《好啊!诚实永存》一文的结构特点是( )
  a.穿插大量背景材料
  b.按时空顺序安排结构
  c.段落简短,节奏感强
  d.安排有序,层次分明
  25. 《分清主流和支流 莫把“开头”当“过头”》是一篇( )
  a.消息
  b.通讯
  c.特稿
  d.新闻述评
  26.《金山同志追悼会在京举行》一文的主要特点体现在( )
  a.散文式的结构
  b.鲜明的时代感
  c.语言、文风的独特
  d.人物、时间的特殊
  27. 《我国选手获得奥运会第一块金牌》具有强烈的( )
  a.重要性
  b.接近性
  c.趣味性
  d.时效性
  28. 《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的叙事特色是( )
  a.绘声绘色、形象生动
  b.结尾画龙点睛、富有深意
  c.立意巧妙、题材新颖
  d.背景与材料紧密结合
  29. 下列成功运用任务对话的消息的是( )
  a.《桌上的表》
  b.《上海严寒》
  c.《共产党刘胡兰慷慨就义》
  30. 下列运用了对比式导语的作品是( )
  a.《上海严寒》
  b.《从邮局看变化》
  c.《中原我军占领南阳》
  d.《小城风光迷人》
  31.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为新华社撰写的一篇消息是( )
  a. 《延安庆祝日本无条件投降》
  b. 《共产党刘胡兰慷慨就义》
  c. 《中原我军占领南阳》
  d.《别了,“不列颠尼亚”》
  32. 下列属于有关外事活动的动态新闻是( )
  a.《枫桥兴会扶桑客 子夜锺鸣百又八》
  b.《相思正是吐黄时》
  c.《美日汽车贸易高级谈判开始》
  d.《并非鱼草之争》
  33. “许海峰今年27岁,是安徽省供销社的职员”这句话是一篇体育快讯中的( )
  a.导语
  b.背景
  c.结尾
  d.新闻由头
  34. 下列运用了对比式导语的作品是( )
  a.《上海严寒》
  b.《从邮局看变化》
  c.《中原我军占领南阳》
  d.《小城风光迷人》
  35. 结尾有背景材料的消息是( )
  a.《抢菜记》
  b.《一厘钱精神》
  c.《经济学家赶集》
  d.《美日汽车贸易高级谈判开始》
多选题: (每题2分)
  1.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文的写作特色有( ace )
  a.精练扼要、气势雄伟
  b.重点表现局部,不在全貌上平均用力
  c.层层紧扣的布局安排
  d.以小见大
  e.既有事实的清晰叙述,又有情景的概括描写
  2. 下列关于《中国投巨资加快长江沿岸地区开发》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此文是一篇曾在海内外引起广泛关注的经济新闻
  b.此文精选典型数字,为表现主题服务
  c.此文的写作特色是用事实说话并穿插背景材料
  d.此文的采写特色是通过现场观察,运用具体、形象的事实体现新闻主题
  e.此文语言严谨精练、叙述紧凑
  3. 《分清主流与支流   莫把“开头”当“过头”》一文的写作特点有(   )
  a.有述有评,评述结合
  b.有实用性,可借鉴性强
  c.既展示全貌,又刻画动人细节
  d.主题的重要性和深刻性
  e.短小精练
  4. 下列新闻作品中,写外国题材的有( )
  a.《别了,“不列颠尼亚”》
  b.《水面下的桥梁》
  c.《世界最佳急诊室》
  d.《华美窗帷的后面》
  e.《阿西、亚妮当众挥毫妙趣横生》
  简答题
  1.结合《我国选手获得奥运会第一块金牌》,说明新闻时效对增强新闻价值的重要性?
  快,是《我国选手获得奥运会第一块金牌》这篇体育快讯特有的优势,它的发出比路透社快5分钟,比东道主美国快20分钟,我们不仅获得了中国奥运史上的第一块金牌,同时也夺得了这届奥运会体育报道的第一块金牌。
  新闻的时效对增强新闻价值具有重大性,特别是在重大新闻的传播和发布上,或是国内和国外新闻激烈竞争的情况下,新闻发布的早晚与它所产生的效果是成正比的。如果我们能迅速地在第一时间把新闻写好、传播出去,就能首先影响社会舆论,先声夺人,收到最大的宣传效果和传播效果。
  2.结合《共产党员刘胡兰慷慨就义》,说明选材精练、叙述紧凑对短新闻写作的重要性?
  短小精悍是新闻写作基本原则之一,这是新闻文体的一个特殊要求。新闻报道只有短了,才能写得多,发得快、及时;才能在有限的版面上,广泛地反映现实生活中丰富多彩的新闻信息。而把新闻报道写短,就要注意精心选择材料,裁剪得当和新闻结构的紧凑。《共产党员刘胡兰慷慨就义》一文不过300字,却生动地刻画了一位临危不惧、慷慨就义的女英雄形象。文章只选取了她就义时的情景,只从这一个侧面就表现出刘胡兰的坚强、勇敢。愿为革命事业献身的精神。如此选材精练才使这篇人物新闻短小精练,如果将能表现刘胡兰性格特征的种种材料都堆砌出来的话,势必造成消息的冗长,冲淡新闻价值。另外,本文叙述紧凑,刘胡兰与敌人的问答,一句紧接一句,语言简洁。而描写完刘胡兰慷慨就义后,一句“全村父老怀着血海般的深恨,为痛悼这位人民女英雄,决定立碑永远纪念” 结束全文,结构紧凑,全文没有一句多余的话。
  3.简述《运载火箭飞越万里长空》将重大事件写成四篇连续性消息的做法与短小精练的方法?
  《运载火箭飞越万里长空》报道了我国第一枚运载火箭发射成功这一重大事件。它将这一重大事件写成四篇连续性的消息。第一篇短消息报道了我国第一枚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的情景。第二篇短消息报道了我监测中心对这枚运载火箭的跟踪、测量。第三篇短消息报道了我太平洋测量船队对运载火箭的测量回收。第四篇短消息报道了我太平洋测量船队对从运载火箭的弹体弹射出的仪器仓的成功回收。这四篇连续性的消息从各个侧面报道了我国第一枚运载火箭从发射升空,精确地沿预定轨道飞行的完全过程。如果合成一篇消息,则篇幅冗长,一些具有新闻价值的点就会被淹没无法突出。
  4.联系《经济学家赶集》一文,说明记者具有较强新闻敏感,对搞好新闻采写的重要意义?
  新闻敏感通常指新闻工作者及时识别新近发生的事实是否具有新闻价值的能力。迅速判断某一新闻事实对当前工作的指导意义是指记者的政治敏感。《经济学家赶集》一文记叙了著名经济学家薛暮桥到北太平庄赶集的情况和他对发展集市贸易的见解。“赶集” 这样一件小事怎么会成为新闻?1980年那时,长期遭禁止的城乡集市处于恢复阶段,人民群众都是欢迎的,但“左”的阻力很大,以种种借口来阻挠、限制它发展,甚至说集市贸易会复活资本主义。本文作者凭借其政治敏感,报道了著名经济学家薛暮桥像普通市民一样去赶集,借此回答了那个正争论着的大问题。不仅赞扬了集贸市场,还提 出要“多开辟几个”。这个事情对推动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有积极、重要的意义。这篇消息虽短小,分量不轻,如果当时记者没有较强的新闻敏感,就无法及时观察和敏锐分辨有价值的新闻事实。
  5.简述《延安庆祝日本无条件投降》一文新闻素描的特点?
  《延安庆祝日本无条件投降》一文截取了延安庆祝日本无条件投降这一横断面,做出形象的描写,充分体现了新闻素描的特点:就是抓住最典型、最有表现力的新闻事实,透视其本质特征,通过“焦点” 反映整体。蜒安庆祝日本无条件投降》一文运用了粗线条的概括叙述和典型事例相结合,概括描写了延安晚上各区举行火炬游行的热闹场面。同时,对最能表现人物或事件特性的焦点,加以工笔细描。绘声绘色的现场描写,读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文章描写一位柱着拐杖的荣誉军人十分感动而吃力地说:“八年啦,我的血没有白流……”:“一个卖瓜果的小贩欢喜得跳起来,把筐子里的桃梨,一枚一枚地向空中抛掷,高呼:”不要钱的胜利果,请大家自由吃呀!“详尽生动地描绘了典型细节,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表现主题的细节描述表现出感人的力量。
  6.简析《从邮局看变化》一文以小见大的写作特色?
