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考网( zikao5.com )

 找回密码
 注册

我自考论坛新人签到! 到各省圈子新人签到送奖励~ 进入自考圈子自考资料专题

历年自考试题和答案 集合2008年以来的自考试题及答案! 考必过一考通自考小抄 - 自考密卷

自考资料【注册网站】|论文指导QQ905363546 自考英语学习英语俚语学习自考公共课 自考专业课网站地图关于我自考网_zikao5.com

特别提醒:想登录了解网站可用临时帐号【加微信zikao99索取】
搜索
查看: 17008|回复: 15

[历年真题] 09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配套复习题及答案汇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2 14: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配套复习题及(绪论部分)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

A、  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  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A、  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  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  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  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  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4、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

A、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B、  英国宪章运动

C、  芝加哥工人起义

D、  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A、  工业革命

B、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  阶级斗争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

A、  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  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  工人罢工和起义

D、  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7、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

A、  辩证法

B、  历史观

C、  劳动价值论

D、  剩余价值论

8、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

A、  合理内核

B、  基本内核

C、  精髓

D、  核心

9、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

A、  德国

B、  奥地利

C、  中国

D、  俄国

10、“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

A、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  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

C、  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

D、  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

11、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  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  与时俱进

C、  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  科学性

12、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  辩证唯物主义

B、  历史唯物主义

C、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  唯物主义

1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A、  吐故纳新

B、  科学严谨

C、  博大精深

D、  与时俱进

1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A、  实现共产主义

B、  消灭阶级、消灭国家

C、  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D、  实现人权

15、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

A、  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B、  一切从实际出发

C、  理论联系实际         
D、  实事求是

【单项选择题答案】

1.C   2 .A  3.A  4.B  5.C  6.B  7.C  8.A  9.D  10.A  11.A  12.C  13.D  14.A  15.C

二、 多项选择题

1、   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A、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B、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  科学社会主义

D、  马克思主义哲学

2、   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

A、  巴黎公社

B、  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

C、  1838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

D、  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工人起义

3、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是()

A、  德国古典哲学

B、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  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D、  法国启蒙思想

4、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性人物是()

A、  康德

B、  黑格尔

C、  费尔巴哈

D、  笛卡尔

5.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

A、  亚当•斯密

B、  大卫•李嘉图

C、  马尔萨斯

D、  西斯蒙

6.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是()

A、  昂利•圣西门

B、  沙尔•傅立叶

C、  罗伯特•欧文

D、  托马斯•莫尔

7.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

A、  辩证法

B、  劳动价值论

C、  唯物史观

D、  剩余价值学说

8、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是()

A、  阶级性

B、  实践性

C、  客观性

D、  人民性

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

A、  李大钊的理论

B、  毛泽东思想

C、  邓小平理论

D、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0、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要分清()

A、  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B、  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

C、  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

D、  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

【多项选择题答案】

1.BCD   2.BCD  3.ABC  4.BC  5.AB  6.ABC  7.CD  8.AB  9.BCD  10.ABCD

三、 辨析题

1.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是不科学的。

【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它是完备深刻而无片面性的学说。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彻底而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建立,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着重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形成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各国工人运动的斗争经验,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政党,夺取政权,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等这一历史使命的道路和方向,从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体现在其政治立场上。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目标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马克思主义第一次阐明了现代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是革命最彻底最有前途的阶级。它使无产阶级真正地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从而使无产阶级由自在的阶级发展为自为的阶级,自觉组织起来为本阶级和人类的解放而奋斗。从这样的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其次,这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马克思对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曾作了具体的阐述,指出无产阶级是一个被锁链彻底缚住的阶级,无产阶级没有任何私利可图,无产阶级革命和自身的解放同社会发展的规律、人类的彻底解放的必然趋势是完全一致的。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彻底解放自己。

最后,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问题,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意志、愿望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方向。而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顺应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愿望和要求,也就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当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

【答案要点】

这一说法是错误的。黑格尔在他的哲学体系中,第一次试图把整个自然界、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述为是运动和发展的,并努力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这种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合理内核”。但是,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在他看来,人们头脑中的思想不是现实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反映,而是在世界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的“绝对观念”的反映。这样,一切都被头足倒置了,世界的联系完全被颠倒了。因而,他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不彻底的。费尔巴哈把自然界和人当做哲学的出发点,大胆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提出了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任何人的观念而存在的,它是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他认为,在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东西,宗教幻想创造出来的那些最高存在物只是人的本质的虚幻反映。但是,由于他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不能正确理解人的本质,所以只能从抽象的人出发去考察历史,在社会历史领域又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费尔巴哈在历史观上留下的唯心主义的印记表明,在有关历史和时代的重大问题上,资产阶级哲学大师们的建树不能不受到历史和时代的局限。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德国古典哲学不是简单地加以拼凑,而是进行了彻底的改造。首先,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对他的体系和范畴进行了革命的改造。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克服了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改造了他的人本主义唯物论,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

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是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承。

【答案要点】

这个观点是不准确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既有继承,又有批判性的改造。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他们研究了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进行了探讨,认为经济生活同自然界一样,都是受“自然规律”支配的。他们提出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马克思从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那里继承了劳动价值理论、利润理论和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等方面的思想精华。同时又批判地改造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马克思指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涉及资本主义历史命运问题时暴露了阶级局限性和历史片面性,批判他们把资本看作是一种永恒的自然关系;同时,又极力掩饰工业革命过程中就已初露端倪的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尖锐冲突,断然否定资本主义存在普遍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批判他们在历史和时代发展问题上所持的资产阶级的立场、所运用的非社会的和反历史的方法,得出的也只能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现实相悖的理论观点。在这个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揭示人类社会生产关系及其经济运行客观规律的科学,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着重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指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发展趋势。

4、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

【答案要点】

这一说法不对,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马克思说过:“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成自己的精神武器”。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第一次阐明了现代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是革命最彻底最有前途的阶级。它使无产阶级真正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从而使无产阶级由自在的阶级发展为自为的阶级,自觉组织起来为本阶级和人类的解放而奋斗。从这样的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四、材料分析题

1【材料1】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英国学术院院士霍布斯鲍姆指出,给确定某一具体思想方式或者观点是能否被看作马克思主义的标准作依据的,“是在19世纪末大致定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美国著名学者海尔布隆纳在标准问题上有着与霍布斯鲍姆相近的看法。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有一个可以得到“公认的共同点”,这个共同点来源于“同一套前提”,它是规定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前提。“凡是包含有这类前提的分析,都可以正当地将其分类为‘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即使作者本人并不如此认定”。这“同一套前提”是:对待认识本身的辩证态度,唯物主义历史观,依据马克思的社会分析而得出的关于资本主义的总看法,以某种形式规定的对社会主义的信奉。

【材料2】1934年,当德国共产党的理论家卡尔•科尔施还没有彻底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时候,他写了一篇题为《我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科尔施力图通过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所谓的特殊看法来表明他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这些看法的要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原理,包括那些表面上具有普遍性的原理,都带有特殊性,马克思主义不是实证的,而是批判的;马克思主义的主题不是现在处于肯定状态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显得日益分崩离析的正在衰亡的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目的不是观赏现存的世界,而是对它进行积极的改造。

【材料3】匈牙利思想家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认为:“我们姑且假定新的研究完全驳倒了马克思的每一个个别的论点。即使这点得到证明,每个严肃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者仍然可以毫无保留地接受这种新结论,放弃马克思的所有全部论点,而无须片刻放弃他的马克思主义正统。所以,正统马克思主义并不意味着无批判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结果。它不是对这个或者那个论点的‘信仰’,也不是对某本‘圣’书的注解。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的正统仅仅是指方法。”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答案要点】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早在马克思在世的时候就已经使用。从狭义上来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来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材料1和材料2的观点是正确的。材料1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是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的角度,明确地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内容。材料2科尔施的理解则着重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从政治立场着眼规定马克思主义。材料3是卢卡奇的马克思主义观,这是一种方法至上的马克思主义观。所谓方法至上,就是把理论方法和结论对立起来,片面强调方法而轻视结论。卢卡奇最初是在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的正统性问题时提出这一马克思主义观的。卢卡奇的方法至上的马克思主义观的错误之一,是他把方法仅仅理解为辩证法,而否认世界观的方法意义,实际上是否认唯物主义的方法意义;错误之二,是离开论点,结论谈方法,把方法看做是可以离开论点、结论的独立自在的东西。其最终结果将是对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否定。
 楼主| 发表于 2009-1-2 14:12:04 | 显示全部楼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配套复习题及答案(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      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A.  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  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  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2.      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据是()

A.  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B.  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C.  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  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3.      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C.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

D.  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

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A.  实践性

B.  运动性

C.  物质性

D.  客观性

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A.  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  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  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  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6.“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A.  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B.  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  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

D.  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

7.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A.  运动

B.  实践

C.  精神生产

D.  物质生产

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A.  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  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  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

D.  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9.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A.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  事物是变化的

C.  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D.  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  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1.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A.  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B.  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  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D.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12.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

A.     抛弃

B.      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

C.      纯粹的否定

D.     既克服又保留

13.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     方向和道路

B.      形式和状态

C.      结构和功能

D.     源泉和动力

14.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

A.  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

B.    意识不受客体影响

C.    意识受主体状况影响

D.  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15.人工智能的出现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

A.  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B.    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

C.    肯定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意识的能动活动

D.  丰富了物质和意识相互关系内容

【单项选择题答案】

1.C  2.C  3.A  4.C  5.D  6.B  7.B  8.C  9.A  10.D  11.D  12.D  13.A  14.C  15.D

二、 多项选择题

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哲学意义是()

A.  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B.  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C.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D.  画饼不能充饥

2.“物质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有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

A.     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

B.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C.      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D.     时间和空间离开物质,只是形式

