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考网( zikao5.com )

 找回密码
 注册

我自考论坛新人签到! 到各省圈子新人签到送奖励~ 进入自考圈子自考资料专题

历年自考试题和答案 集合2008年以来的自考试题及答案! 考必过一考通自考小抄 - 自考密卷

自考资料【注册网站】|论文指导QQ905363546 自考英语学习英语俚语学习自考公共课 自考专业课网站地图关于我自考网_zikao5.com

特别提醒:想登录了解网站可用临时帐号【加微信zikao99索取】
搜索
查看: 9351|回复: 10

[历年真题] 2011年10月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必看考点串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8-9 14:40: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简答】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1)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充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
  (2)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的斗争,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准备了阶级基础。
  (3)工人阶级肩负着资本主义的掘墓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的历史使命,工人阶级为了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迫切需要革命理论的指导。马克思、恩格斯正是适应工人阶级解放斗争的需要和时代的需求,创立马克思主义的,
  【多选】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有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英法两国的空想杜会主义学说。
  【论述】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实践经验的总结、科学成果的升华,所以它必然会随着时代的改变、实践的扩展、科学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其自身。在马克思主义产生160多年来的历史过程中,它的创始人和后继者总是根据变化了的实际情况,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从而形成了一部内容丰富并持续向前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2)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马克尽主义的创立者,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者。马克主义问世以后,他们又通过总结实践经验、理论研究和与反马克思主义观点的论战,不断把自己的理论推向前进。
  (3)马克思、恩格斯逝世以后,列宁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条件下,在领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在同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斗争中,继承、捍卫、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里推进到-个新的阶段,即列宁主义阶段。
  (4)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束20世纪初传入中国,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单选】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简答】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
  (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它不仅适用于对资本主义制度和一切旧事物的批判,也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自我反省、自我审枧。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还表现在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上,它公然申明自己的阶级性,申明自己是为工人阶级服务的。
  (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表现为它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如实地认识世界,不带任何偏见,马克思主以的科学性还在于它的深刻性,在任何一个领域都不是浅尝辄止;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也在于它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4)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实践性为基础的。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
  【单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
  【单选】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是建立共产主义社会。
  三、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多选】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和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单选】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
  【论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1)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实践的产物,所以它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的半个多世纪中,世界历史发生了许多引人瞩目的重大变化,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向马克思主义提出了许多新的研究课题,并提供了不少回答这些问题的实践经验。当今,马克思主义既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又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
  (2)现今时代和实践的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是多方面的,主要有;现实社会主义的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自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经济全球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世界新技术革命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等等。马克思主义已经在回答这些课题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发展,今后它还将在实践中不断获得发展。
  (3)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已有基础,必须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观点前后相继、一脉相承,而不是离开这个基础和血脉另立门户、另起炉灶、另搞一套。
  (4)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论创新,是十分严肃、十分艰巨的工作,要有毅力,要勇于探索,要持之以恒,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作出理论创新,不是信手拈来、轻而易举的,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简单化、庸俗化。


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一、物质世界和实践

  【单选】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多进】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包括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世界能否被人的思维认识的问题。

  【多选】唯物主义基本形态有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单选】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单选】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单琏】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简答】列宁的物质定定义及其重要意义:

  列宁的物质定义是;“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并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第一,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第二,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第三,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时局限性,

  【单羁】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实践的本质,特点,形式和作用

  【单选】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

  【单选】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与人的实践活动相联系的物质世界.

  【简答】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牡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劳动改变了古猿的身体结构,创造了人的手和脑,产生了语言和意识,形成了社会关系,从而形成了人类和人类杜会。

  (2)生产实践是人娄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人类要生存,社会要存在,就必须解决人们吃、穿、住、用的问题。为此就必须进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

  (3)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以及其他各种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生产实践的持续进行,使生产力不断发展.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得以解决,推动社会不断发展。科学实验的进行大大推动了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屉。

  二.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

  【多选】联系的复杂多样性表现在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的不同、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的不同及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的不同。

  【简答】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l)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则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

  (2)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腹”中孕育成熟的,它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东西,又吸收、继承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且添加了一些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3)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中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话动的产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多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

  【单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论述】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以量变为前提和基础,没有一定的量变,就不会发生质变。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必然引起质变。第三,量变和质变互相渗透。一方面,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结束在旧质基础上的量变,为在新质基础上的量变开拓道路;另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

  (2)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把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同有步骤、分阶段地踏实苦干、稳步前进的精神结合起来,既要反对急躁冒进、急于求成,也要反对保守落后、裹足不前。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

  【多选】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包含的内容有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辩证的否定是扬弃。

  【论述】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发展到否定之否定阶段,克服了前两个阶段(即肯定阶段和否定阶段)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保留了前两个阶段的积极因素,使事物得到充分发展和完善,因而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2)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一方面,否定之否定规律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周期性,表现为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另一方面,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一个反复斗争的过程,由于某些偶然原因的出现,事物的发展还可能有暂时的倒退。

  (3)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如果割裂二者的统一,会导致循环论或直线论,

  (4),坚持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对于正确认识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要坚信社会主义的前途是光明的,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要充满必胜的信心,不要因暂时的挫折而动摇。其次,要准备走曲折的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要有充分的认识,保持清醒的头脑,准备克服各种困难,在曲折的斗争中开辟前进的道路。