  《从邮局看变化》一文角度新颖,小中见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使新疆同全国各地一样,在短短的时间内产生了可喜的变化。如何反映这些形势喜人的变化呢?如用综合消息的形式,从报道诸如农牧业生产、市场供应、群众生活等方面来体现新疆的大好形势,也未尝不可。但本文的作者,避开通常的思路,另辟蹊径,通过邮局这个“小窗口”,抓住内地往新疆寄食品包裹大量减少这个事实,体现群众物质生活的改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提高。这样,便让读者“窥一斑而见全豹”:地处祖国边睡的新疆尚有如此大的变化,内地的变化便更是不难想见了。
  本文对比鲜明,反差强烈。这篇新闻从导语到结尾,正是紧紧抓住事实的对比来展开。同时,消息还运用种种具体而生动的事实和一系列精确数字,形成鲜明的对比,显示出强烈的反差。这种对比衬托,使新闻主题逐步深化,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7.《鄱阳湖出现世界上最大的白鹤群》一文中有大量的数字。简析数字在本文中的作用?
  为了增强“鄱阳湖出现世界上最大的白鹤群” 的可信度,作者对发现白鹤群的人物,发现的时间、地点、次数、只数写得非常详尽具体。在这些具体描写的基础上,一句“这个数量大大超过了国际鹤类基金会所称的目前全世界只有320只白鹤的数量”,画龙点睛,权威机构提供的数字,一下就把这次鄱阳湖出现世界上最大的白鹤群的消息的权威性和可信性大大提高了。同时对比说明了这一发现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意义重大。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它承前启后,为后文“保护环境、保护野生动物”这一主题作了必要的铺垫,进一步突出了新闻事件的价值,扩大了传播效果。
  论述
  8.结合《京郊出现科学热》,说明主题的选择与报道角度选择的关系?
  《京郊出现科学热》以巧妙的立意、新颖的角度,烘托出所要表现的主题,令人耳目一新。作者避开直接描写京郊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一般场面,选取了公布廉教授一周工作记录这种少见的形式,把视角放到被农民争抢邀请的水稻专家身上,从这种独特的报道角度,反衬出京郊出现“科学热”这一主题。
  《京郊出现科学热》这则消息最突出之处在于,它在写作手法上突破了消息的传统结构形式,采用客观报道的形式,选取了独特的报道角度。
  消息把廉教授一个星期的工作记录作为新闻主体,表面上是写廉教授工作十分辛苦、繁忙,但稍一用心就会发现,廉教授每天的工作几乎都与去京郊农村传授科学种田知识有关。这从侧面生动地反映了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事实。角度十分新颖,它避开了直接描写京郊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一般场面,避免了反映这一主题的场面描写的俗套。消息显得简洁明快,也较有说服力。
  9.结合《中国投巨资加快长江沿岸地区开发》,用事实说话并穿插必要的背景材料的写作特色?
  《中国投巨资加快长江沿岸地区开发》一文中用事实说明中央对投资加快长江沿岸地区开发工程的重视程度、投资规模以及具体计划细节的同时,及时插入第六、第七两段对长江沿岸地区重要地理位置的描述的背景材料,旨在说明此开发工程的可行性、原因及重大经济意义。起了深化主题的作用,进一步突出了此新闻事件的意义。
  《中国投巨资加快长江沿岸地区开发》一文中三处引用政府官员的讲话,两处直接引语,一处间接引语。第一次直接引用国家计划委员会的一位官员的讲话,来说明这一工程的重大意义;第二次间接引用政府官员的讲话叙述了工程的部分详细计划;第三次直接引用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的讲话,表明中国改革开放的信念和决心。
  引语,尤其是直接引语,来自权威人士与权威机构,有根有据,清楚明晰,具有可信性,因他们的权威性与可信性,自然而然也就具有了很强的说服力。
  10.对比一般有关矿产资源的报道,分析《陕北有煤海》一文绘声绘色、形象生动的写作特色?
  一般来说,有关矿产资源的报道容易写得较为枯燥,往往是大量空洞的概念套用一大堆数字,缺乏形象、感人的内容,可读性差。
  《陕北有煤海》这则新闻的主要特色是:用对现场情景的描述代替抽象概括的叙述,突出形象化的东西,用大量极富现场感的画面和事实描述经济现象,让读者有如身临其境。主要表现在:
  (1)对煤海景观的描写:如“我们随着记者走进了煤的海洋”,看到了许多“农户门前屋后堆放着煤”和用煤块垒成的院墙、猪圈、厕所、河床下大片平坦的煤田,看到了裸露在河谷地带的煤层“比两层楼还高”……用具体形象的画面展现煤海储量丰富。
  (2)对人的活动的描写:如说当地人“切豆腐” 一样的采煤情景,如当地人逢年过节点燃堆起的煤堆,围绕煤火谈笑玩耍的情景……人景交融,形象地展示煤海储量丰富。
  11.试述《中原我军占领南阳》一文结构严谨、环环相扣的特点?
  《中原我军占领南阳》一文首先交代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的事实,然后运用历史典故的背景材料介绍了南阳自古以来的重要战略位置。接下来介绍蒋介石在过去一年中,极重视南阳,曾于此设立所谓绥靖区,企图阻遏人民解放军向南发展的道路,但最近因全局败坏,被迫放弃南阳。解释了我军占领南阳的直接原因是由于蒋军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因而放弃南阳。接下来又介绍了我人民解放军在敌后的军区根据地建设一年多来取得的巨大成绩及军力的增长,解释了我军能够占领南阳背后的军事原因。然后又介绍了近期我军在这一区域内土地政策的正确执行,联合了可联合的力量反对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孤立了敌人。解释了我军能够占领南阳的根本原因——土地政策的正确执行。这样环环相扣、层层深人,剖析了我军之所以能够占领南阳的原因。最后文章分析了基于土地政策的正确执行和在我军事力量的打击下,敌军不可避免的失败的命运。与开头三凌云弃南阳而逃呼应,预告了其继续溃逃的命运。《中原我军占领南阳》一文结构严谨,环环相扣,层层深人,首尾贯通。
  12.概括《从邮局看变化》一文的主题,并分析其主题十如何突出的?
  《从邮局看变化》通过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邮电管理局春节前业务繁忙点由忙于分拣从内地寄来的大批副食品包裹到忙于收订大量报刊的转移,反映了群众物质生活的改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提高,折射出整个国家的面貌和新疆的巨大变化。
  本文角度独特,构思巧妙,见微知著,以小见大。作者选择邮局这个不大为人注意的社会窗口,将新闻主题凝聚在一个焦点上,从导语到结尾,紧紧抓住事实的对比展开。运用种种具体而生动的事实和一系列精确数字,形成鲜明的对比,显示出强烈的反差,使新闻主题逐步深化。
  13. 分析《中国向毛泽东告别的仪式非常感人》这篇外国新闻作品的特色。
  答题要求:论点明确、虚实结合,条理清晰,文字简洁,写成不少于600字的评析文章,自拟标题。
  中国向毛泽东告别的仪式非常感人
  法新社一九七六年九月十八日(记者:比昂尼克)中国向毛泽东告别的仪式是庄严的,朴素的,非常感人。
  当北京的大钟敲响三点的时候,我是在火车站广场上同成千上万中国群众在一起的惟一的外国人。
  人群默哀了三分钟,他们把行李放在地上,双手下垂,两眼注视着毛主席的巨幅画像,画像已经围上了黑黄两色的丧纱。
  一点声息都听不到,一切活动完全停止,全市一动不动。
  钟敲到第三下的时候,火车头上凄厉的汽笛声打破了沉寂。
  就在这同时,车站广场周围的扩音器里传来了中国哀乐的悲伤的旋律。
  所有在场的人一下子低下了头。人人眼睛都朝地上看。他们中间有:背着婴儿的农村妇女,人民解放军的老战土,穿着老式黑衣服的农民,臂上戴着黑纱和白菊花、胸口上别着毛像章的青年,还有孩子们。
  我周围的人都哭了起来,没有任何过分的动作和哀嚎,保持了完全的尊严。
  这是感情极其强烈的时刻,我再也不觉得我是外人了。我同人们一样感到悲伤,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眼泪。
  待火车和工厂里的汽笛停下来以后,许多人还低着头。
  有人擦干了眼睛,其他人若有所失地望着他们的“伟大导师” 的遗像。
  啊,毛真的逝世了。
  要点:这是一篇特稿,它典型地体现出外国新闻特稿写作的特点,即凝炼、集中、现场感强。在这则新闻报道中,记者就在几分钟的时间限度内极有层次地描绘了一幅真实。感人的画面。
  中国人对毛泽东有着深厚的感情,如何表现毛泽东逝世在中国人心中引起的悲痛?这则报道选择了北京火车站这个人群密集的地方为观察点,细致地描写了中国人向毛泽东告别的全过程。首先是人群默哀时的情景,“一点声息都听不到,一切活动完全停止,全部一动不动”。当哀乐悲伤的旋律传来时,人们是“一下子低下了头”,各种身份的人“眼睛都朝地上看”。接着,悲伤的感情终于释放了出来,甚至于记者本人都“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眼泪”。这样,现场的悲伤气氛就被真实地传达出来,自然、流畅而又感人。
14.阅读消息《美日汽车贸易高级谈判开始》,请就下列两方面进行分析,写成不少于 600字的评析文章。
  (1)作者如何通过现场观察,运用具体形象的事实体现新闻主题?