3.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

A.     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

B.      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C.      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

D.     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

4.实践是人类的生存方式,是指()

A.     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B.      在实践中形成人的本质和一切社会关系

C.      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

D.     实践是一切生命的存在形式

5.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者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这段话包含的辩证法观点有()

A.  联系是客观世界的本性

B.  一切事物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

C.  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D.  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复杂多样的

6.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

A.     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

B.      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C.      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

D.     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7.下列哪些说法是对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具体运用()

A.     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B.      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C.      物极必反,相辅相成

D.     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8.“是就是,否就否,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这一观点的错误在于()

A.     它对否定的理解是孤立的,片面的。

B.      它对肯定的理解是孤立的,片面的。

C.      它否认了肯定与否定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D.     它否定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9.辩证的否定是()

A.     事物的自我否定

B.      事物发展的环节

C.      事物联系的环节

D.     扬弃

   10.割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前进性和曲折性会导致()

A.     激变论

B.      直线论

C.      庸俗进化论

D.     循环论

【多项选择题答案】

1. BC  2.AB  3.CD  4.ABC  5.ABCD  6.ABD  7.AB  8.ABC  9.ABCD  10.BD三、 辨析题

1.      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唯物主义都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则是“半截子”唯物主义:它们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一到社会历史领域,就陷入了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只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客观实在性,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正确指出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正确的。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首先,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再次,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因此,“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3.运动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不准确,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事物之间的联系既是客观的又是普遍的。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运动只是事物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并不是所有的运动都是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4.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向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四、 材料分析题

1,对于世界本质问题存在着不同的哲学观点,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泰勒斯认为万物由水产生,又复归于水;万物有生有灭,而水则是永恒的。赫拉克利特认为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一样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都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

【材料2】毕达哥拉斯认为:从数目产生出点,从点产生出线,从线产生出平面,从平面产生出立体;从立体产生出感觉所及的一切物体,产生出四种元素:水,火,土,空气。这四种元素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互相转化,于是创造出有生命的、精神的、球形的世界。

【材料3】东汉哲学家王充认为:天履于上,地偎于下,下气蒸上,上气降下,万物自生其中间。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材料4】恩格斯指出:世界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请回答:

(1)        材料1、2、3的观点相同吗?并加以评述。

(2)        材料4说明了什么原理,坚持这一原理有何意义?

【答案要点】

(1)材料1,2,3的观点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点。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坚持世界是统一的。不同之点在于:材料1和3都表现为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把世界统一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泰勒斯归结为火,王充归结为气,但都是用物质的东西作为世界的本原。材料2表现的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他们把世界归结为数,归结为某种客观的精神、理性因素。

(2)材料4说明的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本质上是物质的。坚持这一原理的意义在于:

第一,这一原理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它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起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切原理的根本立脚点和出发点。它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科学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第二,这一原理是反对二元论、宗教哲学、唯心主义的锐利武器。它证明了:否认世界统一性的二元论不能成立,宗教神学所谓“上帝创造世界”的虚幻和荒谬,唯心主义一元论关于世界统一于精神的根本错误,并给予其根本性的摧毁和打击。

第三,这一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实践意义。它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理论基础;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彻底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2.阅读下列关于运动和发展不同观点的材料,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韩非提出“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材料2】《坛经》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材料3】列宁指出把主要的注意力正是放在认识“自己”运动的源泉上;只有对立统一的观点,才提供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才提供理解“飞跃”、“渐进过程的中断”,向对立面的转化,旧东西的消灭和新东西的产生的钥匙。

请回答:

(1)材料1和材料2的观点有何异同?

(2)材料2和材料3的主要分歧是什么?并加以评述。

【答案要点】

(1)材料1和材料2都承认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但是材料1认为运动变化是客观事物自身具有的,世界发生变化,事物就要发生变化,事物变了,各种规律、方法、功能也就会发生变化。材料2慧能的观点则不是从事物自身来谈变化,而是认为人的心理、人的思想、意志是变化发展的源泉、动力,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运动观,割裂了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2)材料2和材料3的主要分歧在于是否认为事物因内在的矛盾,引起运动变化。材料3强调事物内在的矛盾性,事物内在的对立统一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而材料2否认事物自身存在运动变化的源泉,而把运动变化看做是由精神因素,特别是由人的主观因素作用的结果,这样就否认了事物运动变化的客观性,因而不能正确地把握运动,不能科学地说明运动变化。

3.针对以下关于对立统一规律在运动发展中的作用的材料,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摘自韩愈:《原道》)

玉不遇砥砺,不可以成器;人不遇穷困挫辱,不可以成德。(摘自《梅峰语录》卷上)

【材料2】任何一件静止的东西,若不是在它以外有别的物体以运动力图进入它的位置使它不再处于静止,它将永远静止。

同样情形,任何一件运动的东西,除非在它以外有别的物体使它静止,即将永远运动。

(摘自霍布斯:《论物体》,载《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

【材料3】列宁指出,对立统一规律“提供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在谈到黑格尔关于每一事物都是“和它自己的他物有差别”时认为“非常正确和重要;‘他物’是自己的他物,是向自己的对立面的发展。”

“有两种基本的(或两种可能的,或两种在历史上常见的)发展(进化)观点:认为发展是减少和增加,是重复;以及认为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统一物之分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面以及它们之间的互相关系)。”(摘自《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请回答:

(1)分析材料1的观点,说明它的发展观的依据。

(2)分析材料2的观点,说明它的发展观的依据。

(3)谈谈你对材料3的理解

【答案要点】

(1)材料1把事物的发展看作是对立面互相斗争,互相作用的结果。韩愈的观点认为(对佛教,道教)如果不加以禁止,(儒教)就不能得到流传和推行。《梅峰语录》中关于人的发展的观点认为:人不遭受困难屈辱的锻炼,就不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人。这种观点是朴素的、辩证的,是正确的发展观。

(2)材料2中霍布斯把力学中静者恒静,动者恒动的规律直接引入哲学,把物质的运动发展看做是外力作用的结果,陷入了外因论,他的这种发展观点具有形而上学的性质。

(3)材料3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观。它揭示了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实质内容。矛盾的同一性使矛盾双方联系起来,使事物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提供矛盾双方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从而也就孕育着扬弃旧的矛盾的条件。矛盾斗争在事物量变过程中的作用,就在于它推动着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质变过程中的作用在于它能突破特定事物存在的限度。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基本属性,它们在矛盾中的地位是不同的,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4.根据以下关于矛盾问题的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列宁指出:就本来的意义说,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的矛盾。他还指出: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即辩证的矛盾,而不是字面上的,臆造出来的矛盾。

【材料2】杜林说:“矛盾的东西是一个范畴。这个范畴只能归属于思想组合,而不能归属于现实。”

【材料3】艾耶尔断言:“自然界不可能有矛盾,只是在陈述中才可能有矛盾。”

请回答:

(1)材料1的观点是什么?是否正确?

(2)对比材料1和材料2,指出材料2的错误。

(3)对比材料1和材料3,分析材料3的错误。

【答案要点】

(1)材料1的第一句话是说辩证法所研究的矛盾是对象自身中的矛盾,就是矛盾不是主观自生的,而是客观事物自身所具有的,人们思维中的矛盾不过是客观事物的矛盾在人们思维中的反映。第二句也是强调辩证矛盾就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即实际客观存在的矛盾,不是主观字面的或者头脑臆造出来的矛盾。这两段话突出一点,就是指出矛盾的存在是客观的,这个观点是正确的。

(2)材料2把矛盾归结为一个范畴,当作纯粹是主观的思想的东西:认为它不是现实的,只能是思想的任意组合。它与材料1把矛盾看作是对象自身中、实际生活中的矛盾的观点是完全对立的。其根本错误在于否认矛盾的客观存在性,把矛盾当作是由思想臆造的。

(3)材料3公然否认自然界中有矛盾,他认为矛盾只存在于陈述中,即只存在于语句上,字面上。材料1明确指出矛盾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不是字面上的、臆造出来的矛盾。材料3的错误在于:一是公开否认自然界矛盾的存在,二是把矛盾当作字面上的,语句上的,同样是否认了矛盾存在的客观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 14:13:42 | 显示全部楼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配套复习题及答案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 单项选择题

1.      实践的主体是()

A.     绝对精神

B.      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C.      人

D.     人的意识

2.      实践的客体是()

A.     绝对精神的对象化

B.      客观物质世界

C.      人的意识的创造物

D.     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3.      实践的中介是()

A.     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

B.      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组合

C.      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

D.     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4.      “社会上一旦有技术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      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     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5.      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说明()

A.     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      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     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

6. 科学家尼葛庞蒂说:“预测未来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A.     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B.      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

C.      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D.     实践和认识是合一的

7.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      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C.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     间接经验毫无用处

8.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A.     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      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      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于本质的认识

D.     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9.      对于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派别的正确评价是()

A.     唯理论是正确的,经验论是错误的

B.      经验论是正确的,唯理论是错误的

C.      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

D.     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是完全错误的

10.    “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

A.     形而上学的观点

B.      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      诡辩论的观点

D.     相对主义的观点

11.    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A.     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

B.      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C.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     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

12.    “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

A.     主观唯心主义

B.      客观唯心主义

C.      辩证唯物主义

D.     机械唯物主义

13.    “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

A.     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论

B.      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

C.      客观真理论

D.     形而上学真理论

14.    “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

A.     强调真理的客观性

B.      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C.      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D.     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15.    “对客观事物的的反映即真理”,这是()

A.     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

B.      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C.      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D.     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

【单项选择题答案】

1.B  2.D  3.A  4.C  5.B  6.C  7.C  8.C  9.C  10.B  11.C  12.A  13.A  14.D  15.A

二、 多项选择题

1.      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以下环节()

A.     确定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B.      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