  【单选】在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内容是活跃易变的,形式是相对稳定的。

  三、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单选】规律具有的两个特点是客观性和普遍性。

  【简答】社会规律的客观性:

  (1)在社会领域,虽然人们的自觉活动都是有目的、有意识的,但人们的自觉活动相互作用、相互冲突,形成不以他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

  (2)支配人们的自觉活动的思想动机是由社会物质生话条件决定的。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不同,思想动机也就各不相同。

  (3)人们的自觉话动受着客观物质条件的制约,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每一代人开始其社会生活时,总是遇到前人传给他们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对后继者来说就是一种不以他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力量,他们只能以这种既得的力量为起点从事自己的历史活动。

  【单选】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是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实现的,自然规律是自发地起作用的

  【多选】从起源上说,意识是社会性劳动的产物、从劳动中产生的语言发展的事物。

  【论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正确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地改造世界。如果违背客观规律,盲目蛮干,必然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第二,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反复实践,深入研究,才能把隐藏在事物内部的规律揭示出来。利用客观规律是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更需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2)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必须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与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踏踏实实地按客观规律办事:既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又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楼主| 发表于 2011-8-9 14:41:2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一、认识的产生及其本质

  【单选、简答】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基本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单选】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

  【单选】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二、认识的辩证运动

  【多选】属于感性认识的形式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

  【多选】属于理性认识的形式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

  【论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阶段,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的、直接的、具体的、个别特性的反映,因而是不深刻的、片面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全体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因而是深刻的、全面的、相对稳定的认识。

  (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联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其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其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单选、简答】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加重大

  (l)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2)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具有更加重大的意义。这是因为:第一,只有经过第二次飞跃,才能把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第二,只有经过第二次飞跃,使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才能使之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

  【单选】一个正确的认识常常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自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整个人类的认识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三、真理与价值

  【单选】真理和谬误的区别在于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

  【多选】真理的属性,即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单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简答】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1)真理问题研究人的认识是否与对象相一致、相符合,真理的价值问题研究真理有什么用、能满足人的什么样的需要。真理与价值是对立的统一。

  (2)真理与价值的对立是指二者的区别。真理是讲认识与认识对象的关系,要求认识要与对象相一致、相符合。价值是指外物对人的需要的满足,表示某物具有对人有用或使人愉快的属性。

  (3)真理与价值又是统一的、不可分的。首先,真理能够指导社会实践,成功地改造世界,以实践成果满足人的需要,这就是真理的价值。人们之所追求真理,就是因为它有价值,真理与价值是不可分的,其次,真理与正确的价值观相一致,正确的价值观必定是在真理的指导下实现需要的满足。真理与价值的统一,要求人们对价值的追求应建立在真理的基础之上。

  (4)真理的价值具体表现在它的功能上。第一,真理具有指导实践的功能;第二,真理具有再认识的功能;第三,真理具有教育和激励的功能。

  四、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

  【单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多选】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有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及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多选】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有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论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1)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党前思想路线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路线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表现。

  第二,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反对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

  第三,“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认识论的精髓。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必须做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一才能保证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师际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第四,党的思想路线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一样,部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主张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9 14:43:1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单选】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单选、简答】生产方式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2)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第一,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第二,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第三,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第四,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单选】社会意识是社会精神生活的过程。

  【简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第二,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第三,社会意识受反映着(意识主体)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影响和制约,而意识主体的立场观点、方法是由人们在社会存在中的地位决定的。

  (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表现为两种情况:第一,先进的或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社会向前发展;第二,落后的或错误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延缓社会的发展进程。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必须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

  【简答】生产力的含义:生产力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多选】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要素包括独立的实体性因素、运筹性的综合因素、渗透性因素和准备性因素。

  【论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科学渗透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各类要素之中。当科学还没有运用于生产过程时,它只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当科学应用于生产过程,引起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变革,以及劳动者劳动技能的提高、管理者管理水平的提高,即渗透到生产力系统的其他要素中去时,便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

  (2) 在现代化生产中,出现了“科学一技术一生产”的过程,使科学对物质生产具有了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其表现是:科学不再作为生产和技术的结果,跟在生产活动和技术活动的后面总结、概括实践经验,而是能够走在生产活动和技术活动的前面,为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开辟新的途径,准备各种前提条件,引导技术和生产的发展。

  (3)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生产发展的重大杠杆。首先,由科学技术造成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率越来越高;其次,自然科学从理论突破到新产品试制成功的周期日益缩短;再次,科学技术在生产上的广泛应用,使生产力的发展明显地呈现出加速度的趋势。

  [简答]生产关系的内容及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

  (1)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它包括三项内容:第一,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第二,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包括交换);第三,产品的分配方式。

  (2)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这是因为:第一,它是生产劳动得以进行的前提;第二,它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第三,它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第四,它决定产品的分配方式。

  [简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种决定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一定的生产力要求一定的生产关系与它柑适应,生产力的性质不同,建立起来的生产关系也就不同。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这种反作用表现为两种情况:第一,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第二,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其促进与阻碍的程度,又因适合与否的程度而定。

  [单选]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多选]上层建筑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包括丰富的内容,它包括两个部分,即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

  [简答]政治上层建筑与观念上层建筑的关系:

  政治上层建筑与观念上层建筑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转化。

  首先,观念上层建筑决定政治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的思想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是统治阶级的有意识行动的产物,它随观念上层建筑的变化而变化。

  其次,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又会成为一种强大的、既成的物质力量,。反过来影响观念上层建筑。例如,社会主义的政治法律制度建立起来以后,就广泛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武装人们的头脑。

  [简答]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种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上层建筑的性质;第二,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

  (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为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当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先进的经济基础的时候,这一社会的上层建筑就帮助它确立、巩固和发展,从而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当这一社会的经济基础变为腐朽落后的经济基础的时候,这一社会的上层建筑就极力维护它,妄图使它免于灭亡,这时它就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多选]社会形态的划分分为:经济社会形态划分法和技术社会形态划分法。.