  (2)此文的背景材料与新闻事实的关系。
  要求:论点明确,虚实结合,条理清晰,语言通顺,书写整洁,自拟标题。
  美日汽车贸易高级谈判开始
  [新华社日内瓦6月26日电]美、日汽车贸易高级谈判今晚在日内瓦内以坎特向桥本赠送一把竹刀的戏剧性场面开始。
  美、日汽车贸易谈判延续已近两年,至今未获任何结果c美方5月16日宣布,若双方在6月28日之前仍然达不成协议,美国将从这一天开始实施制裁,对日本输往美国的13种豪华桥车征收百分之一百的惩罚性关税。这将给日本汽车制造商每年造成59亿美元的损失。
  为了避免爆发贸易战,双方4位副部级官员自本月22日起在日内瓦紧张地展开了谈判,但进展甚微。双方于是决定提高谈判级别,由美国贸易代表米基•坎特和日本通产大臣桥本龙太郎直接晤谈,以作最后努力。
  坎特与桥本的谈判于日内瓦当地时间晚8点半开始,开始前安排了一次简短的与记者会面、记者拍照的活动。他们满面笑容地走向记者,站定之后,坎特出人意料地向桥本亮出了一把日本剑道中所使用的很长的竹刀,说:“这是我特意给您带来的。”坎特接着面对记者说:“桥本大臣精通此道。剑道的精神就是勇敢、诚实、正直和耐心。” 桥本应声答道:“毫无疑问,和坎特先生晤谈是需要耐心的。我非常希望我们能礼貌地进行会谈。” 桥本抓住竹刀的一头,对准自己的脖子,说:“这可要使我损失惨喽!”说完双方大笑。
  有记者问,双方的谈判是否必须在28日前结束?桥本答道:“美国定下的期限与我们毫不相关。我们不能在美国的法律约束下谈判。我们只想按照国际规则和世界贸易组织规则进行谈判。我也想告诉你们,这场谈判是非常艰难的。”
  记者问坎特,最后期限在哪一天?坎特说,6月28日。记者又追问:“会不会延长?”已经转身退场的桥本扭过头来答道:“这是‘美国造’的期限。”
  在坎特和桥本会晤之前,双方在日内瓦进行了副部级谈判,其主要内容是美国要求日本开放汽车市场,增加购买美国生产的汽车零配件,并在国内增加销售美国汽车的网点。
  形象的细节描写
  本文作者通过对现场采访中的所见所闻的描述,如双方代表与记者会面时,美方赠送竹刀,日方接受竹刀的表情和答语等,具体生动地体现了美日双方在汽车贸易问题上存在着深刻的分歧的这个新闻主题。《美日汽车贸易高级谈判开始》这篇报道不同于一般关于贸易谈判的新闻,作者没有通过简单的叙述向读者展示谈判的背景、原因和进程。而是抓取几个具体、形象的细节,如美方代表坎特向日方代表桥本赠送竹刀的特殊情节,具体、形象地向读者展示了此次贸易谈判的特殊气氛和特殊意义,用令读者耳目一新的形式展示了本文的主题。《美日汽车贸易高级谈判开始》一文中第五段对美方贸易谈判代表坎特和日方贸易谈判代表桥本的具体动作和对话的细节描绘,突出了本次贸易谈判的友好气氛、艰难性与重要性。如坎特赠给桥本竹刀时所讲的话:“剑道精神就是勇敢、诚实、正直和耐心”,再如“桥本抓住刀的一头,对准自己的脖子”说:“这可要使我损失惨重喽!‘说完双方大笑”。这些细节生动地反映了人物和事物的特征,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使新闻报道生动活泼起来,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产生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本文用了三段背景材料,对帮助读者预示了解这场谈判的过程很有必要。《美日汽车贸易高级谈判开始》一文的第二、第三以及最后一段属于背景材料。第二、三两段的背景材料向读者说明了此次谈判发生的历史、环境与原因,为读者理解下面的新闻事实作了必要的铺垫。最后一段背景材料向读者了此次贸易谈判可能磋商的内容,对读者进一步了解新闻事实的内容及其意义起了补充作用。
  15. 分析《经济学家赶集》这篇新闻作品的特色。
  答题要求:论点明确、虚实结合,条理清晰,文字简洁,写成不少于600字的评析文章,自拟标题。
  经济学家赶集
  本报讯3月4日下午,经济学家薛暮桥到北京北太平庄农副产品市场赶集。
  这位75岁高龄的老人,兴致勃勃地挤进人群,东瞧西看,问这问那。见到卖鲜鱼的,便问是怎么运进城里来的。有几个顾客正和卖主讨价还价,最后达成协议:一元二角一斤。薛暮桥同志高兴地说:“好,我也买一条。”卖鱼的拣了一条又大又肥的活胖头鱼,一称,五斤重。薛暮桥一边付款,一边说:“看来还是两个市场好。” 买完鱼,又买了一条擀面杖。这时,一个老头在叫卖挖耳勺。他赶忙过去花三分钱买下一个,说:“我很早就想买这么个小东西,总买不着,今天算是盼着了。”
  赶完集,来到市场管理所。薛暮桥对管理所同志说:“这样的市场多开辟几个,分散一些就更方便了,是不是可以让那些较富裕的社队自己投资建市场呢?” 管理所同志说,也有个别人搞投机倒把。他说:“我看要进行教育,做到公买公卖。我们以国营市场为主,农贸市场作为补充,提倡社队集体卖货,也保留少数商贩。”
  生动活泼的好新闻
  这是一篇极富现场动感的经济短新闻。它以小见大,反映深刻而有重大意义的主题可以说是我国三中全会以来较早反映市场经济的报道。
  城乡开设农贸市场,是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拨乱反正涌现出的新事物,更重要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先导。记者没有采取空洞的政治说教的老办法,抽象宣传农贸市场如何好,而是通过著名经济学家赶集的新鲜角度,借助人物之口反映农贸市场的优越性,揭示深刻的主题,可谓寓理于事,以事显理。
  长期以来,经济新闻枯燥、于巴,读者生厌。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见物不见人,一切经济活动,都离不开人,因此既要写物,更要写人;人的活动,人的心态,人的思路,人的透视。本文围绕人物活动展开,“挤进人群”、“东瞧看西”、“问这问那”,一连买了活鱼、擀面杖、挖耳勺三样东西,展现了繁华热闹的农副产品市场,现场感强,富有活力和深度。特别是借用权威人士之口,说出记者想要说的话,既体现新闻报道要用事实说话的客观表现手法,又将思想观点融入人物的语言之中,起到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
  动词的成功运用,也是本文主要写作特点之一。文中“挤”、“看”、“问”、“拣”一连串动词的运用,准确地反映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多用动词是使新闻语言生动的成功经验。语言的动作色彩,决定于运用准确的语言,捕捉瞬息万变的画面灵感,将生活中的动态美逼真地反映出来。
  惟一不足是时效性不强。但总的说来,这是一篇成功之作。
  16. 分析《京郊出现“科学热”》这篇新闻作品的特色。
  答题要求:论点明确、虚实结合,条理清晰,文字简洁,写成不少于600字的评析文章,自拟标题。
  京郊出现“科学热”
  本报讯(记者刘连枢)在北京农业大学采访,有机会看到水稻专家廉平湖教授一个星期的工作记录,经本人同意,摘录如下:
  3月对日(星期一)与市农业局水稻顾问团谈水稻高产问题;
  3月22日(星期二)去海淀区东北旺讲授水稻泡沫塑料育苗技术;
  3月23日(星期三)到房山县石楼讲水稻育秧,有300个农民听课;
  3月24日(星期四)应邀赴河北省涿县研究制订如何提高粮食产量的措施Z 25日晚回京;
  3月26日(星期六)上午到朝阳区讲水稻育秧,下午审研究生考卷。
  廉教授对记者说,不仅我一个人这样。今年以来,京郊各区县纷纷与我们农学系粮食作物栽培教研组联系,邀请讲授农业技术知识、培训农村科技人员,应用推广新技术,简直踢破了门坎,使老师们应接不暇,仅3月7日这天上午,就有海淀区永丰公社、朝阳区农科所和西郊农场三个单位派人派车来校商量关于技术咨询的事宜。
  64岁的廉教授说:“解放30多年来,北京郊区从来没有出现过今年这样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潮。作为我们来说,尽管忙些、累些,但心情是非常愉快的。”
  巧选角度 以新取胜
  农村出现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潮,已不是什么新颖的报道题材。而通过水稻专家一星期的工作记录,反映农民尊重科学,尊重知识,让人感到立意巧妙,报道角度新颖,表现手法别开生面。可见,报道角度选择得当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新闻的成功与否。最佳角度的选择,可以变平庸为新奇,变枯燥为生动,变肤浅为深刻。
  短而实,是这篇消息又一成功之处。全文仅三百余字,但实录了廉平湖教授一周之内的工作记录,使读者感到事实翔实,确凿,可信,无浮夸之嫌。