C.      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D.     通过改造主观世界而支配客观世界的运行

2.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是在于是否承认()

A.     世界的可知性

B.      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C.      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D.     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A.     实践提出了认识的课题

B.      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认识成为可能

C.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D.     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

A.     主体对各种要素的建构

B.      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

C.      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

D.     主体对客体信息的加工

5.      能动的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主要区别在于()

A.     是否承认客观事物和人的思想是认识的对象

B.      是否承认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实践

C.      是否承认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D.     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

6.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一论点是()

A.     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B.      理论不能代替实践         
C.      理论本身就是物质的力量

D.     理论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践表现出来

7.      下列观点中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的是()

A.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B.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C.      不登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D.     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8.      “感觉到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

A.     感性认识对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没有任何帮助

B.      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C.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D.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和渗透的

9.      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意义在于()

A.     理论接受实践的检验

B.      理论可以改变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C.      理论可以指导实践

D.     理论在实践的发展中得到发展

10.    “按图索骥”的错误在于()

A.     理论脱离实际

B.      经验论

C.      教条主义

D.     唯理论

【多项选择题答案】

1.ABC  2.BD  3.ABCD  4.ABCD  5.CD  6.ABD  7.ABC  8.BCD  9.ACD  10.ACD

三、 辨析题

1.      主体和客体就是主观和客观。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主体与客体,主观和客观这两对范畴之间有联系,但不等同。主观指人的意识、认识、思维,客观即事物的客观存在,如自然界、人类社会等。主观和客观的关系相当于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主体和客体则是认识论范畴,主体是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指与主体发生联系,进入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两对范畴的联系表现在:主体有主观性,有意识和目的;客体首先是客观存在,才能成为主体认识和改造的对象。

两对范畴的区别在于:主体只有和客体联系才称为主体,离开客体就无所谓主体。而客观存在可以是不依赖于主观、主体的。客观事物和客体是两个有区别的范畴:客观事物只有和主体发生联系才成为主体的客体。当客观事物尚未进入人的认识领域时,它还只是自在的客观存在,并不是认识的客体。只有与认识的主体发生了对象性关系时,客观事物才具有客体的意义;另一方面,认识的客体不一定是客观事物。当人的认识活动指向人的精神活动时,认识的客体是精神客体。精神客体本身不属于客观事物。

2.“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二者都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上述观点不等同。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是庄子的观点,认为在“道“的高度去衡量,无所谓是非善恶。是相对主义真理观,它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和检验真理有客观标准。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是由于人的认识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而这些具有差别性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3.凡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都是直接经验,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反映。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亲眼所见,亲耳所听是感性认识的感觉阶段,是直接的感性经验。由于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局限性和特殊性,有些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有些则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虚假反映或者骗局。视觉和听觉是感性认识,它们具有直接性、丰富性,但是它的缺点是直观性和表面性,不能深入、全面地反映事物,有待于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用科学态度加以分析,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该命题夸大感觉在认识中的作用,将感觉与事实相混淆,在理论上容易导致主观唯心主义。

4.“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正确的。这是恩格斯论人类思维能力的辩证论断。人类思维,按其本性、能力、使命和可能性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这是思维的至上性,即所谓的无限性和绝对性。但是,每一个人以至每一代人,由于受客观事物及其暴露程度的限制,他们的行为又是非至上的,即有限的和相对的。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矛盾是在无止境的人类世代更迭中不断得到解决的。思维的至上性是在一系列非常不至上地思维的人们中实现的,而一系列非常不至上的思维又体现着思维的至上性。否认思维的至上性,会走向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否认思维的非至上性,就会走向思想僵化和绝对主义。

马克思主义主张思维的至上和非至上性的辩证统一。

四、 材料分析题

1.【材料1】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中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材料2】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材料3】荀子说: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仪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人为”之意),是性伪之分也。

【材料4】孙中山先生指出:世界人类之进化,当分三时期:第一由愚昧进文明,为不知而行的时期;第二由文明再进文明,为行而后知时期;第三自科学发明而后,为知而后行时期。以行而求知,困知而知行。

请回答:

(1)        简要评析上述材料给出观点。

(2)        材料4揭示的知行关系是什么?

【答案要点】

(1)        孔子的“生而知之”和孟子的“良知、良能”是说知识是天生的或不学而知,是唯心主义先验论;孔子的“学而知之”和“困而学之”以及荀子的观点,承认人的认识是后天学习所得,是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2)        孙中山借人类文明说明知识的来源和认识的发展,指出这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人的认识不是先天就有,也不可能一次完成。孙中山的知行学说包含了在实践中需要理论的指导(以行求知)和在理论指导下的行动(知先行后),这样的实践——认识——再实践的意义,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

2.【材料1】恩格斯指出:就一切可能看来,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可能经常以极为轻视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他进一步指出:科学史就是把这种谬误逐渐消除或者更为新的、但终归是比较不荒诞谬误的历史。

【材料2】波普尔在《科学知识进化论》一书中说道:“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是它的可证伪性或者可反驳性。”

“我所想到的科学知识增长并不是指观察的积累,而是指不断推翻一种科学理论,由另一种更好的或者更合乎要求的理论取而代之。”

“科学史也像人类发展史一样,只不过是一些靠不住的梦幻史。顽固不化史,错误史。但科学却是这样一种少有的——也许是唯一的——人类活动,有了错误可以系统加以批判,并且还往往可以及时改正。”

【材料3】正当相对论得到普遍称誉时,爱因斯坦却冷静地说:“如果引力势场不能使光谱线向红端位移,广义相对论就站不住脚。”“从它推出许多结论中,只要有一个被证明是错误的,它就必然被抛弃。”

请回答:

(1)        上述材料在科学理论发展问题的共同观点是什么?

(2)        恩格斯和波普尔对科学的发展有什么不同认识?

(3)        简述波普尔“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是它的可证伪性”的观点。

【答案要点】

(1)        恩格斯、波普尔和爱因斯坦分别从不同角度解释了科学发展过程中真理与谬误的矛盾,指出科学是一个不断发现真理、检验真理、修正错误、发展真理的过程。

(2)        恩格斯与波普尔的不同在于,波普尔把科学可能错误、可以被否证作为科学的最本质特征,把科学史简单归结于一种理论推翻另一种理论的历史,没有重视被推翻理论其中可能包含的合理性因素,这是一种简单的否定过程。恩格斯则辩证地认识这一问题。在承认今天看来是正确的东西都包含着明天可能发现是错误的同时,强调科学史是一个在真理和谬误的斗争中,不断证实真理,克服谬误,发展真理的历程。

(3)        波普尔的观点指出了科学发展必须不断批判和改正错误,这对于研究科学知识增长规律有很大启发。但是他认为一个理论是否具有科学性的标志仅在于它是否具有可证伪性的观点显然是片面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 14:14:29 | 显示全部楼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配套复习题四(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A.  生产方式

B.  地理条件

C.  社会意识

D.  人口因素

2.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A.  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

B.  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C.  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  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3.      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  生产资料所有制

B.  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C.  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D.  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

4.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

A.  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  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

D.  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5.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了()

A.  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B.  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C.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D.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

6.      上层建筑是指()

A.  社会的经济制度

B.  科学技术

C.  社会生产关系

D.  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

7.      社会形态是()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  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C.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D.  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

8.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A.     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

B.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

C.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

D.     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

9.      社会革命源于()

A.     人口太多

B.      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

C.      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

D.     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10.    人民群众即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

A.     唯心主义的观点

B.      折中主义的观点

C.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D.     历史循环论的观点

11.    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钥匙是()

A.     阶级斗争史

B.      思想发展史

C.      劳动发展史

D.     文化发展史

12.    阶级实质上是一个()

A.     思想范畴

B.      经济范畴

C.      政治范畴

D.     文化范畴

13.    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

A.     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      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

C.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D.     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

14.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民群众()

A.     占人口大多数

B.      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C.      具有先进思想

D.     掌握历史发展规律

15.    制约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条件是()

A.     经济条件

B.      法律制度

C.      传统观念

D.     文化水平

【单项选择题答案】

1.A  2.C  3.A  4.D  5.C  6.D  7.B  8.B  9.D  10.C  11.C  12.B  13.C  14.B  15.A

二、 多项选择题

1.      社会存在包括()

A.  社会生活的各种物质条件

B.  社会生活的物质生产活动

C.  经济关系

D.  全部社会关系

2.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

A.  它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

B.  它与社会经济水平之间发展上的不平衡性

C.  它的发展往往具有历史继承性

D.  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3.      18世纪,经济上落后的国家法国在哲学上和政治思想领域方面取得的成就,超过了当时经济上先进的英国,这表明()

A.  社会意识的发展不依赖社会经济

B.  社会意识并不决定社会存在

C.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  社会意识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对应的

4.      马克思说:“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段话说明()

A.     生产力的发展是促进社会形态更替的最终原因

B.      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需要客观的物质条件的成熟

C.      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当它还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时,是不会灭亡的。

D.     社会形态总是具体的,历史的

5.      生产关系的客观性是指()

A.     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关系

B.      人们不能随意创造或者消灭某种生产关系

C.      生产关系是社会有机体中客观实在的组成部分

D.     生产关系是社会上层建筑的物质基础

6.      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因为()

A.     它能引起劳动对象的变革,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B.      它属于上层建筑

C.      它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D.     它可以提高管理效率

7.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中()

A.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  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

C.  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生产力也决定生产关系

D.  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8.      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A.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变化和发展

B.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C.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否具有反作用

D.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否包括自然科学

9.      “如果资本主义的灭亡是由科学保证了的,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力气去为它安排葬礼呢?”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

A.  抹煞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

B.  否认革命在社会质变中的作用

C.  否认历史观上的决定论原则

D.  否定科学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

10.    “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一观点表明()