  [单选]“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句话说的是社会发展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
  [论述]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和选择性的关系的

  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是指历史决定论,社会历史发展的选择性是指主体选择的作用。承认历史决定论和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是一致的。人们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的揭示,正是为探寻人的选择活动开辟广阔的天地,使人们以日益合乎客观规律的活动,更加自觉地创造自己的历史。

  (2)下面从三个方面说明社会形态发展的决定性与选择性的一致性及其现实意义。

  第一,在历史决定论看来,在现实生活中规律是非直接的,只是作为一种趋势、一种平均数而存在。例如价值决定价格的规律,是说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在总的平均数中,价格近似地符合价值,这就为人们制定价格政策留下了选择的余地和可能。

  第二,在历史决定论看来,社会规律给人们的活动提供的并不是一种唯一的现实可能性,而往往是提供一个由多种现实可能性组成的可能性空间,何种可能性成为现实,取决于人的自觉活动和选择。

  第三,每一种可能性又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即各种具体的模式和途径。人们对具体模式和途径的选择,可以表现出巨大的能动性。例如,我国在建国初期,选择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后来由于这种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我们又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多选]社会的基本矛盾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单选]阶级产生的根本前提是由于生产力发展而出现剩余产品。

  [简答]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

  (1)阶级斗争学说不是马克思最先提出来的。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某些资产阶级历史学家已经叙述过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某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曾经对社会各阶级作过经济上的分析。但是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他们都不能揭示阶级的本质。马克思主义第一次揭示了阶级的本质。

  (2)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有如下几点:第一,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第二,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第三,无产阶级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单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多选]社会革命的类型包括新兴地主阶级推翻没落奴隶主阶级的革命、新兴资产阶级推翻没落封建主阶级的革命和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革命。

  [多选]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有社会革命是阶级社会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决定性手段、人民群众在革命时期能发挥出创造历史的巨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及革命阶级在革命斗争中受到锻炼和改造,成为建设新社会的基础。

  [简答]社会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社会改革可以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或使原有的社会制度持续存在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一种新社会制度初期的社会改革,在改善新社会的社会体制的过程中,还包含着消灭旧制度残余的任务。在一种社会制度的中后期所进行的改革,虽然为的是使这种社会制度持续存在,但由于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作了某些局部调整,因而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2)社会改革可以为新社会制度的诞生作量变和部分质变的准备。这是指在一定社会制度的后期所进行的改革,虽然以维护旧社会制度为主旨,但又往往包含着承认甚至促进新社会制度萌芽成分的内容。

  (3)社会改革具有在一定程度上破除旧思想、旧观念、旧风俗、旧习惯,树立新思想、新观念、新风俗、新习惯的作用。

  三、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多选]人的本质的三个界定即劳动是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及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

  [单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单选]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多选]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表现在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及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多选]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有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及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单选]历史人物分为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杰出人物是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伟大人物。

  [论述]正确分析和评价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1)杰出人物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要正确认识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必须深入了解他们所处的历史条件,坚持历史主义原则。任何一个杰出人物的出现,都是时代的需要,他们的作用必然受历史条件和时代特点的制约。

  (2)在阶级社会里,杰出人物,特别是政治家、思想家、理论家、军事家,总是一定阶级的代表,他们的历史作用同他们所代表的那个阶级的历史作用是分不开的。因此,要正确认识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必须对他们作阶级分析。

  (3)杰出人物的出现及其历史作用都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统一,因此必须用必然性与偶然性辩证统一的观点分析杰出人物及其历史作用。

  (4)任何杰出人物都有巨大的历史功绩,也必然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错误。因此,对他们的历史作用要作全面的分析与评价,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9 14:43:4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一、资本主义的形成

  [多选]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是社会分工及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

  [多选]商品二因素是指价值和使用价值。

  [多选]劳动二重性包括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单选]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多选、筒答]货币的职能:

  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

  [简答]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2)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分工这两个条件的存在,客观上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必然具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双重属性。

  (3)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之所以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因为这一矛盾决定着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单选]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单选]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是商品价格围绕价值波动。

  [论述]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1)价值规律自身的作用,就是商品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进行交换的客观必然性的实现。这种必然性越是得到贯彻和实现,越是表明价值规律在有效地发挥作用,也就意味着商品经济得到正常顺利的发展。