  结尾引用廉平湖教授对记者的谈话:“解放三十多年来,北京郊区从来没有出现过今年这样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潮。作为我们来说,尽管忙些,累些,但心情是非常愉快的。”补充说明了京郊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盛况,既反映了事物的广度,又表现了事物的深度,使新闻事实更加丰富,增加了新闻的力度,强化了消息的思想性。
  作为动态新闻,时效性不强是一大遗憾。但总的来说,这篇作品是一个成功之作。
  17. 分析《鄱阳湖出现世界上最大的白鹤群》这篇新闻作品的特色。
  答题要求:论点明确、虚实结合,条理清晰,文字简洁,写成不少于600字的评析文章,自拟标题。
  鄱阳湖出现世界上最大的白鹤群
  本报讯(记者姜惠龙、严力报道)春节前来鄱阳湖候鸟保护区栖息过冬的白鹤数量,超过600只,最多的一群有409只。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白鹤群。
  一连多年到候鸟保护区观察候鸟来去的老人、退休干部何绪广说,1982年冬天到1983年春天,他在永修、星子、新建三县交界的翻阳湖西岸的大汉湖、大湖池、蚌湖、中湖池。象湖、沙湖、塘湖观察,只有白鹤200只左右。从1983年10月8日开始到1984年1月10日,在上述地区发现白鹤多群。总数超过600只。发现300只以上白鹤群四次,400只以上的四次,百只以上的随时可见。在这些白鹤群的中间或是附近,还发现有大量灰鹤和少量白冰鹤 (又撑红脸鹤)、白头鹤、白鹳、黑鹳以及千只以上的天鹅群。1983年12月6日上午,何绪广和江南省自然保护区管理办公室的李新华,在中湖池发现一群白鹤共有409只,其中有近四分之一是幼鹤。这个数字大大超过了国际鹤类基金会所称目前全世界只有320只白鹤的数量,李新华在离鹤群百米左右的地方,按下了快门,拍摄了这些珍禽的照片。
  记者于1984年1月26日在沙湖见到一大群白鹤和天鹅,近处有白鹤97只,远处湖中只见白花花一片,数不清楚。27日这一天刮着东北风,飘着大雪,我们在塘湖又见有数群白鹤冒雪觅食,还发现黑鹳7只,白头鹤2只。何绪广老人说:过去一到冬天鄱阳湖内枪声不绝,自1983年7月保护区建立后,保护区内33万亩地区冬无枪声。今天能见到珍禽云集这样的壮观场面,是各级党组织和政府动员人民起来保护鸟类的结果。
  眼见为实 数字为据
  这是我国较早反映环保、生态方面内容的好新闻。消息发表后,国内外反应强烈。
  记者在获得有关方面信息后,为了获得最真实可靠的材料,立即冒着风雪,赶赴现场采访报道。记者以1月26日在沙湖亲眼见到的一大群白鹤和天鹅,近处有白鹤97只,远处湖中只见白花花一片,数不清楚,来说明这一带为候鸟保护区后发生的变化,有眼见为实的效果。新闻中,更多的是用现场目击知情者何绪广和李新华同志提供的种种详细情况,用一系列翔实、能说明问题的数据等实实在在的新闻事实说话,使新闻具有可信性和实证性。记者亲眼目睹的现场情景,使新闻具有很强的形象感。
  更为可贵的是,记者不仅及时地、生动形象地报道了“春节前来鄱阳湖候鸟保护区栖息过冬的白鹤数量,超过600只,最多的一群有409只”这一新鲜、重要的新闻事实,而且把它放在了广阔的、内含丰富的大背景之下来体现其新闻价值。文中两句话:“这个数字大大超过了国际鹤类基金会所称目前全世界只有320只白鹤的数量”、“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白鹤群”,由于有了上面确凿真实的数据为对照,因此,翻阳湖出现世界上最大的白鹤群这一事实,就有了可靠的依据,从而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可靠性、权威性和可信性。新闻事实的意义自然而然地揭示出来,新闻也显得富有指导性、知识性和趣味性。
  总之,这是一篇成功之作。
  18. 分析《我国选手获得奥运会第一块金牌》这篇新闻作品的特色。
  答题要求:论点明确、虚实结合,条理清晰,文字简洁,写成不少于600字的评析文章,自拟标题。
  我国选手获得奥运会第一块金牌
  新华社洛杉矾1984年7月29日电(记者高殿民)中国在奥运会历史上“零的记录”的局面在今天十一时十分(北京时间30日凌晨二时十分)被中国射击选手许海峰突破。许海峰以566环的成绩获得男子自选手枪冠军,夺得了奥运会的第一块金牌。
  中国体育代表团副团长陈先在许海峰获得金牌后对新华社记者发表谈话说,这对中国运动员是极大的鼓舞。这是中国在奥运会历史上得到的第一枚金牌,实现了“零”的突破,在中国体育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他表示感谢运动员和教练作出的艰苦努力。
  许海峰今年27岁,是安徽省供销社的职员。他在获得金牌后对新华社记者说,这还不是他最好的成绩,只不过是正常发挥技术,他最好的成绩是583环。他表示要不骄不躁,继续努力,争取今后取得更大成绩。
  一篇时效性强的作品
  这是一条特色鲜明的动态消息,也是一篇震动世界的重要消息。历届奥运会第一块金牌落谁家,举世瞩目。这又是中国第一次在奥运会上获得金牌,足见其分量。
  快,是动态消息特有的优势。这条消息可以说是时效强的典范。它比东道主美联社快20分钟,比路透社快15分钟。新华社记者在与各国记者抢发新闻的时间上也夺得了“金牌”,网络时代的今天,新闻的迅速及时尤为重要。
  写作上,记者紧紧抓住“新闻眼”:新闻事实的核心——“零的突破”,谋篇、布局、选材。导语一起笔使消息的核心事实“零的突破”的精确时间及其在中国体育史的重大意义突现出来。主体部分概括叙述了中国体育代表团副团长陈先的谈话,乃是进一步补充说明导语中提到的主要事实“零的突破”,对许海峰的介绍也精当,恰到好处。因为这些信息也是读者关心和感兴趣的。
  还值得一提的是,文中“他在获得金牌后对新华社记者说,这还不是他最好的成绩,只不过是正常发挥技术。他的最好成绩是583环”,这既让人感到许海峰是位坦率而有个性的运动员,同时也能引人联想,此次夺冠并非运气和偶然,而是运动员实力的再现。这也正是写作技巧上含蓄、巧妙的功力。
  尽管这是一篇获得1984年全国好新闻特等奖的作品,但认真分析,仍有小瑕。如导语中,两次出现“许海峰”,第三次完全可用“他”更简练,另外,电头已显示了通讯社的名称,文中两处“对新华社记者说”,可将“新华社”三字删去,真正做到动态短新闻“字字珠现” 的写作要求。
  但总的说来,这是一篇成功之作。
新闻作品阅读分析部分(二)
  单选题: (每题1分)
  1.《春夜》中景物描写的特色是( )
  a.渲染气氛
  b.烘托人物
  c.客观描写
  d.具有浓厚的抒情性
  2.《“妈妈教我放鸭子”》一文中“矮禾经不起鸭子拖,禾密过不了麻鸭婆”属于( )
  a.俗语
  b.民谚
  c.歇后语
  d.民间传说
  3.《“一厘钱”精神》是一篇( )
  a.人物通讯
  b.工作通讯
  c.经验通讯
  d.事件通讯
  4.《春夜》的语言特色是( )
  a.生动朴实
  b.平易动人
  c.幽默风趣
  d.优美清新
  5.通讯《并非鱼草之争》说明主题的方式是( )
  a.边破边立
  b.欲扬先抑
  c.正反结合说明
  d.用事实说话
  6.《相思正是吐黄时》一文采用的散文笔法时( )
  a.借景抒情
  b.托物寄怀
  c.以物论理
  d.托物言志
  7.《水城威尼斯》的作者是( )
  a.邓拓
  b.穆青
  c.范长江
  d.胡乔木
  8.《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的体裁是( )
  e.工作通讯
  f.经验通讯
  g.事件通讯
  h.人物采访
  9. 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引自( )
  a.《夜宿车马店》
  b.《小城风光更迷人》
  c.《祁连山北的旅行》
  d.《枫桥兴会扶桑客子夜钟鸣百又八》
  10. 《水城威尼斯》是一篇( )
  a.风貌通讯
  b.事件通讯
  c.工作通讯
  d.经验通讯
  11. 《英雄登上地球之颠》的作者是( )
  a.穆青
  b.邓拓
  c.梅阡
  d.郭超人
  12. 对《夜宿车马店》一文表述正确的是( )
  a.选材精当点面结合
  b.选材独特以小见大
  c.过度自然不留痕迹
  d.宏观着眼微观落笔
  13. 曾获得1995年中国新闻特别奖的是( )
  a.《师魂》
  b.《醒来,铜陵》
  c.《核弹元勋的“三子”》
  d.《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
  14. 《小城风光更迷人》一文中的“小城”指的是( )