A.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B.  历史不是神创造的

C.  历史是人们任意创造的

D.  历史是人的思想发展史

【多项选择题答案】

1.      ABC  2.ABCD  3.CD  4.ABCD  5.ABCD  6.ACD  7.AD  8.AB  9.AB  10.AB

三、 辨析题

1.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历史是人的有意义有目的的活动,思想因素在历史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人类历史包含思想史,研究思想史对于深入认识人类历史及其发展有重要意义。

唯物史观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历史,在阶级社会中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把一切历史归结为思想史的观点本质上是唯心史观。

2.      “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演奏第一提琴”。

【答案要点】

这是恩格斯关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的正确论断。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从同一时代的不同国家来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并不一定处于时代前列;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不一定滞后,有的还超过生产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如18世纪末的法国之于英国,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的德国之于英、法两国,前者的经济发展水平均不及后者,但在思想领域的发展却是领先的。

3.      科学技术发展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

【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这是片面夸大科学技术作用的科学技术决定论观点。

科学技术提高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促进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但科学技术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矛盾,不能消灭压迫和剥削,也不足以克服社会关系中的各种矛盾。只靠科学进步,没有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没有社会关系的根本变革,资本主义不能自动转变为社会主义。上述观点否认了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否认了阶级斗争、社会革命与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没有看到科学技术掌握在不同阶级,不同人的手中,其作用是不同的。

4.      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

【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这里的“创造”是指推动历史前进的行为,与破坏和阻碍相对应。如果英雄即历史人物是杰出人物,那就应该包含在人民群众的范围之内,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创造历史活动具有统一性。所以,没有必要说人民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如果历史人物是反动人物,他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活动是背道而驰,南辕北辙的。因此,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只能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四、 材料分析题

1.阅读下列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回答历史唯物主义有关原理:

【材料1】劳动资料的使用和创造,虽然就其萌芽状态来说已为某几种动物所固有,但是这毕竟是人类劳动过程独有的特征。所以富兰克林给人下的定义是a tool making animal,即制造工具的动物。动物遗骸结构对于认识已绝迹的动物机体有重要的意义,劳动资料的遗骸对于判断已经消亡的社会经济形态也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摘自马克思:《资本论》)

【材料2】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是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块地发生变革。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者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去解释。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         
,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材料3】新的社会思想和理论,只有当社会物质生活发展已在社会面前提出新的任务时,才会产生出来。可是,他们既已产生出来,便会成为最严重的力量,能促进解决社会物质生活发展过程所提出的新任务,能促进社会前进。在这里也就表现出新的思想,新的理论、新的政治观点和新政治制度所具有的那种伟大的组织的、动员的和改造的意义。新的社会思想和理论所以产生出来,正是因为它们为社会所必需,因为若没有它们那种组织的、动员的和改造的工作,便无法解决社会物质生活发展中已经成熟的任务。新的社会思想和理论既已在社会物质生活发展过程中所提出的那些新任务基础上产生出来,便能扫除障碍,深入民众意识,动员民众,组织民众去反对社会上衰颓着的势力,因而推动着推翻社会上正在衰颓而阻碍社会物质生活发展的势力。于是,社会思想、理论和政治制度既已在社会物质生活发展过程、社会存在发展过程中已经成熟的那些任务基础上产生出来,便能反转来影响到社会存在,影响到社会物质生活,造成必要条件来彻底解决社会物质生活中业已成熟的任务,并使这社会物质生活可能向前发展。(摘自斯大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材料4】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在每个历史地出现的社会中,产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随的社会之划分为阶级或者等级,是由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怎样交换产品来决定的。所以,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1-4,说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2)        根据材料2,说明“社会革命时代到来的条件”是什么?

(3)        根据材料3,说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答案要点】

(1)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指的是:当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取代旧的生产关系后,在一段时期内,由于它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因而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的作用,它能把被旧生产关系束缚的生产力解放出来。但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就会由原来的适合而变为不适合,甚至逐步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这时社会矛盾就会激化,最终导致社会革命。打破旧的生产关系,重新建立新的生产关系,开始新一轮矛盾运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指的是:上层建筑是适应一定经济基础而建立起来的,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在新的社会形态取代旧的社会形态之后,新建立的上层建筑,基本上是适应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要求的。如果一种社会经济形态已经变成落后腐朽的时候,生产关系严重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与生产力发展要求变革经济基础之间,就形成尖锐对抗。通过社会革命,去对原上层建筑加以根本变革。然后在新的基础上,重新建立新的上层建筑。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到一定程度时,便能检验出现存的生产关系已不再适合生产力发展,变成了束缚生产力的桎梏,这时社会矛盾就会激化,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3)社会意识虽然由社会存在所决定,但又有其自身特有的发展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即在于它对社会存在产生重大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和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延缓和阻碍的作用。但是,其反作用不是决定性的,而且其作用的大小,归根到底取决于它是否反映了经济发展的要求。

2.      分析下列关于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的不同观点。

【材料1】孟轲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认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摘自《孟子》)

【材料2】梁启超说:“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舍英雄几无历史”。胡适说:英雄人物“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摘自《饮冰室合集》)

【材料3】黑格尔认为,历史不是个人随意创造的,而是决定于某种“客观精神”。伟大人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拿破仑代表了“世界精神”,他“骑着马,驰骋全世界,主宰全世界”。世界历史是伟大人物和王朝的历史,“而不是一般人民的历史”。(摘自黑格尔:《历史哲学》)

请回答:

(1)材料1的合理思想和局限性。

(2)分别指出材料2和材料3的思想倾向。

(3)材料2和材料3的共同点。

【答案要点】

(1)        材料1具有重民,贵民的合理思想,包含有肯定、重视人民群众作用的思想倾向。其局限性是:这些思想以维护和改善剥削阶级的统治为目的,是站在君主和剥削阶级一边;它是就君民关系讲人民群众作用的,十分狭隘,没有形成完整的思想;而且还表现了害怕人民群众的心理。

(2)        材料2是主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观点,材料3是客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观点。

(3)        材料2和材料3的共同本质是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 14:16:50 | 显示全部楼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配套复习题及答案五(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一、 单项选择题

1. 商品的本质因素是()

A.使用价值

B. 价值

C. 交换价值

D.价格

2. 生产商品的劳动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

A.创造新价值

B. 创造剩余价值

C. 创造必然价值

D.创造使用价值

3.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需要的劳动时间,它是以()

A.具体劳动为尺度的

B. 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C. 复杂劳动为尺度的

D.个别劳动为尺度的

4. 商品经济是通过商品货币关系时行等价交换的经济形式,它的基本规律是()

A.价值规律

B. 剩余价值规律

C. 竞争规律

D.货币流通规律

5. 如果部门劳动生产率下降,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

A.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

B. 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C. 价值量增加,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

D.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6. 对“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话正确解释是()

A.劳动和土地都是价值的源泉

B. 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土地形成价值

C. 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外部条件,土地是价值的真正源泉

D.劳动必须和自然物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物质财富

7. 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是()

A.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对立

B.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对立

C. 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

D.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对立

8.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的作用是通过()

A.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B. 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C. 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D.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实现的

9. 在商品经济中,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支出必须借助于()

A.具体劳动

B. 剩余劳动

C. 商品的生产形式

D.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10.    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

A.个别劳动时间等于倍加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 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 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D.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11.    正确认识价值创造和财富生产的关系,关键是运用()

A.劳动二重性学说B. 资本有机构成学说

C. 剩余价值学说

D.平均利润学说

12.    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

A.它能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大小

B. 它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本身具有价值

C. 它具有计量单位

D.它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

13.    资本集中的方式是()

A.资本积聚和资本积累

B. 竞争和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C. 竞争和信用

D.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14.    资本主义地租是()

A.平均利润转化来的

B. 超额利润转化来的

C. 垄断利润转化来的

D.企业利润转化来的

15.    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是()

A.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

B. 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生产资本

C. 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D.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流通资本

【单项选择题答案】

1.B  2.D  3.B  4.A  5.A  6.D  7.C  8.D  9.A  10.D  11.A  12.B  13.C  14.B  15.C

二、 多项选择题

1. 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它是()

A.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

B.    商品的社会属性

C. 交换价值的基础

D.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

2.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

A.个别劳动

B. 社会劳动

C. 具体劳动

D.抽象劳动

3. 货币的本质通过它的职能体现出来,货币有多种职能,其中最基本的职能是()

A.价值尺度

B. 流通手段

C. 支付手段

D.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

4. 简单商品经济中所包含的各种矛盾主要是()

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B. 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矛盾

C.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5. 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价值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A.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B. 交换价值和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C.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

D.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6. 一切商品都包含着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这表明()

A.缺少了使用价值和价值任何一方面,都不能成为商品

B. 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

C. 有使用价值,但不是劳动产品,也不是商品

D.有使用价值,也是劳动产品,但只是供生产者自己消费,也不是商品7. 影响市场上商品价格变化的规律有()

A.商品价值的变化

B. 货币价值的变化

C. 供求关系的变化

D.平均利润率的变化

8.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区别是()

A.具体劳动是劳动的具体形式,抽象劳动是一般人类劳动

B. 具体劳动是体力劳动,抽象劳动是脑力劳动

C. 具体劳动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反映社会生产关系

D.具体劳动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9. 价格受市场供求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是对价值规律作用的否定,而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这是因为()

A.商品交换都是按照价格和价值一致的原则进行的

B. 从商品交换的总体看,价格总额与价值总额是相等的

C. 从商品交换的较长时间看,价格与价值是趋于一致的

D.各种商品价格的波动,是以各自的价值为基础的

10.    在商品经济运行中,价值、价格、供求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A.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B. 价格受价值影响,随供求关系变化而变动

C. 价格由价值决定,反映价值并反映供求关系

D.价格由价值决定,反映价值但不反映供求关系

11.    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表现形式有()