  (2)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以下三方面作用:①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即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在商品经济社会中,按比例合理分配社会资源的客观要求,是通过价值规律的作用而得到实现的。②价值规律自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一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是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社会价值进行交换的。商品生产者所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只要低于社会价值,他即使按照其低于社会价值的个别价值出售商品,即低价竞售,也能获得正常收益,因而他在市场竞争中就处于有利地位。所以,商品生产者为了降低其生产商品的个别价值,以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和在竞争中取胜,便力求采用先进技术,改进生产方法,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③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各个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存在很大差别。生产条件好的商品生产者,劳动生产率较高,其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因而有可能发财致富。而那些生产条件差的商品生产者,劳动生产率比较低,其商品的个别价值高于社会价值,在竞争中就处于不利地位,因而有可能亏本,甚至破产。  这样,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富者愈富,贫者愈贫,引起商品生产者的贫富两极分化。这种两极分化现象,在私有制的商品经济中,是经常发生,屡见不鲜的。

  [多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形成包括小商品生产者的坌丝、商些的发展和资本原始积累。

  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单选,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货币所有者购买到劳动力商品。

  [单选]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简答]资本的本质以及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

  (1)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体现在物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被物的外壳所掩盖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生产关系。

  (2)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以两种形式存在:生产资料形式和劳动力形式。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3)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T的意义在于:第一,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第二,它为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根据。
  [简答]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1)剩余价值规律的内容,就是通过资本对雇佣劳动的支配,不断提高对雇佣劳动力的剥削程度来达到获取剩余价值的目的。

  (2)剩余价值规律体现着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支配着资本主义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各个环节。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衰亡的全部过程。

  [简答]资本积累的实质:

  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工入创造的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来增大资本的规模,以便继续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占有不断增大的资本来扩大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多选]资本积累的后果是导致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和引起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

  [简答]资本积累的历史作用和历史趋势:

  资本主义的进步的历史作用,可以用两个简短的论点来概括: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和劳动的社会化。

  资本积累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深化,最终必将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这就是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

  三、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论述]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1)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就是资产阶级为实现其阶级专政而采取的统治方式和方法及各种相关制度的总和。它主要包括资本主义的国家制度、政党制度、选举制度、三权分立制度、民主制度等等,其中国家制度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

  (2)资本主义的国家是掌握基本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实行阶级统治的工具。资本主义国家制度有国体和政体两个方面。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掌握基本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占据统治地位,而广大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处于受剥削和被统治的地位,这种基本的阶级关系决定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国体是资产阶级专政,即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专政。资产阶级专政的实质是资产阶级凭借其所掌握的国家机器,包括政府、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实行强力统治。无论哪个资本主义国家,其国体都是相同的,都是实行资产阶级专政。资本主义国家的政体是指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机构的构成形式。政体是与国体相适应的,它为国体服务,体现资产阶级专政的要求。但是,各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经济发展状况、阶级力量对比、历史文化传统、国家制度沿革、民族地区特色等许多因素的差异,因而其政权机构的构成形式不尽相同,主要有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两种形式。

  (3)在资本主义制度中,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为了维护其根本经济利益,必然要建立与其经济制度相适应、并为其服务的政治制度,实现资产阶级对整个社会的阶级统治和治理。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是为其经济基础服务,为资产阶级的统治服务的。

  [单选]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利己主义。

  [简答]资产阶级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

  (1)资产阶级主张利己主义的人生观,其论据是人的“自然本性”就是从感性出发而趋乐避苦,总是从生理本能的需要而追求于已有利的事物,从而得出人的本性是极端利己的结论。资产阶级的利己主义人生观,宣扬人生的目的就是谋求个人利益,追求个人的幸福和享乐。为此就要采取各种手段获取实现其个人利益和享乐的金钱,因而赚钱成为实现其人生利益的最好手段。

  (2)资产阶级的阶级本性决定他们是从维护资产阶级的阶级地位和利益出发,以极端利己的观点来判断人及其实践活动的价值。他们表面上强调要维护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权利,实际上是要求尊重资产者的价值和尊严,实现和保障他们在政治和经济上的权利。资产阶级价值观的重要特征是以金钱作为判断价值的标准,以获取金钱作为人及其实践活动的价值的体现,把是否能获取金钱和获取金钱的多少看作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的真实尺度。

  (3)资产阶级的道德观是为维护和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和经济利益服务的。它以尊重和增进个人利益作为人们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利己主义成为资本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9 14:44:0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章   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

  一、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多选]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是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

  [多选]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是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

  [单选]资本周转的时间是指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多选]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多选]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受到生产资本构成的影响,这种影响具体来自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所占的比重、生产资本中流动资本所占的比重、固定资本各组成部分的周转速度和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

  [论述]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1)资本周转速度对年剩余价值量的影响。产业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影响到一定数量的预付资本在一定时期内所能带来的剩余价值量的多少。在全部预付资本中,只有其中的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在一年之内,可变资本周转的速度越快,带来的年剩余价值总量就越多;反之,带来的年剩余价值.v量就越少。如以M表示年剩余价值量,m’表示剩余价值率,v表示可变资本数量,n表示可变资本周转次数,则年剩余价值量的计算公式可表示为:M-m’.v.n。

  (2)资本周转速度对年剩余价值率的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影响到一定数量的预付资本的年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年剩余价值率(以M 表示)是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同一年内预付的可变资本数量的比率,它表示预付可变资本在一年中的增殖程度,用公式表示为:年剩余价值率-1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1年内预付的可变资本量,即M’-(m’.v.n)/v= m'.n。