  a.周庄
  b.嘉兴
  c.南通
  d.乐山五通桥
  15. 主题为表现血浓于水,两岸一家的骨肉亲情的作品是( )
  a.《夜宿车马店》
  b.《相思正是吐黄时》
  c.《核弹元勋的“三子”》
  d.《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
  16. 《“一厘钱”精神》的表达方式是( )
  a.仅有叙述
  b.叙述、描写、抒情结合
  c.叙述、议论、说明结合
  d.以叙述为主、穿插必要的议论
  17. 《访厕所》一文的体裁是( )
  a.消息
  b.通讯
  c.评论
  d.报告文学
  18. 《写在绢帕上的诗》一文的主线是( )
  a.邓拓的诗
  b.邓拓和丁一岗的革命情
  c.邓拓和丁一岗的文字情
  d.丁一岗如何保持邓拓的诗
  19. 获1992年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新闻作品是( )
  a.《大雪初降重灾区》
  b.《醒来,铜陵!》
  c.《大老齐成了“香饽饽”》
  d.《上海证券交易与国际市场接轨》
  20. 《春夜》表现了周总理跟人民群众关系的融洽、和谐。文中的群众属于( )
  a.钢铁工人
  b.教师队伍
  c.文艺工作者
  d.解放军战士
  21. 《水城威尼斯》中“贡多拉”的意思是( )
  a.桥名
  b.船名
  c.人名
  d.地名
  22. 《“飞天”凌空》是一篇( )
  a.人物特写
  b.人物通讯
  c.人物专访
  d.人物消息
  23. “共产党员应该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的面前”这句话出自( )
  a.吴吉昌
  b.王铁人
  c.焦裕禄
  d.孔繁森
  24. 《访厕记》一文调查的厕所主要在( )
  a.北京
  b.广州
  c.全国旅游城市
  d.全国省会城市
  25. 下列新闻作品中,采用纵横结构形式的是( )
  a.《“飞天”凌空》
  b.《醒来,铜陵!》
  c.《一厘钱精神》
  d.《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
  26. 《桌上的表》反映的事实发生在( )
  a.桂林
  b.上海
  c.洛阳
  d.南京
  27. 我国于威尼斯结成姊妹城的城市是( )
  a.广州
  b.苏州
  c.杭州
  d.嘉兴
  28.“38*365=?”这一算式,反映了张先生对家乡的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它出自( )
  a.《祁连山北的旅行》
  b.《相思正是吐黄时》
  c.《夜宿车马店》
  d.《华阳礁上补给忙》
  29. “抢鸭这一民间传统项目,惊险而又富有浪漫色彩”这一段文字,出自通讯( )
  a.《水城威尼斯》
  b.《“妈妈教我放鸭子”》
  c.《小城风光更迷人》
  d.《水面下的桥梁》
  30. 反映在多种经营中如何保持自然生态平衡问题的工作通讯是( )
  a.《学习南京市绿化经验要注意三点不足之处》
  b.《滦河水向天津奔来》
  c.《并非鱼草之争》
  d.《小城风光更迷人》
多选题: (每题2分)
  1. 《长沙市火柴脱销的原因何在?》中对比手法的作用是( ab )
  a.抓住矛盾
  b.揭示症结
  c.表达观点
  d.表明态度
  e.体现问题的严重
  2. 《写在绢帕上的诗》一文中,邓拓的诗在结构上的作用是( cd )
  a.以诗来扣题
  b.以诗来展开情节
  c.以诗来串联时空
  d.以诗为线索来谋篇布局
  e.以诗开头和结尾,前后呼应
  3. 《“一厘线”精神》中主要使用的表现手法是( ac )
  a.叙述
  b.说明
  c.议论
  d.抒情
  e.描写
  4. 《并非鱼草之争》结构上的特点是( abc )
  a.层层深入
  b.由表及里
  c.采用递进式结构
  d.采用并列式结构
  e.开篇即设悬念
  5. 《夜宿车马店》一文的特色主要式( bce )
  a.文字优美
  b.精心选材
  c.巧妙构思
  d.笔法轻松
  e.多侧面、多方位地表现主题
  6. 《访“葡萄常”》的写作技巧是( cd )
  a.小中见大
  b.视角独特
  c.因人写事
  d.缘事写人
  e.具体生动
  7. 《春夜》在写领袖人物时的写作特色是(abcd   )
  a.另辟蹊径
  b.描述简洁
  c.独具匠心
  d.不落俗套
  e.别开生面
  8. 下面关于《小城风光更迷人》的表述,正确的是( bcde )
  a.这是一则事件通讯
  b.这篇通讯报道的是四川乐山五通桥的一次端阳龙盘盛会
  c.这篇通讯在很多部分运用了现场感很强的表现手法
  d.本文的语言凝练生动,简洁而又传神
  e.关于“三位年过八旬的老太太”的文字,属于细节描写
  9. 《“飞天”凌空》一文中采用修辞方法的作用是( abc )
  a.调动记者丰富的想象力
  b.增强作品的形象性、生动性
  c.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d.使文章有起有伏
  e.增强作品的可读性、趣味性
  简答题
  1. 结合《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指出焦裕禄的性格特点和写作特色?
  通讯《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通过具体的材料和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充分展示了焦裕禄作为党的优秀于部的光辉形象:坚强的党性、革命的胆略、艰苦相素的作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献身精神。
  人物通讯要善于从矛盾冲突中来刻画人物的形象。人物在矛盾冲突中常常能更鲜明地表现出内心世界。先进人物的思想品格、英雄模范的精神风貌只有在矛盾冲突中才能得到充分展示和具体显现。
  《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在写焦裕禄时,注意通过矛盾冲突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写了这位英雄人物在兰考县一年半所经历的三个方面的斗争:一是与严重的自然灾害内涝、风沙、盐碱做斗争;二是同干部中在困难面前灰心丧气的错误思想做斗争;三是同自己的病痛做斗争。
  文章正是在十分尖锐的斗争中显示出焦裕禄“在困难面前逞英雄” 的革命性格。人物思想在矛盾冲突激烈的时间、地点最容易显现出来,把先进人物放在矛盾斗争中写,通过人物自己的言行来揭示人物思想,能够使文章波澜起伏、精彩纷呈、跌宕有致、引人人胜。
  2. 结合《英雄登上地球之巅》,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中国登山队员征服珠穆朗玛峰的意义和影响?
  通讯《英雄登上地球之巅》报道了1960年5月25日我国登山健儿征眼珠穆朗玛峰的英雄事迹。这在当时也是一件震动国内外的新闻。
  中国登山队员凭借坚定的革命意志、顽强的毅力和不怕吃苦的精神,仅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就突破了人类登山史上几十年来没能突破的最复杂的难关,从过去一直被认为是“无法超越的” 北坡,登上了地球最高峰——珠穆朗玛峰。这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祖国争得了荣誉,向世界证明了中国的实力。同时也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证明了社会主义祖国的强大。
  3. 举例说明对比手法在《长沙市火柴脱销的原因何在?》一文中的作用?
  《长沙市火柴脱销的原因何在?》 文主要运用了事实对比、数字对比两种对比手法,其作用就是抓住矛盾、揭示症结。
  事实对比主要体现在生产、调拨、批发部门都强调火柴是在增产、增销,零售部门却出现火柴脱销的局面,这就存在着明显的事实差距,必然有一方提供的事实不准确。
  数字对比主要体现在账面上的数字与实际调拨、发放的火柴数的对比。比如在文中“零售部门的同志反映” 这个小标题部分,就存在明显的数字对比,公司统计科的同志说:“我们调进火柴的比重,占全市的百分之三十,如果说是增长百分之三十七点八,那我们今年头四个月就得调进3204件,而实际只调人2086件,差了一大截呀!”