A.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B. 价格围绕交换价值上下波动

C. 价格围绕成本价格上下波动

D.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12.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和生产这种商品的()
A.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B.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C. 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D.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反比

13.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

A.维持劳动者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

B. 劳动者维持生产所必需的生产资料价值

C. 养育子女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

D.劳动者的教育和培训费用

14.    在资本主义现实中,剩余价值是采取各种转化形式出现的,它们有()

A.成本

B. 工资

C. 利润

D.利息

15.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会导致()

A.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

B. 利润率的提高

C. 可变资本在总资本中比例的降低

D.资本周转速度的减缓

【多项选择题答案】

1. ABCD  2.CD  3.AB  4.ACD  5.ABCD  6.ABCD  7.ABCD  8.ACD  9.BCD  10.AC  11.AD  12.BC  13.ACD  14.CD  15.AC

三、辨析题

1. 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里的使用价值和价值量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劳动生产率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或者单位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表示。商品的价值量由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劳动生产率提高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但不能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量。劳动生产率提高,意味者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减少,所以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增加。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所以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就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一般人类劳动量来决定,而计量劳动量的多少的自然尺度是劳动时间,所以价值量就取决于劳动时间。生产同一商品的不同生产者,由于生产的主客观条件的差异,他们各自的劳动时间即个别劳动时间的长短是不同的。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所以同一社会必要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量是不变的,所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能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量。不论劳动生产率发生了什么变化,单位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量是不变的。

2. 利用价值规律的作用,就能自动地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价值规律的积极作用表现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分配,从而调节生产和流通,使生产和销售、供给和需求保持大体平衡;第二,促使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三,促使商品生产者展开竞争。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表现为商品的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为绕着价值上下波动。生产者在价格的引导和利益的驱动下,必然将资源从投入过多,商品供过于求、价格低、获利减少的部门,向资源投入少,商品供不应求、价格高,获利多的部门转移,从而起到自动调节社会资源配置的作用。

但是,价值规律的调节即市场机制有其自身弱点和消极面:市场机制的启动,是基于微观经济主体对自身近期局部利益的追求。市场信息反馈的只是资源配置的方向而非精确的数量,而且具有滞后性;它不能自发地实行国民经济总量平衡和稳定增长,对某些社会效益重于经济效益的经济活动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甚至会导致垄断,妨碍自由竞争,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等。市场的这些缺陷和不足,需要国家对市场的宏观指导和调控来弥补和克服。计划和市场的有机结合,才有可能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3. 劳动是一切财富和文化的源泉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财富的内容是使用价值。价值要以使用价值即财富为物质承担者,但生产使用价值即财富的劳动,并不必然生产价值。在一切自然经济中的劳动都生产财富,但不形成价值。但劳动也不是财富生产的唯一要素。财富是所有生产要素共同创造的。在财富生产中,劳动、资本、土地、技术等都是不可缺少的,马克思肯定各种生产要素在财富生产中的同等重要性,他说: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如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财富是由各种生产要素共同生产的,这就为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共同参与财富分配提供了经济依据。

文化是以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包括行为规范、风俗习惯在内的意识形式,包括劳动在内的整个社会生活是文化的来源,劳动也只是文化的来源之一。

4. 资本循环和周转所研究的问题是一样的。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都是研究个别资本的运动,但是它们研究的侧重点不同。资本循环侧重研究个别资本经过的阶段、采取的形式及资本循环保持连续性的条件;而资本周转侧重研究资本运动的速度及其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都是产业资本运动的形式。但是它们考察的角度不同。资本循环主要是从资本运动的连续性方面揭示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而资本周转则主要从资本运动的速度方面揭示有关价值增殖的问题。

与此相适应,它们考察的目的也不同。考察资本循环,主要分析资本在运动中要经过的阶段和要采取的职能形式,揭示资本循环必须具备的条件;而考察资本周转,则要分析制约资本运动速度的因素,揭示资本周转速度对商品生产和价值增殖的影响。

可见,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研究的问题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四、材料分析题

1.   

nbsp;  以下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有关论述:

【材料1】“处于流动状态的人类劳动力或人类劳动形成价值,但本身不是价值。他在凝固的状态中,在物化的形式上才成为价值。”

【材料2】“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为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如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材料3】“铁会生锈,木会腐朽。纱不用来织或者编,会成为废棉。或劳动必须抓住这些东西,使他们由死复生,使他们从仅仅是可能的使用价值变为现实的和起作用的使用价值。它们被劳动的火焰笼罩着,被当作劳动自己的躯体,被赋予活力以在劳动过程中执行与它们的概念和职务相适合的职能。”

请回答:

(1)   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是什么?

(2)   生产要素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是什么?

(3)   马克思劳动二重性理论说明了什么?

【答案要点】

(1)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认为,尽管土地、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是商品生产的必要条件,但不是价值的源泉。

(2)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但劳动不是财富的唯一源泉。马克思和恩格斯一再批评“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 的说法,赞同威廉•配第所讲的“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的观点。他们认为,土地、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是商品市场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它们和劳动结合生产出财富即使用价值。

(3)马克思劳动二重性理论揭示了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的区别:价值创造与抽象劳动相关联,财富生产与具体劳动相关联;前者反映的是经济活动中的社会关系,后者反映的是经济活动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不能把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混为一谈。

2.1997年,我国经济在总体上出现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某鞋厂实行一些新的生产和营销策略,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其材料如下:

【材料1】在有效供给上做文章。他们认为,现在的市场不能仅仅用供大于求四个字来概括,不适应市场需求的无效供给过多,而适销对路的有效供给不足,才是对当前市场供给状况的准确把握。在供过于求的大市场里,也有供不应求的产品,明智的企业家就在于创造出这种产品。于是他们着力在有效供给上做文章,实行产品分流策略。一是男女鞋分流,二是风格分流,三是档次分流,四是市场零售与团体消费分流,五是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分流。五大分流,大大提高了该厂产品的市场应变能力,常年保持淡季不淡,旺季更旺。

【材料2】在市场开拓上下功夫。他们认为,生产出好产品是开拓市场的基础,没有好产品就没有好市场,但是光有好产品,还不一定有好市场,有了好产品以后,还要加强企业产品的市场建设。他们从柜台形象的树立、户外广告的设置和强化服务功能等三个方面大力进行市场建设,使生产(产品)与销售(市场)比翼双飞,鹏程万里。

【材料3】实行一区一策。他们认为:统一的大市场也有区域的差异,市场的共同规律是以各地区不同的特点表现出来的。他们把销售总公司分为南方总公司和北方总公司,同时把分公司化小,由原来的5家分公司裂变成为28家分公司,一个公司只管一个省份的销售,每个公司都提出了自己的销售策略。这种小公司大市场和一区一策战略增强了产品的市场渗透力。

请回答:

(1)在上述三个材料中,该企业分别处理的主要矛盾关系是什么?

(2)用矛盾同一性原理分析材料1中所讲到的无效供给和有效供给的关系。

(3)通过材料3,说明该企业是怎样运用辩证法分析、解决矛盾,来增强产品市场渗透力的。

【答案要点】

(1)上述三个材料中,分别处理了供大于求与供不应求的矛盾(或无效供给与有效供给的矛盾)、生产与销售的矛盾、统一大市场与区域差异的矛盾。

(2)矛盾同一性是指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包含和相互转化的关系。在当前我国的商品市场中,同时存在着不适应市场需求的无效供给过多和适销对路的有效供给不足两个方面,在无效供给过多中包含着有效供给不足,人们通过创造一定的条件,可以促使无效供给向有效供给转化。

(3)辩证法认为,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互相联结的,矛盾普遍性存在于矛盾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矛盾特殊性表现出来,它要求在承认矛盾普遍性的前提下着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该企业具体地分析了统一大市场中的区域差异,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实行一区一策,从而大大加强了产品的市场渗透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 14:18:26 | 显示全部楼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配套复习题及答案六(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单项选择题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阶段,这意味着()

A.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担当调控国家宏观经济的重要职能

B.国家垄断资本掌控经济生活

C.所有重要的经济部门实行国有化

D.国家垄断重于私人垄断

2.国家垄断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

A.国内市场竞争的结果

B.国际竞争激烈化的结果

C.垄断统治加强的结果

D.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矛盾发展的结果

3.当代资本主义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是()

A.国际卡特尔

B.混合联合企业级

C.跨国公司

D.国际康采恩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私人垄断统治的发展表现在()

A.托拉斯和康采恩的出现

B.金融寡头的统治

C.国际垄断同盟的兴起

D.形成跨行业跨部门的混合联合企业

5.金融资本是由()

A.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B.银行资本的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C.垄断的银行资本和垄断的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D.垄断银行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6.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是()

A.工业资本

B.农业资本

C.银行资本

D.金融资本

7.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是()

A.国有垄断资本

B.资产阶级国家

C.私人垄断资本

D.资本输出

8.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

A.消除生产无政府状态的垄断资本主义

B.资产阶级国家同垄断资本相互分离的垄断资本主义

C.资产阶级国家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D.带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垄断资本主义

9.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借助于()

A.“代理制”

B.“个人联合”

C.“企业联合”

D.“参与制”

10.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现实基础是()

A.新科技革命

B.生产国际化

C.国际贸易的高度发展

D.国际金融的迅速发展

11.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决定了它的发展必然是()

A.有利于所有国家

B.有利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C.有利于发展中国家

D.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

12.经济全球化带给发达国家的好处很多,但不包括()

A.从世界各地获取大量的利润

B.降低其生产成本

C.扩大了贸易逆差

D.加强对国际金融市场的控制

13.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是()

A.计划经济取代市场经济

B.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

C.计划经济取代商品经济

D.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

14.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是()

A.寄生的资本主义

B.腐朽的资本主义

C.不断发展的资本主义

D.过渡的资本主义

15.资本社会化的最高形式是()