  (3)预付产业资本的周转速度越快,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就越多,带来的年剩余价值总量也就越多,从而年剩余价值率也就越高;反之,年剩余价值率就越低。加速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因而产业资本家从剥削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的目的出发,总是在生产经营中竭力加速其资本的周转速度。

  二、社会资本的再生产

  [单选]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多选]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I (v+m)一Ⅱc、I(c+v+m)一I c+Ⅱc和Ⅱ(c+v+m)‘I(v+m)+Ⅱ(v+m)。

  [简答]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上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经济危机的根本特点是商品生产过剩,但并非与劳动者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生产绝对过剩,而是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即与劳动者的货币购买力相比的相对过剩。

  (2)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当这个矛盾达到十分尖锐化的程度时,就会引起经济危机的爆发。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有两种主要表现形式:一种表现是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另一种表现是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单选]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顺序是危机一萧条一复苏一高涨。

  三、产业资本的利润和平均利润

  [单选]资本主义企业的生产成本是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价值之和。

  [单选]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的关系是利润率小于剩余价值率。

  [简答]平均利润的形成:

  (1)资本主义社会的各个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速度存在着差别,从而会导致部门利润率的差别。

  (1)部门之间的竞争和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的转移,导致平均利润的形成。

  [单选]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论述]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作用的变化:

  (1)平均利润形成以前,商品是按照它的价值销售.商品的市场价格是以价值为基础。随着平均利润的形成,商品不再按价值销售,而是按生产价格销售,商品市场价格转而以生产价格为基础。生产价格是商品的生产成本和平均利润之和,它是价值的转化形式。用公式表示为:生产价格-生产成本十平均利润,

  (2)生产价格形成以后,商品交换是以生产价格为基础。,市场价格的变动不再以价值为中心,而是以生产价格为中_心,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F波动。正因为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生产价格的形成与变化都是由价值所决定,所以,市场价格以生产价格为中心.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只是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并没有违背和否定价值规律。

  [单选]超额利润是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四、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多选]商业资本的职能包括销售商品一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

  [多选]商业资本的作用表现在有利于产业资本家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节省流通资本、加速产业资本的周转和缩短流通时间。

  [单选]商业利润的真正来源是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五、借贷资本和利息

  [简答]借贷资本的形成和本质:

  (1)借贷资本是从职能资本(包括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的运动中分离出来的特殊资本形式。在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职能资本家手中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成为借贷资本的主要来源,这些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主要有:暂时闲置的固定资本折旧费、暂时闲置的流动资本、暂时闲置的用于资本积累的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再生产循环过程中,有的资本家需要补充货币资本,从而需要借入一定数量的货币资本,这就产生了借贷关系。冈而,从职能资本的运动过程中暂时游离出来的货币资本,为获取利息而借贷出去时,就转化为借贷资本。

  (2)借贷资奉的本质是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借贷资本是从职能资本运动中独立出来.并服务于职能资本的特殊资本形式。借贷资本也要参加剩余价值的瓜分,利息就是产业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所获取的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因而,借贷资本一方面体现着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另一方面又体现着资本家之间共同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借贷资本家就是不从事实际的生产经营和.  商业流通活动而专为职能资本家提供服务,并取得利息收入的资本家.

  [ 单选]资本主义利息的本质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

  [多选]影响利息率高低的因素是平均利润率的高低、习惯和法律传统及借贷资本的供求状况。

  [简答]资本主义银行及其职能:

  (l)在资本主义社会,货币资本的借贷主要是通过银行进行的.资本主义银行是专门经营货币资本的企业.银行有两个主要职能:一是吸收存款,即把社会上大量闲置的货币资本集中到银行;二是发放贷款,即把货币资本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所以,银行是充当货币资本的所有者和使用者即贷款人和借贷人的信用中介,同时,银行还充当资本家相互之间的支付中介。

  (2)银行资本家向职能资本家提供贷款面形成的借贷关系,就是银行信用。银行的信用业务有负债业务和资产业务,负债韭务是以吸收存款方式借人资金,资产业务是通过发放贷款贷出资金。

  [单选j银行资本家的自有资本的银行利润在数量上通常相当于平均利润。

  六、农业资本和地租

  [多选]资本主义农业中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主要有平均利润、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

  [论述]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和源泉:

  (1)土地有肥沃程度、地理位置等生产条件的差别,同量资本投入面积相同但生产条件不同的土地,其劳动生产率和价值收入使不相同。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就是土地肥沃程度、地理位置等生产条件的差别。

  (2)形成级差地租的原因是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是指在土地有限,特别是优等和中等地有限的条件卞,土地作为经营对象被农业资本家使用后所形成的对土地的经营性垄断。首先,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使得经营优等和中等地的农业资本家都能获得形成级差地租的超额利润.因为优等地、中等地的范围不可能随意扩大,已经耕种了优等地和中等地的农业资本家就形成了对优等地和中等地的经营垄断,其他农业资本家不可能再自由投入经营优等地和中等地。但是,当只耕种优等地和中等地所获得的农产品不能满足社会需要时,劣等地也需投人生产。而耕种劣等地也要能得到平均利润,农业资本家才会去经营劣等地。所以,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使得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必然要由劣等地的个别生产价格所决定。这样,由于优等地和中等地的产量较高,其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经营优等地和中等地获得的超额利润便形成级差她租。其次,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使资本主义农业中可以长期稳定地获得形成级差地租的超额利润。有限的优等地和中等地被某些农业资本家耕种后,形成了对这些有限土地的经营垄断,其他资本家无法再制造出优等地和中等地去经营。所以,经营优等和中等地所获得的超额利润,可以长期地和稳定地存在,成为一种固定的收入,因而这,个超额利润便能稳定地形成级差地租。