  通过事实对比与数字对比,记者抓住了生产部门火柴的增产与市面上火柴的脱销、账面上调拨火柴数的增长与实际下拨火柴数的减少之间的矛盾。通过这种一边市场上火柴脱销,一边仓库里火柴睡觉的对比,问题的症结也就被揭示出来:火柴脱销是人为造成的紧张局面,是我们的工作未落到实处,并由此得出经营作风有待改进的结论。可见,对比手法的使用,起到了抓住矛盾、揭示症结的作用。
  4. 分析《“飞天”凌空》这篇新闻作品的特色。
  答题要求:论点明确、虚实结合,条理清晰,文字简洁,写成不少于600字的评析文章,自拟标题。
  “飞天” 凌空
  ——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
  夏洁然 樊云芳
  她站在10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白云似在她的头顶飘浮,飞鸟掠过她的身旁。这是在卡多拉游泳场的8000名观众一齐翘首而望,屏声敛息的一刹那。
  轻舒双臂,向上高举,只见吕伟轻轻一蹬,就向空中飞去。那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中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郭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
  紧接着,是向前翻腾一周半,同时伴随着旋风般地空中转体三周,动作疾如流星,又潇洒自如,一秒七的时间对她似乎特别慷慨,让她从容不迫地展开身体优美的线条:从前伸的手指,一直延续到绷直的足尖。
  还没等观众从眼花缭乱中反应过来,她已经又展开身体,笔直地象轻盈的箭,“味”地插入碧波之中,几股白色的气泡拥抱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四面水花悄然不惊。
  “妙!妙极了广 站在我们旁边的一名外国记者跳了起来,这时,整个游泳场都沸腾了。如梦初醒的观众用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来向他们喜爱的运动员表达澎湃的激情。
  吕伟精彩的表演,将游泳场的气氛推向了高潮。她的这个动作五一三六,从裁判手里得到了九点五分。
  这位年方16的中国姑娘,赢得了金牌。
  她的娇小苗条的女伴,门岁的周继红,以接近的分数赢得了银牌。
  当一个印度观众了解到这两个姑娘是中国跳水集训队中最年轻的新秀时,惊讶不已。他说:“了不起,你们中国的人才太多了!”
  出神入化的瞬间描写
  — —析《“飞天”凌空》
  这是一篇出神人化的人物特写。它展现的是中国跳水姑娘在第九届亚运会上夺取桂冠的激动瞬间。
  落笔集中,突出一点,是这篇特写剪材上的突出特点。在一秒七的时间跨度里,记者极有层次地描绘了一幅美丽的“飞天” 画卷从“轻轻一蹬” 到“凌空翔舞”;由“疾如流星”到“插入碧波之中”,跳水姑娘轻盈似箭潇洒自如的身姿就让人尽收眼底。
  报道吕伟夺魁这一新闻事件,倘若按一般通讯写,少不了写整个紧张曲折的过程,写赢得金牌后五星红旗如何在赛场上冉冉升起,写她平时怎样刻苦练功终于今日为国争得荣誉。但这篇特写却舍弃了这些过程,没有什么背景穿插,全靠记者现场观察,用电影分镜头的艺术表现手法,把吕伟的5136这个高难动作分解成一连串特写镜头,描摹出吕伟精彩刹那的具体形象,富有视觉感、立体感。读者从这精彩的瞬间,自然会悟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的道理。
  文势有起有伏,动静穿插自如,文字清新优美是这篇特写的又一大特色。飘浮的白云、飞鸟与吕伟的“沉静自若” 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托” 字犹如“定格”静静停留在空中,与“疾如流星” 形成强烈反差:“哧”地插人碧波中的身体,与悄然不惊的水花以及震耳欲聋的掌声、欢呼声,构成动与静的协奏典。以静反衬动,更显得文势起伏有起。文中调动比喻、拟人、对照等多种修辞手段,增强了作品的形象性、生动性。
  总之,这是一篇成功之作。
  5. 分析《夜宿车马店》的写作特色。
  答题要求:论点明确,虚实结合,条理清晰,文字简洁,写成不少于600字的评析文章,自拟标题。
  夜宿车马店
  刘云山
  内蒙古自治区土默特右旗今年获得历史上最好的收成,粮食总产2.2亿多万斤,比去年增长M成;油料总产4000多万斤,比去年增长百分之七十多。全旗350多个穷队,今年面貌都有很大变化。农村的繁荣,给集镇也带来了兴旺。不久前的一个晚上,记者来到这个旗萨拉齐古镇的车马店投宿,生动地感受到了社员们丰收的喜悦。
  记者在暮色苍茫中来到车马店的时候,老远就听到里面传出庄户人爽朗的笑声和牲口的叫唤声。进店一看,宽敞的院子被进城来卖粮卖油的车辆挤得水泄不通。店堂里灯火通明,满屋子的人拉呱得挺热火。
  车马店的老炊事员周二旦一边飞动着菜刀,一边乐呵呵地说:“俺在店里干了十多年,天天跟庄户人打交道。过去庄户人眉头上挽着疙瘩,如今,个个膘得脸上放光。那些年住店的,多数人拿的是红(高粱)黄(玉米)面窝头,舀两碗开水就着吃;现在可不一般了,拿着白面馒头还嫌不顺口,还要到街上买块豆腐割斤肉,打二两白于,人家就图那个美气哩!”
  “那算啥美气!”坐在菜案旁的一位叫贾满贵的瘦高个老汉有点不服气地说,“上一次进城来卖公粮,俺把儿媳妇、小孙孙、老姑娘一齐拉了来,饭馆里的烧麦、馅饼、锅魁,娃娃们想吃的都尝遍了。服务员一算帐,俺一次掏给他十几块。俺今年一家打了1万斤粮食,8000斤油料,光卖给国家的粮食油料就是1万斤,进钱3500块,那场面才叫美气哩!”
  “贾大个子,如今你肚圆了,兜鼓了,可前几年记得你进城拉返销粮时,在店里光吃点窝头。” 车马店服务员丁大叔“揭底” 了。
  这时,来自黄河边上十六股村的青年后生高兴宽接上话茬:“过去队里年年不分红。有次俺爹进城,说要领俺去开开眼。到了街里,一不敢进商店,二不敢进饭馆,兜里空空,怕看了眼馋。这回俺进城,一次就卖了3000多斤油料。”说到这里,高兴宽拍拍自己鼓囊囊的上衣口袋。
  “小伙子买啥好东西了,叫众人看看。”不知谁这么说。
  高兴宽倒实在。他打开一个大大的包袱,里边全是衣服,有媳妇的,有妹妹的,有老父亲老母亲的,什么涤纶、涤卡、弹力呢,都是时兴货。青年后生说他还打算买台切面机,给村里人加工切面,让庄户人也能吃上城里人吃的饭。
  满屋子的人好像都是老熟人,越谈越起劲,越拉越高兴。车马店的火炕似乎也烧得分外熟,更显得店堂里温暖如春。
  见微知著的新闻作品
  通讯通过记者在内蒙古萨拉齐古镇一家车马店里的所见所闻,以小见大,反映我国广大农村在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短短两年间,所发生的可喜变化。构思巧妙,选材精当,表现手法不俗。
  通讯运用人物对话,多侧面地表现主题。你看:“满屋子的人拉呱得挺热火”,车马店老炊事员周二旦飞动着菜刀迎接来客,瘦高个老汉贾满贵自得其乐的谈笑,来自黄河边的后生拍着鼓囊囊的上衣口袋高谈阔论的神情……像一幅充满乡土气息的油画,把人们带到了丰收后的欢乐气氛中,使读者有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感觉。
  记者对车马店四个人的有声有色的现场描述,极富个性特点,符合人物身分。老炊事员的一番话是形象地概括,近两年农村经济确实发展了,农民生活确实提高了。他“在店里干了十多年,天天跟庄户人打交道”,因此,他的话具有很大的可信性和说服力。贾满贵则是“现身说法”,洋溢着富裕起来的农民的得意神情,充满了自豪感。丁大叔幽默风趣,以“揭老底”来反衬,烘托今昔变化之显著。对于青年后生高兴宽的谈话和行动的描述,再一次具体形象地印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民确实富裕起了,而且更含深意地体现农村青年的愿望,透露出新一代农民新的“商品经济意识”。
  全文字数不多,却生动深刻地反映了重大主题,读起来轻松、亲切、真实、感人。可见,不深入基层、深人实际、深入群众,就不可能捕捉到如此鲜活的新闻素材。记者深人采访的精神也是值得肯定和提倡的。
新闻作品阅读分析部分(三)
  单选题: (每题1分)
  1.《日本签字投降》一文作者是( )
  a.史沫特莱
  b.布莱克尔
  c.比加特
  d.斯诺
  2.《圣海伦斯火山突然爆发》中的现场描写使读者产生( )
  a.新鲜感
  b.生动感
  c.视觉感
  d.震撼感
  3.《墨索里尼悬尸米兰街头》的题材是( )
  a. 记者的访问记录
  b. 记者手机的背景材料
  c. 作者查阅的历史资料
  d.记者的现场见闻感受
  4.《世界最佳急诊室》的显著特色是( )
  a.双线式布局
  b.人物性格典型