A.垄断资本主义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C.生产社会化

D.经营管理社会化

1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的干预()

A.从根本上解决了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矛盾

B.改变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性质

C.使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形成了利益一致

D.没有改变劳动者受剥削的地位

【单项选择题答案】

1.A  2.D  3.C  4.D  5.C  6.D  7.C  8.C  9.D  10.C  11.B  12.C  13.D  14D  15.B    16.D

二、多项选择题

1.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

A.是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的客观要求B.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C.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D.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2.垄断资本要求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原因是()

A.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国民经济协调发展,需要国家参与经济调节

B.国内垄断资本需要国家支持以加强竞争能力

C.社会化大生产需要巨额投资,要求国家直接经营或资助

D.生产过剩问题日趋严重,需要借助国家力量以扩大国内外市场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具体原因是()

A.市场问题日益严重,要求利用国家力量来扩大

B.社会化大生产需要巨额投资,需要国家资助

C.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经济协调发展,需要国家直接干预

D.对于不能直接获利的基础理论研究只能由国家来承担

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作用()

A.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解决了垄断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深化与尖锐

C.从根本上解决了失业问题

D.消除了经济危机频繁的出现

5.垄断统治下竞争的特点()

A.竞争的目的是为了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B.竞争的手段有政治上的力量

C.竞争更为激烈,破坏性更大

D.竞争的范围除经济领域外还包括政治、军事、文化领域

6.垄断利润是()

A.凭借垄断地位获得的利润

B.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C.通过资本自由转移而形成的一种利润

D.垄断资本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

7.垄断形成的原因()

A.生产高度集中的必然产物

B.资本高度集中必然引起垄断

C.少数大企业为了避免两败俱伤

D.规模经济效益促使少数大资本走向垄断

8.垄断竞争的特点()

A.垄断竞争与非垄断竞争并存

B.价格竞争与非价格竞争并存

C.国内竞争与国际竞争并存

D.垄断企业与非垄断企业的控制与反控制的竞争

9.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范围内被社会主义代替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两种社会制度的国家()

A.可能相互交往

B.可以和平共处,但也存在斗争

C.不存在和平共处的可能性         
D.可以平等互利地发生经济联系

10.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物质条件,主要表现在()

A.生产全面社会化

B.生产管理日益社会化

C.工会组织日益社会化

D.资本日益社会化

【多项选择题答案】

1.ABC  2.ABCD  3.ABCD  4.AD  5.ABCD  6.ABD  7.ABCD  8.ABCD  9.ABD  10.ABD

三、辨析题

1.垄断价格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垄断地位制定的,因而否定了价值规律。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垄断价格的制定仍然要受到客观经济条件的制约。垄断价格虽与价值有较大偏离,但从全社会看垄断部门和非垄断部门的市场价格总量是在社会产品的价值总量基础上进行调节的。而且,垄断价格制定仍会受到市场需求、供给和成本三因素的制约。因此,社会产品价值总量仍是垄断价格变动的轴心。

2.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客观历史进程。

【答案要点】

此观点正确。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出现的一种现象。是伴随着科技和社会生产达到更高水平,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大大加强,阻碍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通的各种壁垒不断削减,规范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通的国际规则逐步形成而出现的一种客观历史进程。早在15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科学预见到了“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的趋势。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成为不可逆转的事实,不以任何人,任何国家的意志为转移。任何国家都只有积极参与,趋利避害,才能求得自身更好的发展。

3.资本主义国家有了经济计划就能从根本上克服生产无政府状态。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

资本主义经济计划是建立在私营企业有充分自主权的基础之上的,公司决策所依据的还是利润率,而不是国家计划。国家计划对私营公司没有行政约束力。虽然国家可以运用经济杠杆把私营公司引导到国家计划的轨道上来,而且也能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这一经济基础,不能改变私人资本追求高额利润这一经济运行的根本目的,因此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无政府状态。

4.有人认为,一些国家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改变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说明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已经不是人类社会的必然规律了。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必然被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所替代,这是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演变的历史规律。一些国家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改变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表明了社会经济制度演变的复杂性和反复性。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从产生、形成到发展以至替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充满着两种经济制度的对立和比较,但最终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替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不可抗拒的规律。

四、材料分析题

1.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微软公司是20世纪90年代对美国新经济有重要贡献的成功企业,但微软仍遭遇垄断案。对于新兴产业和对经济增长影响较大的企业政府并不放松反垄断行为。1994年7月,美国政府和微软达成一项协议,即不再要求计
      
算机制造商将其视窗操作系统作为必备原件安装。但在1995年11月因与对手网景公司划分浏览器市场遭到拒绝,微软便要求安装视窗操作系统必须同时安装其 “探索者”浏览器。1997年10月,微软实施将浏览器与视窗操作系统捆绑出售。捆绑销售使微软市场份额大增。从原有的3%~4%的市场份额上升至50%以上的市场占有率。为此,美国反托拉斯部门与微软公司开始了漫长的诉讼之路。2000年6月地方法院法官判决微软公司分解为两个独立公司。政府拆分微软行为在于保护市场竞争。微软不服又提出上诉。其结果微软虽未被拆分,但上诉法院确认微软的市场垄断事实,违反了美国的反托拉斯法。(根据刘峰、靳立新:《微软垄断始末》,《经济学消息报》2000年11月17日整理)

请回答:

(1)微软垄断案反映了垄断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垄断与竞争并存的原因是什么?

(2)通过微软垄断案,你从中可以深刻领悟哪些经济学原理?

【答案要点】

(1)当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垄断与竞争并存的格局仍不会改变。其根本原因:第一,垄断或国家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的动因和基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是市场竞争的一般基础。市场竞争是市场主体实现经济利益的方式和途径。垄断只是改变市场结构而不能消除竞争的动因和基础。第二,不存在“绝对的垄断”。发展不平衡规律决定了不可能形成一家垄断组织独霸天下的局面;同时社会需要多样化,并有多变性。这使垄断企业不能囊括一切商品的生产和流动。第三,科学技术的重大变革和创新是激发垄断竞争的重要因素。科技创新会突破人为垄断的种种限制。科技创新会缩短产品和行业的生产周期,从而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这就使竞争无处不在。

(2)通过微软垄断案至少可以领悟以下经济学原理:技术创新是企业竞争的核心;扩大市场份额是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重要途径;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垄断与竞争并存;现代市场经济是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政府反垄断行为表明市场机制是市场经济国家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

2.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国有化早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就已产生。当时如矿山、港口、河道、铁路、公路等私人资本难以经营的企业和设施就已部分地转归国家所有。到了帝国主义时期,国有化有了显著的发展。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国有化大多数是在战争和经济危机期间发展得较快;一旦战争结束,经济危机过去,国有化企业就会大大收缩。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的国有化有了长足的发展,通过国有化扩大资本主义国家所有制经济,已成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实现国有化的主要方法是资本主义国家高价收买私人企业的产权,或由国家向私人企业投资。其形式主要有:国营、国有私营和公私合营等。

【材料2】20世纪80年代,法国工业国有化的程度达到了40%,意大利为35%,奥地利为28%,联邦德国为21%,英国为11%。

【材料3】1982年,法国推行国有化涉及基础工业和重化工业之外,还包括电子、原子能等新兴工业部门,以及纺织、造纸、建材等制造行业。甚至深入到航空工程、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工程等高科技领域。1982年,法国国有企业在钢铁行业的比重为80%,航空运输行业为87%;在邮政、电讯、铁路运输、烟草以及煤气生产方面,国有企业的控制程度甚至高达100%;在基础化学、人造纤维、有色金属等行业,国有企业的比重也超过了50%。

请回答:

(1)当代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出现的新变化。

(2)当代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调整的实质。
【答案要点】

(1)当代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新的变化,就是国家资本所有制形成并发挥重要作用。国家资本所有制指生产资料由国家占有并服务于垄断资本的所有制形式。其主要特点是:国家作为出资人,拥有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和控制权。

(2)国有制的性质随国家的性质而定。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私人资本,特别是私人垄断资本构成社会经济的基础,它决定国家这个上层建筑只能是资产阶级国家,理想的总资本家。由于这种性质的国家实行国有化,占有生产力,毫无疑问仍旧是资本主义所有制。体现着总资本家剥削雇佣劳动者的关系。国有制企业的工人,虽不再受雇于和隶属于某一个别的或集团的资本家,但受雇于资产阶级的国家和国有企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 14: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配套复习题及答案(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一、 单项选择题

1.      社会主义各个阶段的划分最终应以()

A.     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

B.      生产关系为标准

C.      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程度为标准

D.     以阶级斗争为标准

2.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

A.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B.      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C.      坚持党的领导

D.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3.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A.     进行阶级斗争

B.      改革生产资料所有制

C.      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

D.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4.      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在于()

A.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B.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C.      巩固共产党的领导

D.     镇压资产阶级的反抗

5.      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是()

A.     集体领导

B.      理论联系实际

C.      实事求是

D.     民主集中制

6.      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提出这一著名论断的是()

A.     马克思

B.      恩格斯

C.      列宁

D.     斯大林

7.      列宁得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者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依据是()

A.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

B.      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

C.      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规律

D.     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的原理

8.      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主要依据是()

A.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尖锐化

B.      个别企业有组织的生产与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C.      现代无产阶级的日益壮大

D.     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9.      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问题是()

A.     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问题

B.      农民问题

C.      武装斗争问题

D.     国家政权问题

10.    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学说的核心内容是()

A.     党的路线和组织原则问题

B.      党的战略和策略问题

C.      党的性质和奋斗目标

D.     党的领导地位和作用问题

11.    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     空想社会主义的学说

B.      19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利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

C.      空想平均共产主义

D.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

12.    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依据是()