  (3)土地是一种自然资源,不能创造出任何价值和剩余价值,因而级差地租不是来源于土地本身。形成级差地租的超额利润,是耕种优等地和中等地的农业雇佣工人所创造的超额剩余价值。这些农业雇佣工人的劳动是一种具有较高劳动生产率的劳动,它是作为加强的劳动起作用的,能够在一定的劳动时间内创造出较多的价值,从而可以创造出形成级差地租的超额利润。

  [简答]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和源泉:

  ( l)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或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

  (2)形成绝埘地租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农业中的土地私有权垄断。

  (3)绝对地租的源泉是农业工人盼剩余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即超额剩余价值,绝对地租就是这部分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多选]土地价格是由地租和银行存款利息率决定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9 14: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

  [多选]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可分为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和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简答]垄断的形成:

  垄断是从自由竞争巾产生的。自由竞争必然会引起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当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会自然而然地走向垄断。

  [多选]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有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和康采恩。

  [简答]金融资本的定义:

  金融资本是由垄断的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构成的一种新的资本形式,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中社会经济生活各个方面实际上的统治者。

  [简答]金融寡头的统治:

  (1)掌握了金融资本,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称为金融寡头。

  (2)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实行“参与制”实现的,参与制是通过控制一定数量的股票从而层层控制许多企业的经济上的统治方式。金融寡头在政治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个人联合”的方式实现的。金融寡头还可以通过建立政策研究咨询机构等方式来对政府的政策施加影响,通过掌握舆论工具、新闻媒介来对社会生活施加影响,从而实现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统治。

  [简答]垄断和竞争的关系:

  (1)垄断产生后竞争依然存在。首先,竞争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和核心机制,有商品经济就必然存在竞争。资本主义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竞争当然不会消失。其次,从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中现实的经济主体来看,虽然在某些部门存在着垄断组织,但也还存在未形成垄断的部门圾大量的非垄断企业,这些经济主体之间必然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即使是已形成垄断的部门,也绝大部分是几个垄断企业并存,它们之间本质上依然是相互竞争的关系。

  (2)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不但存在着竞争,而且竞争的主体、形式、内容和激烈程度,都较之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有新的发展。从竞争的范围来说,大体有: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垄断与非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垄断组织内部的竞争,非垄断企业之间的自由竞争等。

  (3)垄断阶段同自由竞争阶段竞争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竞争的目的不同,垄斯时期竞争的目的是为了获取高额垄断利润。②竞争的手段有了新的变化,不但以前的各种竞争手段在继续使用,而且由于垄断的存在,各种凭借垄断地位采取的新的竞争手段层出不穷、花样翻新。③竞争的激烈程度和后果不同,由于垄断组织的实力及其所采用的手段与自由竞争阶段的企业是不可同日而语的,竞争的激烈和持久及其造成的破坏,也大大超过了自由竞争阶段。④竞争的范围不同,垄断阶段的竞争不仅存在于国内,而且扩展到了国外,除了经济领域的竞争外,还在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展开激烈的竞争。

  [单选]垄断价格的出现表明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

  [多选]垄断利润的源泉主要有垄断企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非垄断企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以及其他国家劳动者创造价值的一部分。

  [简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发展的原因:

  (1)仅靠私人垄断资本的力量,无法满足大规模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巨额资金。

  (2)在一些大规模公共设施的建设上,私人垄断资本无能为力或不愿进行投资建设。

  (3) -些大型、基础性、前导性的科学研究项目,也是私人垄断资本不愿涉足的领域。

  (4)日益严重的生产过剩问题仅靠私人垄断资本难以解决。

  (5)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国家出面进行某些宏观经济调控。

  (6)在经济利益关系的调整方面,国家的再分配功能也越来越重要。

  [多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有资本主义的国有经济、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内部结合及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外部结合。

  [单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是通过国家调节经济生活、保证垄断资产阶级获得高额垄断利润以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简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宏观经济调控:

  (1)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调控方式,一个是国家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调节、控制和介入,另一个是国家对国民经济的间接调节与控制,主要是运用经济手段,通过经济政策的制定、经济杠杆的运用,还可以通过计划的指导,间接地引导私人资本按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所希望的方向发展。这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控的主要方式。

  (2)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调控手段,主要是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在个别时候、特定情况下,还可能出台某种行政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直接的干预。

  (3)当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主要是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实行国民经济计划化实现的。

  [多选]从资本形态来划分,资本输出的形式有借贷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
  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多选]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有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

  [简答]当代资本主义在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的新变化:

  (1)生产力方面。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较快,这有生产力自身发展规律,特别是科学技术自身发展规律作用的原因。尤其在现代生产力的发展中,科学技术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每当科学技术有重大突破,都会促使生产力加速发展。

  (2)生产关系方面。在所有制关系上,资本主义国家在其自身范围内进行不断的调整,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在对生产关系调整和经济运行调控上,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进行了社会改良。二是对经济实行政府干预和宏观调控。三是加强了对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的扶持。这样,在不改变财富分配比例甚至提高资本家所占比例的前提下,可以增加劳动者收入的绝对量,缓和社会矛盾。