  c.现场描写细致
  d.以时间顺序组织文章
  5.《英迪拉。甘地》的作者法拉齐是( )
  a.英国人
  b.印度人
  c.美国人
  d.意大利人
  6.人类首次登上月球是在( )
  a.1960年
  b.1968年
  c.1969年
  d.1970年
  7.《世界最佳急诊室》采用的结构形式是( )
  a.横式结构
  b.纵式结构
  c.双线并行式
  d.纵、横交叉式结构
  8.《英迪拉*甘地》是一篇( )
  a. 人物消息
  b. 人物专访
  c. 人物通讯
  d. 人物特写
  9.下列曾获美国普利策新闻奖的作品是( )
  a. 《火葬—甘地永存》
  b. 《记鲁迅》
  c. 《圣海斯火山突然爆发》
  d. 《美国宇航员登上月球》
  10.《中国西北角》的作者是( )
  a.黄远生
  b.范长江
  c.邓拓
  d.胡愈之
  11.《圣海斯火山突然爆发》的协作角度是( )
  a.报道者最偏爱的角度
  b.最有利于突出题材的角度
  c.读者最需要知道的角度
  d.最有利于宣传目的的角度
  12.《彭德怀印象》选自( )
  a.《塞上曲》
  b.《中国的西北角》
  c.《西行漫记》
  d.《红色中华》
  13.《火葬—甘地永存》一文的报道手法是( )
  a.调查性
  b.解释性
  c.叙述性
  d.观察性
  14.《奥斯威辛没有新闻可写》一文采用的结构形式是( )
  a.横式结构
  b.纵式结构
  c.双线并行式结构
  d.纵、横交叉式结构
  15.《美国宇航员登上月球》一文的导语采用了( )
  a.感叹式
  b.提问式
  c.描写式
  d.开门见山式
  16. 《水面下的桥梁》一文的作者是( )
  a.波列伏依
  b.西蒙诺夫
  c.约翰。里德
  d.爱伦堡
  17.《世界最佳急诊室》是一篇( )
  a.消息
  b.通讯
  c.特写
  d.社论
  18. 《火葬——甘地永存》一文的写作特色是( )
  a.通俗易懂
  b.语言朴实、自然
  c.语言凝练、传神
  d.语言贴近、幽默
  19. 《日本签字投降》的作者,在采写此稿时所运用的主要采访方式是( )
  a.个别访问
  b.向当事人提问
  c.现场观察
  d.电话采访
  20.消息《大平夫人看望“欢欢,长得多么可爱啊!”》一文中对熊猫的描写采用了( )
  a.象征性手法
  b. 拟人化手法
  c. 比喻手法
  d. 夸张手法
  21. 播发《周恩来总理逝世——北京沉浸在悲痛之中》的通讯社是( )
  a.法新社
  b.美联社
  c.共同社
  d.路透社
  22. 新闻《奥斯威幸没有新闻可写》中的奥斯威幸集中营,是纳粹德国的一大屠场。这个集中营设在
  a.波兰
  b.奥地利
  c.德国
  d.捷克
  23. 人物专访《英迪拉。甘地》一文中的主人公英迪拉。甘地夫人,是一位曾任国家总理的政坛名人。这个国家是( )
  a.巴基斯坦
  b.印度
  c.斯里兰卡
  d.尼泊尔
多选题: (每题2分)
  1. 下列关于《周恩来总理逝世   北京沉浸在悲痛之中》的表述,正确的是(abde   )
  a.是法国记者比昂尼克采写的一条短消息
  b.体现了记者强烈的抢新闻意识
  c.具有作者现场采访、上下结合、点面结合的采访特点
  d.善于抓特点是本文描写准确、生动的主要原因之一
  e.具有“寓观点于事实之中”的报道特色
  2. 《彭德怀印象》一文表现的彭德怀的崇高品质是( ad )
  a.平易近人
  b.淡泊宁静
  c.艰苦奋斗
  d.谦虚谨慎
  e.耿直诚实
  3. 下列新闻作品由美国记者采写的有( acde )
  a.《美国宇航员登上月球》
  b.《周恩来总理逝世   北京沉浸在悲痛之中》
  c.《日本签字投降》
  d.《断电使纽约陷于一片黑暗》
  e.《墨索里尼悬尸米兰街头》
  4. 有的新闻作品为了叙述节奏的需要,常常运用双线式布局方法来安排结构。下列属于双线式结构的新闻作品是(be )
  a.《美国宇航员登上月球》
  b.《世界最佳急诊室》
  c.《断电使纽约陷入一片黑暗》
  d.《圣海伦斯火山突然爆发》
  e.《奥斯威幸没有新闻可写》
  简答题
  1.分析《火葬——甘地永寸》一文对观察性报道手法的运用?
  《火葬——甘地永存》这篇作品中,记者成功地使用了观察性报道的某些手法,把稿件写得既像一条消息,又像一篇目击记。记者观察得准确,因而写得传神、简练。比如写各阶层人民为甘地送葬,记者写道:“送葬者的队伍中既有患麻疯病的乞丐,也有货真价实的大富翁——他们头裹着用羽毛装饰起来的头巾,上面像鸽子蛋那样大的红宝石光彩夺目。”这样,送葬群众的广泛性便突出出来了,人们对甘地的爱戴敬仰之情也表现出来了。
  2.简述《日本签字投降》一文的报道特色?
  《日本签字投降》一文通篇都是客观地叙述介绍,从对日本外相重光葵的描写,到麦克阿瑟将军的致词,再到对两位中将历经战争沧桑的描写,以及对日本外相助手那惟一例外的打招呼描写,都在冷静客观的描写中,体现出日本帝国的没落,向人们宣告:日本“失去了其世界强国的地位”。全文中记者并不直接发表任何议论,而是寓观点于事实之中,通过对事实的客观叙述,把对日本暴行的唾弃之情含蓄地表现了出来,宣告了日本的失败,大快人心却不失风度,体现了寓观点于事实之中的报道特色。
  3.简述《墨索里尼悬尸米兰街头》一文选择材料,安排结构的主线?
  《墨索里尼悬尸米兰街头》以墨索里尼的尸体为主线选择材料,安排结构,展开报道,层次清楚,内容集中。
  导语是记者现场目击得来的:他是被一辆大篷货车载到这里来的——他的尸体躺在一堆尸体上,人们涌来观看尸体。记者观察描述了尸体的具体形象:头部——“他那乱得精光的脑袋和粗脖子就是确定无疑的标志”,“他的脑袋至少挨了一枪”,“他的小眼睛睁着……有人用枪托顶着他的下巴”。身躯——“墨索里尼身穿民团制服……他足登肮脏不堪的黑色皮靴,左腿的靴子脱出了一半,看起来,像腿断了似的”。身体的姿态——“墨索里尼的脑袋倚在他的情妇克拉拉•贝塔西的胸膛上”,尸体的数量:连墨索里尼的尸体在内,有人数了一下,说共有十八具尸体。尸体最后处置方式:“人们用电线……把他们倒吊在一根钢梁上。后来……把六具尸体拖到陈尸所。”
  整篇文章脉络清楚,不枝不蔓,用集中简洁的笔法描述了一个较大的场面,保存下可贵的历史资料。
  4.结合《巴黎陷落后的一个月》,说明通过对具体有力的事实的插叙来表现主题的特色?
  《巴黎陷落后的一个月》表现了1940年被纳粹德国占领的弥漫着死亡气息的空城巴黎,揭露了法西斯侵略的罪恶,反映了作者强烈的爱憎情感。
  作者对事实的叙述是冷峻的,没有使用太多具有感情色彩的词句,只是不动声色地具体描述了巴黎陷落后的凋敝、凄慌、死寂。德国法西斯在凯旋门的阅兵式、在埃菲尔铁塔上挂起德国国旗、命令法国警察抓捕躲藏起来的法国士兵、中断巴黎和外国的邮电联络、禁止居民在规定时间以外上街。虽然作者对这些事实没有做任何渲染和评论,但环境本身的恐怖肃杀的气氛和面对这些事实所产生的愤慨之情却透过写实的文字弥漫开来。作者对巴黎人的生活状况的描写也寓含着情感。巴黎人在想尽办法寻找战乱中离散的亲人。当读到“一整条大街上都讲着一件愉快的事,面包师的儿子找到了,他是被俘虏了时”,我们深切感受到战乱时巴黎人为寻找自己的亲人的艰难和痛苦。人们同病相怜,哪怕是“被俘虏了” 的消息也可稍许慰藉彼此的心灵,“亲人活着”已是巴黎人最大的希望了。一个小小的事例饱蘸辛酸。
  作者还用衬托对比的手法,表达自己的倾向,如现在巴黎与以往巴黎街景的对比,巴黎人和德国人生活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巴黎人民的爱和对侵略者的恨。
  5.试析《周恩来总理逝世   北京沉浸在悲痛之中》一文中所描述的开电梯姑娘和口译人员这两个镜头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周恩来总理逝世 北京沉浸在悲痛之中》一文虽为一篇短新闻,但它读上去却是那样感人,文中通过开电梯和口译人员这两个镜头,充分表现了十亿中国人民对周恩来总理逝世的无比深切的悲痛之情。记者比昂尼克善于抓取最感人的镜头来打动读者。比如他写开电梯的姑娘听说总理逝世,“顿时放声大哭”。 这样的描写,催人泪下。再如写口译人员哭,是“眼中含有泪,嘴唇颤抖。”这就使报道更加可信和生动。同时为本文的主题,即“预计全中国都将表现出巨大的悲痛”埋下了伏笔。记者比昂尼克善于将自己的观点巧妙地蕴含在事实之中,描写开电梯姑娘和口译人员不同方式的哭,是为了深化主题,加强新闻报道的效果。实际上,按照事实的本来面目报道新闻,用事实本身的力量去拨动读者的心弦,去说服读者,这要比记者自己站出来自我阐明立场、观点不知要高明多少倍。
  6.试述《英迪拉甘地》中前言和谈话记录两部分的写作特色以及二者之间内容上的联系与分工?