A.     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B.      德国古典哲学

C.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D.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13.    社会主义实现由空想到科学发展的标志是()

A.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      “共产主义同盟”的建立

C.      空想社会主义理想的破灭

D.     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14.    马克思说:“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这说明()

A.     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唯一形式

B.      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要的基本形式

C.      暴力革命与和平发展互相排斥

D.     暴力革命与和平发展可以相互取代

15.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其根本原因是由于()

A.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具有较高的精神文明

B.      革命的客观形式和条件所决定的

C.      它是以高度社会化的资本主义大生产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前提的

D.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可以在旧社会内部孕育生长起来

【单项选择题答案】

1.A  2.C  3.D  4.A  5.D  6.C  7.B  8.D  9.D  10.D  11.B  12.C  13.A  14.B  15.B

二、 多项选择题

1.      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是()

A.     对资本主义的弊病

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猛烈的抨击

B.      揭示了资本主义灭亡、社会主义胜利的客观规律

C.      对未来社会作出了天才的设想

D.     找到了变革社会的革命力量

2.      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有()

A.     剥削制度的消灭和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

B.      按劳分配

C.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     实行无产阶级专政

3.      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A.     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B.      夺取国家政权

C.      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

D.     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4.      民主社会主义的主要理论观点包括()

A.     攻击和反对共产主义

B.      反对暴力革命、主张和平步入社会主义

C.      主张搞三权分立、多党制

D.     主张搞以私有制为主体的混合经济

5.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主要有()

A.     发生了新的科技革命

B.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为国际垄断资本主义

C.      阶级结构出现了新变化

D.     经济结构出现了新变化

6.      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理论来源是()

A.     18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

B.      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

C.      德国古典哲学

D.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7.      《共产党宣言》提出的无产阶级取得政治统治以后的任务是()

A.     用革命的暴力镇压资产阶级的反抗

B.      一步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彻底消灭私有制

C.      把全部资料集中在国家手中,使国家有计划地组织生产

D.     大力发展生产力,尽快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8.      列宁的“一国或者数国首先胜利”的理论内容主要是指()

A.     社会主义将来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首先取得胜利

B.      社会主义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取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间内将仍然是资产阶级或资产阶级以前的国家

C.      社会主义将在资本主义统治的薄弱环节首先取得胜利

D.     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将是一国或者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然后波浪式的发展为全世界的胜利

9.      社会主         
义社会的主要特征有()

A.     剥削制度的消灭和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

B.      按劳分配

C.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共产党领导

10.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之所以是长期的和艰巨的,是因为()

A.     商品经济不发达,生产力落后

B.      封建主义传统长,缺乏近代民主的传统

C.      社会主义国家从诞生之日起,就处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之中,受到资本主义列强的遏制和扼杀

D.     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建设规律的探索是一个过程

【多项选择题答案】

1.      AC  2.ABCD  3.ABCD  4.ABCD  5.ABCD  6.BCD  7.ABCD  8.ABCD  9.ABCD  10.ABCD

三、 辨析题

1.      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因为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社会历史观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虽然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他们许多天才的设想和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被马克思恩格斯所借鉴和吸收,但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历史观基本上都是唯心主义的。虽然他们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对未来社会进行了各种设计,但基本上出于主观上对资本主义的痛恨和善良愿望,而不是通过对资本主义发展客观规律的研究,揭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的。

2.马克思恩格斯从来都坚持认为,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阶级性决定了它只能通过暴力革命来推翻资本主义统治。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阶级性决定了它必然要通过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自己的统治。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确实非常强调无产阶级必然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这是因为,当时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争取自由的革命几乎都给予了无情镇压。后来,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无产阶级争取到了合法斗争的权利,所以,马克思恩格斯也不排除无产阶级通过和平手段争取统治权的可能性。

3.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因此就不可能有反复。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其实现过程是会发生曲折的。马克思恩格斯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认为这一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范围内是无法解决的。唯一的出路是把生产资料的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变为公有的,即社会主义的占有形式。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要实现的客观规律。

20世纪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产生和发展,说明马克思的上述论断是科学的、富有预见性。然而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从世界历史进程看,社会主义的历史还是短暂的,总的来说还处于实践和发展的初期。还要看到,十月革命以来先后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基本上都是原来政治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彻底改变这种落后面貌,在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以后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其前进途中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难以预料和想象的困难和风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必须充分估计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长期性、艰巨性。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需要长时期的努力奋斗。由于社会主义是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遵循,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就可能发生这样那样的失误以至挫折。但是,不管出现多大曲折,由社会规律所决定的发展趋势是不会改变的,它将在漫长、曲折的斗争过程中为自己开辟道路,并最终得到实现。

4.20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并不表明社会主义的失败。

【答案要点】

此观点正确。社会主义在20世纪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但是在发展中也发生过许多曲折,甚至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严重挫折。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最深刻的原因是: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放弃了无产阶级专政,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结果使得已经相当严重的经济、政治、社会、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最终酿成了制度剧变、国家解体的历史悲剧。

但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并不表明社会主义的失败,而只是社会主义在探索中遇到的挫折,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3页)21世纪,社会主义将进行新的开拓,经过全世界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共同奋斗,必将迎来社会主义的新的伟大复兴。

四、 材料分析题

1【材料1】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指出:“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还隐藏在不发达的经济关系中,所以只有从头脑中产生出来。社会所表现出来的只是弊病;消除这些弊病是思维着的理性的任务。于是,就需要发明一套新的更完善的社会制度,并且通过宣传,可能是通过典型示范,从外面强加于社会。这种新的社会制度是一开始就注定要成为空想的,它越是制定得详尽周密,就越是要陷入纯粹的幻想。”(《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4页)

【材料2】列宁指出:“空想社会主义没有能够指出真正的出路。它既不会阐明资本主义制度下雇佣奴隶制的本质,又不会发现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也不会找到能够成为新社会创造者的社会力量……”(《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3页)

请回答:

(1)        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局限性。

(2)        为什么社会主义能够实现从空想到科学发展?

【参考答案】

(1)空想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批判、否定资本主义的社会思潮,是历史上进步的思想体系,但不是科学的思想体系。其历史局限性在于:

第一,空想社会主义者只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却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

第二,空想社会主义者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

第三,空想社会主义憧憬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

总之,空想社会主义虽然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但是不具备科学的和实践的品格。

(2)马克思恩格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经济原因,找到了实现理想社会所依靠的力量和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由于这两个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现实。

2.【材料1】苏联从1928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执行到斯大林逝世为止,苏联工业几乎增长了20倍。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一跃而变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国之一。1963年3月5日,联邦德国《世界报》写道:在列宁逝世以后,斯大林取得全部领导权时:“俄国还和沙皇时代一样是一个农业国家。当他在三十年后逝世的时候,苏联已成为在世界上排名第二的工业强国”。“西方几乎花了二百年的时间才能做到的事情……在俄国几十年不长的时间里用残酷的办法、坚定的意志实现了。总而言之,这是现代史中最伟大的经济和社会改革。“(靳辉明、谷源祥主编:《当代资本主义与世界社会主义》下卷,海南出版社2004年版)

【材料2】近20年来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改革开放,不同程度地突破了“苏联模式”,给社会主义带来了“ 柳暗花明”的新局面。现在多数社会主义国家在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上,已不同程度地发生了一些重大转变……一种不同于“苏联模式 ”的社会主义新体制正在形成。实践证明,这种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是富有生命力的,是优越于资本主义的。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对社会主义前途充满信心。(摘自《世界社会主义跟踪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684页)

【材料3】冷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人和左翼力量并没有放弃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的探求。各种不同政治倾向的学者和人士仍在研究和预测未来,这表明社会主义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现实问题。西欧的社会主义者1990年创办了“未来的社会主义”国际论坛。美国纽约的《每月评论》杂志社1990年出版的文集认为:“社会主义制度第一批斗争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成功,但历史不会倒退,它将宣告社会主义——不论以什么名义——在资本主义存在的时候不会灭亡”。法国《当代马克思》杂志1993年以“社会主义的新模式“为总题目,发表美,英,法等国社会主义问题的文章。该杂志编辑部评论说:”如果因为苏联‘共产主义体系’的失败而将社会主义弃之如敝屣,那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目前社会主义还是一片小树林,但却充满生机。“(摘自《世界社会主义跟踪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683页)

结合上面材料,回答两个问题:

(1)        如何评价苏联模式?

(2)        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发展中的曲折?