  (3)上层建筑方面。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中生产社会化、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资本社会化、股权分散化的现实,必然要求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与国家法制在有利于资产阶级的范围内健全、充实与完善,从而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存在和发展服务。

  [简答]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

  当代资本主义虽然发生了许多新变化,但它的经济基础仍然是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制。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与完善,都是在资本主义制度所允许的范围之内进行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说明它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已经发生了某些阶段性的部分质变。当代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将会继续这种非爆发式质变过程。其内部自我否定的因素将不断积累,新社会因素也会逐步增多。作出这样的判断,并不是说资本主义的本质已经改变,它很快就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目前,它的根本性质尚未改变。同时,非爆发式质变形式往往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西方发达资本主义要完成这一转变,也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三、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简答]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1)资本主义最初的发展时期,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代替封建社会经济形态,是人类历史的一大进步,有其历史必然性。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初期,其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因而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垄断资本主义则进入了资本主义整个历史发展过程的后期,虽然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都曾对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但是,这时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日益暴露出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面。资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整,这j调整对缓和其内在矛盾与促进生产力发展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它终究不能解决高度社会化的生产力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2)生产的高度社会化,要求突破和否定资本主义私有制,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本质要求。事实上,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特别是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已经出现了许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自我扬弃”的现象。股份公司的出现和股份资本的发展,使资本的形式由单个私人资本变为股份公司的联合资本。这种联合资本已带有社会资本的性质,它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其自身范围内的局部调整,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次自我“扬弃”。由于它突破了单个私人资本的局限性,缓解了生产社会化发展日益受到的单个私人资本的限制和束缚,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工业和科技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同时也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深化,它促成了垄断的产生和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它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生产社会化、资本社会化和管理社会化达到了更高程度,为转向社会主义提供了更充分的条件。

  [单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论述]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取代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决定了它的历史过渡性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是由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资本主义的历史局限性决定的。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这一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社会化的全面发展,推动了资本主义关系的日益社会化,为向社会主义转变准备了日益完备的社会经济基础。

  (2)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取代旧的社会制度,往往要经历漫长的历史过程。一种私有制代替另一种私有制是这样,以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更是这样。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虽为社会主义制度韵建立准备了完备的物质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社会将自行灭亡。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不仅是一个逐步的渐进的长期过程,而且它会触及资产阶级的既得利益,必然会遭到阻挠和反抗,因而,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必然是一个复杂的、曲折的、长期的历史过程。资本主义是一种自我调节能力较强的社会生产方式,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关系还有可能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而不断调整,从而在较长时期内能够容纳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若没有特殊的矛盾集结和革命形势,则要经过资本主义发展的较长历程,逐步为社会主义准备物质基础。因此,从世界范围来看,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必将是一个从个别国家逐步向更多国家扩展的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尤其是在经济较为落后,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任务会更加艰巨和复杂。这一切都决定了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长期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9 14:45:2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简答]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及其与空想社会主义的区别:

  (1)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工人运动的实践中,在总结、吸收前人优秀思想成果酌基础上,逐步形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2)空想社会主义者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但因为他们没有正确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不能揭示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和客观必然性。他们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找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他们憧憬社会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则正好相反,它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单选]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共产主义者同盟。

  [单选]无产阶级革命的发生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单选]苏联基本建成社会主义是在1936年。

  [多选]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贡献包括把社会主义建设作为一个长期探索、不断实践的过程,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放在首位,在过渡时期不能人为取消商品经济,而要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及社会主义革命后可以利用资本主义的某些方法建设社会主义。

  [简答]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

  (1)1917年,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俄国胜利,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里,社会主义的苏联把一个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资本主义旧俄国变成为世界上位居前列的经济政治军事强国,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得到充分体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主义事业从一国向多国发展壮大。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诸国的共产党、工人党在苏联的支持下建立起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也有些国家主要靠自己的力量反抗纳粹、获得解放,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总之,在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出现了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民主德国、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等一批社会主义国家。它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程度也不相同,但都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并都是以苏联为榜样,采取了大体相同的经济政治体制。

  (3)中国则是走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获得全国政权的独特的社会主义成功之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于1949年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新民主主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朝鲜、越南和蒙古等与我国的情况有同有异,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另外,在地球的另一端,处于中美洲的古巴,也是在战后民族独立风起云涌的时代,在古巴共产党及其领袖卡斯特罗的领导下,独立地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论述]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发展的历史贡献与经验教训:

  (1) 20世纪各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使社会主义理论在多国变为现实,是人类历史上的巨大飞跃。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

  (2)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现实存在的社会制度出现在世界上,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演进。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作用在战后恢复时期和大规模经济建设中尤为明显,社会主义国家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和国民经济增长普遍较快。在个人收人分配方面,由于实行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社会主义国家的收入分配较

  资本主义国家更公平。同时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建设思想道德文化建设也获得了巨大进展,向世界展示了社会主义制度蓬勃发展、积极向上的强大生命力。

  (3)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改变了世界格局,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资本主义和霸权主义在世界上的扩张。二战后如何独立自主地走上强国富民之路,各国都在探索。社会主义国家在独立自主的发展中向世界展现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