  在《英迪拉•甘地》中,谈话记录是原汁原味的客观实录,保持了谈话的原生状态,保留了法拉奇泼辣尖锐、提问大胆的个人风格和各具特色的风云人物的精彩答辩。一方面这形成了法拉奇至少在形式上的客观。另一方面,谈话记录使采访记不仅具有新闻价值,同时也具有历史文献价值。风云人物答辩录本身就是一部精彩的国际时事辩论稿,人们可以从中透视世界政坛的风云变幻,感受这些风云人物人生动态和性格脉搏,体味历史与现实的真谛。
  前言部分则是由法拉奇对背景材料的研究总结,对谈话记录不能提及的事实和细节的叙述及对采访对象的印象感受组成。
  如果说在谈话记录上法拉奇还努力在内容上贯彻自己的意义,在形式上隐藏自己的意见的话,在前言中,法拉奇则尽意地去表达自己的观点。我们从前言中可以看到法拉奇对印度的前途、意识形态方面问题的立场和理解,还有对采访对象人格个性的态度和判断。虽说谈话记录是真实地记录了谈话的原始状态,但如果没有前言中社会背景、人物背景的揭示,谈话记录就相对孤立、突兀;如果没前言对谈话记录中未曾提及的细节和事件的补充,采访记也不完整。法拉奇探究真相、探索人物的完整过程,共同反映在前言和谈话记录里。
  7.分析《“老报童” 罗伊去世了》这篇新闻作品的特色。
  答题要求:论点明确、虚实结合,条理清晰,文字简洁,写成不少于600字的评析文章,自拟标题。
  “老报童” 罗伊去世了
  [美]尼尔•夏思
  罗伊•迈尔斯的追悼会将于星期一举行。四分之一世纪以来,他是 帕由新闻》大楼附近的一个近乎传奇式的人物,也是不管年岁多大都被人叫作报童的那号人当中的仅存者之。
  《自由新闻》的一整代记者、编辑和其他职员都只知道他的名字叫“罗伊”的迈尔斯先生,本星期早些时候在他度过一生最后几年的疗养所中死去,终年六十七岁。
  直到几个月以前,由于健康状况恶化而终于无法撑持下去为止,他一直把《纽约时报》和其他外埠报纸送到订户桌上,并且在《自由新闻》大楼外的人行道上叫卖上述报纸和《底特律新闻》。
  去年有一个月他尝试了一下退休的滋味,但不久又重操卖报的旧业。
  他双目几乎失明,戴着一副象定量酒杯的底那样厚的眼镜,要把头往后仰起才能看得见东西。
  他形容枯稿,白发苍苍,体弱多病,吃力地背着笨重的帆布报兜,背带深深勒进瘦削的肩头。然而,在他衰弱的外貌下,却隐藏着强烈的自立精神。他对工作极为认真,也能滔滔不绝地神聊一气。“罗伊,你今天于得怎么样啊?” 一位打算买报的顾客会这样招呼他。
  “要买份时报?” 他会这样回答,声音粗得象是从沙石上崩出来的一样刮耳。
  有一次,罗伊从《自由新闻》的电梯上走下来,正好赶上采编人员在那里开会。也许是由于他视力不佳,也许是由于他脾气倔强,反正他把报纸分发给了在场的记者。会议只好中断,直到罗伊把报纸分完。
  “两毛五?” 一个记者有一次在罗伊对他说了《芝加哥论坛报》的价钱以后提出了抗议。“见鬼,罗伊,我花一毛五就能买到一份。”
  “是喽,不过你得上芝加哥去。”
  有些记者在收报费的日子没有钱付款就躲着罗伊,这是大伙都知道的。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因为罗伊瞎得很厉害。只要订户的位子上有人坐着,他就去摧讨,不管那人是谁。有一次罗伊误把一个女记者当作一个长着胡子的男记者,因为他往常就是坐在那张桌子后边的。
  还有一个记者在刚参加《自由新闻》工作的时候,发现他桌上每天都有一份《纽约时报》,感到很诧异,但他以为这是由于工作需要而发给他的。然而到了月底,他终于发现这是怎么回事。“一共六块二毛五。” 罗伊粗声粗气地对他说。
  罗伊死后留一卜一个女儿,德乐勒斯•塔尔曼夫人,还有一个姊妹和一个孙儿。追悼会将于星期一午后二时在红河区西杰弗逊街10783号格尔巴赫殡仪馆举行。他将安葬在河景区费思代尔公墓。
  富有特色的人物新闻
  这是一篇人物特写。记者用简洁的文笔,勾勒出了一位常年卖报、生活艰辛且倔犟认真的老人形象。“他双目几乎失明,戴着一副象定量酒杯的底那样厚的眼镜”,“形容枯槁,白发苍苍,体弱多病,吃力地背着笨重的帆布报兜,背带深深勒进削瘦的肩头”。记者为读者勾画的是一个在衰弱的外貌下,却隐藏着强烈的自立精神的67岁老人。为了表现这位老人的性格特征,记者又选取了日常生活中的几个小镜头,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老报童” 罗伊的艰辛忙碌,又充满自尊、自立的人物形象深深印刻在读者心中。人们从“老报童”奔波一生的凄凉晚景中引起诸多联想。
  文中三次运用了人物对话,极富人物个性,如他的“粗声粗气” 和直奔主题的回答:“要买价时报?”。“是唆,不过你得L芝加哥去。”“一共六块二毛五”显示了他的职业性语言和认真执着的性格。
  人物不同的经历、职业、文化背景、社会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反映在现实生活中人物的形象和气质方面各自独具特色。记者在表现人物时,要善于观察和发现人物形象和气质的个性特点用简洁、生动的语言表现人物“非它莫属” 的个性特征。这篇特写为我们留下的就是“这一个” 的“老报童” 罗伊的个性特征。
  8. 分析《大平夫人看望“欢欢”,“长得多么可爱啊!”》的特色。
  答题要求:论点明确、虚实结合,条理清晰,文字简洁,写成不少于600字的评析文章,自拟标题。
  大平夫人看望“欢欢”,“长得多么可爱啊!”
  「共同社北京1979年12月7日电」(特派记者松尾)“啊,新娘子,让我看看你的脸蛋吧!” 正在中国访问的大平首相夫人大平志华子,7日下午访问了北京动物园,看望赠送给日本的熊猫“欢欢”。
  因为日本首相夫人要来参观,所以熊猫房的周围,在夫人到达前三十分钟就挤满了中国孩子。“欢欢”由屋内走到外面的运动场上,注视着这么多人,背朝着大平首相夫人,久久安静不下来。
  陪同参观的邓小平副总理的夫人卓琳笑容满面地说:“‘欢欢’还害羞呢!” 首相夫人说:“日本人在等待‘欢欢’的到来。” 可能是理解了首相夫人的话,“欢欢” 终于把脸转了过来,夫人非常高兴,说:“多么可爱啊。”并且眯着眼睛说:“今后务必生个小熊猫。”
  约十分钟后,在向“欢欢”告别时,卓琳夫人问道:“新娘子,长得怎么样?” 志华于夫人深深地点了一下头说:“好极了。”
  据北京动物园业务组长曾建珠说:“‘欢欢’何时去日本,还未定。冷倒不在乎,安排好专机就可以去。”“欢欢” 嫁给上野动物园的“康康” 的日子不远了。
  一条意义深远的外事新闻
  这是一则关于中日关系的外事新闻。记者抓取现场活动瞬间情景,把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表现得十分传神而细腻。
  导语直接引用了大平夫人富有人情味的话语,其后的叙述完全由此展开,无论是引用大平夫人和卓琳的对话,还是描写“欢欢” 的出来与转身,都注意了体现人情趣味。这样情趣盎然的现场新闻,自然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新闻在传递审美价值的同时,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自然得到体现。读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和感染。如改成:“大平首相的夫人大平志华子,今天下午由邓小平副总理的夫人卓琳陪同,到北京国家动物园观赏中国人民的礼物——大熊猫‘欢欢’首相夫人希望‘欢欢’在日本传播友谊的种子。”显然,索然寡味。
  采用拟人化手法,把呆板、单调的事实,写得真实、动人、亲切,而且激发了读者对熊猫“欢欢” 的喜爱之情。
  本文重视现场描写、现场对话,少过程叙述的写作特色,值得借鉴。
  总之,这篇新闻的成功之处在于其传神、含蓄的笔法。

评分

参与人数 1 +8 积分 +10 收起 理由
+ 8 + 10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2023年自考资料 ( 豫ICP备17027556号-1 )

GMT+8, 2024-4-19 01:55 , Processed in 0.08537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