【参考答案】

(1)首先,从根本制度层面上看,斯大林时期的苏联,在一国范围内首次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且,苏联模式在某些方面适应了当时国际环境的变化和苏联社会发展的需要,取得了客观的历史成就:一是巩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很短的时间里,苏联从一个落后的小农国家发展为强大的工业国。其意义是十分重大的。二是取得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作为这场战争的主力军,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为人类社会的和平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不仅如此,这个胜利的影响是巨大的,它使得社会主义苏联的威望空前增长,使得苏联以世界两大强国之一的面目出现在世界舞台上。随着红军在欧洲的推进,在东欧出现了一批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些国家后来组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所有这些,都推动了战后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和世界进步事业的发展。而在所有这些成就中,也都有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在当时条件下起的积极作用。

其次,苏联模式又是存在严重弊病的社会主义模式。

虽然斯大林模式的功过并存,但我们也要注意到: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没有现成的道路可走。在外部面临帝国主义国家包围的情况下,如何让社会主义生根发芽,应该说是摆在苏联人民面前的首要问题。因此,作为苏联的最高领导人斯大林,他只能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中去寻找依据,或者在实践中摸索前进,从而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和运行机制。因此,全盘否定和全盘肯定的立场都是不科学的。

(2)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的发展也会发生曲折,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过程。几千年的人类社会发展史表明,每一次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无不经过曲折反复的斗争;每一个新生的社会制度,无不有一个从不成熟到逐步成熟、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的甚至要经历反复多次的复辟、危机和失败,而后才能站住脚。社会主义运动出现曲折是历史的必然。但是,我们应当明确,承认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曲折性,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在曲折中持续前进,则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扭转的历史趋势。社会主义必然在自我发展和完善中走向辉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 14: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配套复习题及答案(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一、 单项选择题

1.      下列提法正确的是()

A.     只有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B.      只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C.      只有唯心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D.     许多思想家都预见了未来社会

2.      “通过批判旧世界来发现新世界”是()

A.     空想社会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B.      马克思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C.      唯物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D.     唯心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3.      “代替那存在的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是()

A.     《共产党宣言》中的一段话

B.      《共产主义原理》中的一段话

C.      《哥达纲领批判》中的一段话

D.     《资本论》中的一段话

4.      “人的依赖性关系”是()

A.     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      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C.      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D.     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5.      “物的依赖性关系”是()

A.     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      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C.      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D.     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6.      实现了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是()

A.     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的生存状态

B.      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

C.      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

D.     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

7.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

A.     是矛盾的

B.      是两回事

C.      是有内在联系的

D.     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8.      “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

A.     时间性概念

B.      空间性概念

C.      历史性概念

D.     物质性概念

9.      马克思主义认为,消灭“三大差别”的关键在于()

A.     消灭工业与农业的差别

B.      消灭城市和乡村的差别

C.      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

D.     消灭利益差别

10.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

A.     原始社会的分配方式

B.      阶级社会的分配方式

C.      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

D.     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

11.    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

A.     前者是个人的理想,后者是社会的目标B.      前者体现了个人价值,后者体现了社会价值

C.      前者和后者是彼此独立的历史发展进程

D.     前者和后者互为前提和基础

12.    江泽民说:“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失去前进方向,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就会脱离实际。”江泽民所说的“远大理想”是指()

A.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B.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      个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D.     个人对将来职业的向往与追求

13.    下列属于自由王国社会状态的是()

A.     奴隶社会

B.      封建社会

C.      资本主义社会

D.     共产主义社会

14.    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社会发展的()

A.     两种不同的状态

B.      两种不同的选择

C.      两种不同的道路

D.     两种不同的理想

15.    自由王国是指人们()

A.     处于绝对自由的原始社会状态

B.      不再受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支配的状态

C.      允许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状态

D.     摆脱了自然和社会关系的奴役,成为自己社会关系主人的状态

【单项选择题答案】

1.D  2.B  3.A  4.A  5.B  6.D  7.C  8.C  9.D  10.D  11.D  12.A  13.D  14.A  15.D

二、 多项选择题

1.      下列选项中属于共产主义含义的有()

A.     共产主义是一种科学理论

B.      共产主义是一种现实运动

C.      共产主义是一种社会制度

D.     共产主义是一种社会理想

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其他思想家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区别在于()

A.     前者从客观规律出发,后者从理性出发

B.      前者侧重于一般规律的揭示,后者侧重于详尽细节的描绘

C.      前者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后者凭空猜测无法知道的事情

D.     前者是乐观主义的态度,后者是悲观主义的态度

3.      下列现象属于共产主义社会特征的有()

A.     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消费品按需分配

B.      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消费品按劳分配

C.      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D.     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4.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将要消失的“三大差别“有()

A.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差别

B.      工业和农业的差别

C.      城市和乡村的差别

D.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

5.      共产主义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的根据是()

A.     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依据的

B.      以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为依据的

C.      可以用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来证明的

D.     要靠社会主义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来实现的

6.      作为社会历史范畴,自由王国是指()

A.     人们不受任何制约的自由状态

B.      人们完全认识了自然和社会历史的必然性

C.      人们摆脱了盲目必然性的奴役而成为自己和社会关系的主人

D.     共产主义的社会状态

7.      下列选项属于人类解放含义的有()

A.     完全摆脱自然力和社会关系

B.      获得绝对自由

C.      从自然必然性奴役下解放出来

D.     从社会必然性奴役下解放出来

8.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

A.     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得到发展

B.      人的需要的全面丰富和充分满足

C.      个人潜力和智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D.     人的各种要求都能得到满足

9.      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

A.     实现了在分配上的真正平等

B.      默认劳动者不同的个人天赋

C.      体现着等价交换原则

D.     有其历史局限性

10.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

A.     现阶段我党的低级纲领

B.      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

C.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D.     通向共产主义的康庄大道

【多项选择题答案】

1.ABCD  2.ABC  3.ACD  4.BCD  5.ABCD  6.BCD  7.CD  8.ABC  9.BCD  10.ABCD

三、 辨析题

1.      空想社会主义的意义是同历史的发展成反比的。

【答案要点】

此观点正确。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意义作出的评价。马克思和恩格斯充分肯定了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在历史上曾经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马克思主义认为,空想社会主义存在着严重缺陷:第一,空想社会主义没有发现资本主义的规律和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本质,他们是从道德情感出发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的;第二,空想社会主义不承认无产阶级是变革资本主义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社会力量,宣扬天才论和唯心史观;第三,空想社会主义不懂得阶级斗争的意义,否认暴力革命的必要性,因而无法找到变革社会的现实道路。马克思主义认为,当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尚未激化,无产阶级尚未觉悟时,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具有解放人们的思想、启发人们的觉悟的积极作用。当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激化,无产阶级革命已经付诸实践时,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局限和缺陷就日益暴露出来。

2.      自由王国是在必然王国中自由时间积累的结果。

【答案要点】

此观点正确。在认识上,必然王国指人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还没有真正认识而不能自觉地支配自己和外部世界;自由王国指人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认识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并自觉依照这一认识来支配自己和外部世界。在社会历史中,必然王国指人受盲目必然性支配,特别是受自己所创造的社会关系的奴役和支配的社会状态;自由王国指人自己成为自然界和社会的主人,摆脱了盲目性,能自觉创造自己历史的社会状态。人类真正进入自由王国也就是共产主义的实现。人类的认识史和社会史,都是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发展是一个无限的过程。

一方面,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另一方面,进入自由王国所需的条件是在必然王国中积累起来的,表现为在必然王国中劳动时间不断缩减,自由时间不断增加。自由时间不断增加且得到合理的享用,人们在日益增加的自由时间中全面而自由地发展,是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条件。

四、 材料分析题

1.【材料1】马克思的全部理论,就是运用最彻底、最完整、最周密、内容最丰富的发展论去考察现代资本主义。自然,他也就要运用这个理论去考察资本主义即将到来的崩溃和未来共产主义的未来的发展。(《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6页)

【材料2】新思潮的优点又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地预期未来,而只是想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4页)

【材料3】在将来某个特定的时刻应该做些什么,应该马上做些什么,这当然完全取决于人们将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既定的历史环境。(《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43页)

【材料4】我们可以绝对有把握地说,剥夺资本家一定会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力蓬勃发展。但是,生产力将以什么样的速度向前发展,将以什么样的速度发展到打破分工、消灭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对立、把劳动变为“生活的第一需要“,这都是我们不知道而且也不可能知道的。(《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7~198页)

【材料5】我们只能谈国家消亡的必然性,同时着重指出这个过程是长期的,指出它的长短将取决于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发展速度,而把消亡的日期或消亡的具体形式作为悬案,因为现在还没有可供解决这些问题的材料。(《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8页)

请回答:

(1)        马克思主义在预测未来社会问题上的基本态度是怎样的?

(2)        马克思主义是如何理解未来社会和现实社会的关系的?

【答案要点】

(1)    马克思主义反对像空想社会主义者那样从主观愿望出发,详而又详地预测未来社会,他们只是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社会的特点。

(2)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现在的美好愿望和具体计划都不能对未来社会有任何作用,我们现在的实践活动是通向未来世界的,但进入理想社会需要我们长期地在实践中积累更多的条件。

2.【材料1】法国前总理若斯潘认为,既然狂风暴雨的时代已经来临,人们也就不再可能否认无控制的资本主义可能带来的危害了,即使是那些最能吹捧经济自由主义、不受边界限制的全球化以及市场法则的人也无法做到这一点。资本主义最坏的敌人可能就是资本主义本身。

【材料2】由于资本主义使人类屈从于经济,它腐蚀了人类关系,破坏了社会基础,产生了道德真空,在那里,除了个人的欲望外,别的什么都没有价值。人类不适应资本主义,资本主义要求没完没了地提高生产率,机器和产品可以变得越来越便宜,但人类本身并没有因此而改变。当效率的提高导致失业时,人类的生活就会变得绝望起来,他们只能依靠福利和犯罪生存。社会主义者就是要提醒世界,应该放在第一位的是人而不是生产。不能为了经济目的而牺牲任何人。这种对普通人的关注正是社会主义所主张和关心的。([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从历史看社会主义的未来》,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8年第2期)

请回答:

【材料3】人们需要的不仅是比过去更好的社会,而是像社会主义者一贯坚持的那样,需要的是一个与现状不同的社会,这一社会不仅能使人性从不受控制的生产制度中得到拯救,还能使人类的生活变得有价值,不仅舒适,还有尊严。([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从历史看社会主义的未来》,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8年第2期)

(1)        上述外国学者主要指出了资本主义制度什么弊病?

(2)        社会主义如何应对21世纪的世界性挑战?

【答案要点】

(1)        上述外国学者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其中,过分注重物质生产和经济利益,而忽略对普通人的价值和尊严的尊重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主要弊病。

(2)        21世纪,人类面临环境问题,贫富差距悬殊,普通人的权利等方面问题的挑战,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也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展开了竞争。为了迎接挑战,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了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就是中国共产党人选择的应对21世纪世界性挑战的具体道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2023年自考资料 ( 豫ICP备17027556号-1 )

GMT+8, 2024-4-24 23:42 , Processed in 0.07334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