  (4)社会主义力量坚定地支持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推动着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时代潮流。社会主义国家坚定地高举反对帝国主义霸权的旗帜,代表世界被压迫民族与被压迫人民的利益,在国际事务中力求打破旧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建立更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

  (5)社会主义引导着世界人民的前进方向。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胜利,社会主义的理论和理想、实践和成就给各国人民以启示。虽然历史的发展有曲折,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有这样那样的弊病,但它代表了时代发展的方向。

  (6)社会主义的实践,有辉煌的成绩,也发生过曲折,特别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严重挫折。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最深刻的教训是:放弃了科学社会主义道路,放弃了共产党的有效领导,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结果使得已经相当严重的经济、政治、社会、民族矛盾进一一步激化,最终酿成制度巨变、国家解体的历史悲剧。

  [单选]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无产阶级专政的首要任务是无产阶级使自己上升为统治阶级。

  [多选]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绝大多数人的民主,人民当家作主以及与以往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中少数人的民主在性质上根本不同。
  二、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简答]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

  在社会主义实践中,特别是中国的改革开放实践中,人们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第二,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第三,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按劳分配,这是由社会主义所有制关系决定的。第四,社会主义事业要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共产党的领导,建立起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第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

  [论述]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1)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必然面临着国际和国内的种种挑战,在这些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是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2)在这些国家里大力发展生产力,赶上和超过发达国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长期跳跃式增长是不可能也不现实的。对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技术基础的任务重,还可能在发展中有失误、走弯路。

  (3)在这些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社会主义民主是最高类型的民主,但其开始并不是完善的,因为经济文化落后同时也表现为民主制度和法律体系的不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与精神文明,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需要长期的探索才能建立和完善起来。

  (4)这些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是在与资本主义国家并存的环境下,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主导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中曲折前进的,面临着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特别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主导了国际事务的话语权,建立起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在这种形势下,社会主义国家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肯定会是艰难而曲折的。

  (5)这些国家的执政党和广大人民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对社会主义建设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利用,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崭新的事业,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对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逐步加以认识和利用,这是经济文化落后国家探索、发展社会主义事业长期性、艰巨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单选]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条件是工人运动的发展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

  [单选]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

  [论述]坚持和改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

  (1)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是实现工人阶级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时期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坚强领导。因此要在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的同时不断改进完善党的领导。

  (2)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首要内容。社会主义民主离不开马克愚主义政党的领导,因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执政党在社会主义国家中领导人民实现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利。放弃党的领导,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和根本利益就无法保障,社会主义民主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坚持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核心地位。

  (3)坚持党的领导必须不断改善党的领导。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人们在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探索,对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善于学习和总结经验,在发扬成绩、纠正错误中不断前进。对党的领导同样如此,要在实践中探索党在新形势下实现其思想、政治、组织领导的新形式、新方法。

  (4)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建设。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永恒课题。加强党的先进性,必须准确把握时代脉搏,保证党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必须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党始终与人民群众共命运;必须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不断与时俱进,保证党的全部工作始终符合实际和社会发展规律;必须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来加强自身建设,保证党始终引领时代进步的作用;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保证党始终具有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9 14:45:4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章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一、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多选、简答]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1)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2)实行公有制,按需分配;

  (3)经济的计划调节管理、商品经济消失;

  (4)阶级消灭,国家自行消亡;

  (5)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6)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7)全人类彻底解放。

  [单选]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条件和基础是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二、共产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

  [多选]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必然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必须经过社会主义的充分发展,要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中逐步创造条件,对于经济落后国家需经更长期的实践过程。

  [论述]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不断实践的长期过程:

  (1)共产主义作为一个新生事物的成长道路,必然要在实践中经历长期的探索过程。因为,共产主义事业毕竟是人类历史上完全崭新的事业,无产阶级在争取解放、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的过程中,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不可能有事先设计好的完美蓝图,必须在实践中去探索和创新。

  (2)社会主义的充分发展和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长期性,决定了向共产主义过渡必然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必须经过发达社会主义的长期发展,逐步创造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主客观条件,在具备了这些条件的时候,才能逐步实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

  (3)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要经过更长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才能在将来实现共产主义。

  (4)共产主义事业本质上是国际性的,只在全世界范围内主要的和多数的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制度以后,人类在将来才有可能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取代资本主义,进而在垒世界实现共产主义,必然要经历一个长期、曲折、复杂的历史过程。

  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裔斗

  [单选]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经阶段和必由之路是社会主义社会。

  [论述]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结合起来:

  (1)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体现了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是人类最美好最崇高的社会制度,因而我们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社会理想。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树立,可以为人们从事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和思想动力。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我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和归宿,是凝聚一切进步社会力量、推动社会不断前进的精神航标。

  (2)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人民的历史使命和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崭薪道路,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富强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以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目标,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

  (3)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有机联系和统一。一方面,远大理想是现阶段共同理想的奋斗目标。要立足当前,放眼未来。当前我们开创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就是朝着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迈进。另一方面,现阶段的共同理想是远大理想的坚实基础。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要经过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长足发展,我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就是为实现共产主义丽增砖添瓦,是为迈向共产主义社会逐步创造条件。所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我国的成功实践,必然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奠定坚实的基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2023年自考资料 ( 豫ICP备17027556号-1 )

GMT+8, 2024-4-19 09:56 , Processed in 0.06801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