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考网( zikao5.com )

 找回密码
 注册

我自考论坛新人签到! 到各省圈子新人签到送奖励~ 进入自考圈子自考资料专题

历年自考试题和答案 集合2008年以来的自考试题及答案! 考必过一考通自考小抄 - 自考密卷

自考资料【注册网站】|论文指导QQ905363546 自考英语学习英语俚语学习自考公共课 自考专业课网站地图关于我自考网_zikao5.com

特别提醒:想登录了解网站可用临时帐号【加微信zikao99索取】
搜索
查看: 4098|回复: 0

[随堂笔记] 09年自考新闻采访学随堂笔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8-13 17:26: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什么是新闻采访,它的过程和形式?

(1)新闻采访时新闻工作者为了报道新闻而进行的各种采集和分析新闻事实材料的职业性活动,是全面新闻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每个新闻工作者都应该掌握的一项基本功。这里强调了两层意思:首先,新闻采访不仅仅是采集新闻素材。其次,新闻采访是一种职业性活动,他和一般实际工作部门的调查研究是不能等同的。

(2)新闻采访活动的过程大体如下:记者在一定的报道思想的指导下,通过某种渠道获得新闻线索,有所准备的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运用各种各样的采访方式和方法,广泛深入的搜集和挖掘新闻事实材料,并提炼新闻报道主题,考虑采写的安排。

形式包括:个别采访、现场观察、召开座谈会、蹲点调查、交叉采访、立体采访、隐性采访、突击采访、集体采访、电话采访、巡回采访、易地采访、跨行业采访、

2.新闻记者的类型?

①专业记者

②常驻记者 也称地方记者。以新闻机构所在地为采访范围的,有时也称本埠记者,地方记者也称外埠记者。地方记者是指由中央或省市一级新闻单位派驻某地从事驻地新闻采访报道的记者。地方记者的工作,既受派出单位的领导,同时又和当地有关组织和部门紧密配合。   ③机动记者

④特派记者 是指因特别重要的采访任务受编辑部派遣的记者,这些记者往往有新闻机构直接调遣,派往外埠采访重大的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新闻单位使用“特派记者”的称呼,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考虑:一是向读者提醒该新闻报道的重要性,以示与其他新闻的区别,突出该新闻报道的价值;二是增强记者的责任感,强调该记者是报社特别派遣出去的;三是在日趋激烈的新闻竞争中,利用特派记者发出本台(报)的声音,这是构建媒介影响力和权威性的重要途径。

⑤特约记者   ⑥驻外记者

3.新闻记者应具备哪些素质?

新闻记者应该具备的素质包括:不断学习的习惯;追求真相的执着;客观公正的态度;准确朴实的文风;甘于吃苦的精神;丰富广博的学识;宽容善良的情怀;尚俭守德的品格。

①实事求是的严谨作风    ②雷厉风行的敏捷作风   ③不畏艰难的战斗作风   ④深入实际的群众作风

记者工作的要求主要有:一是要严格坚持新闻报道真实性原则;二是要广泛、深入挖掘新闻事实材料;三是要速战速决,力求新闻报道时效。

①职业道德(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②政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③过硬的新闻业务技能(包括新闻敏感能力,广博的知识,扎实的文字图像表达能力等)④深入实际和吃苦耐劳的精神⑤具有法律保障意识

4.新闻真实性的含义?哪些原因导致新闻失实?

(1)新闻真实性是指新闻报道中的事实必须同客观事实相符合。具体而言,新闻真实性包括两个方面的要求: 1 、新闻报道中的事实完全真实。 它又包括两个层次:其一是指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符合客观实际。其二,新闻报道中的事实概括必须真实。不夸大、不缩小,不以点带面,不以偏盖全。 2 、新闻报道中的事实和这类事实的总体要一致。

(2)新闻失实的客观原因是指社会上存在着引诱、鼓励和助长新闻传播媒介和新闻工作者制造假新闻的客观环境。从主观方面看,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采访不深入,造成新闻失实;二是思想方法片面,为突出主题而不惜随意吹嘘或者贬抑,结果片面强调了新闻事实中的某一方面而忽视了另一方面,造成新闻失实。三是不懂新闻写作的特点,写作新闻时搞“合理想象”、艺术加工,致使新闻真假参杂。四是知识不足,自以为是,造成新闻失实。五是个别新闻工作者自私自利之心严重无中生有,故意造假。

5.记者政治修养对于采访工作的意义?

新闻工作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反映现实、知道现实十分迅速,没有一定的政治理论水平,是不能胜任的。政治理论方面的修养对一个记者来说,其影响是一生的。没有一定的理论水平,看问题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报道中就事论事,只能做一些零碎的、静止的报道。相反,具备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看问题能站在全局的角度和理论的高度,往往能一下子抓住事物的本质,做出能引人思考的深度报道。政治理论水平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在潜移默化中发挥作用的。记者在新闻采访过程中所经历的每一个环节,从发现新闻线索、判断新闻价值、明确报道思想到最后进行采访、提炼新闻报道主题,无不受到一定的政治理论的指引。具体来说,新闻记者政治理论方面的修养主要包括三个内容: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包括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     相关行业的理论知识和具体的政策法规

6.什么是新闻线索,怎样收集线索?

(1)新闻线索是指已经发生、正在发生或即将发生的新闻事实的一种信号或简要的信息,它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大都是零碎的、不完整的,需要记者去作进一步的证实和了解。

(2)新闻线索来源:

①从上级领导机关和负责同志那里得到线索

②从编辑部得到新闻线索;

③从通讯员和广大群众中获得新闻线索

④从会议中获取新闻线索;

⑤从各种书面材料中发现新闻线索;

⑥从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的报道中发现新闻线索

⑦从记者有意识的对某些情况进行积累,顺藤摸瓜的发现新闻线索

7.现代采访方式如何与传统采访方式相结合?

互为补充,有机地结合……

8.隐性采访在什么情况下使用?要避免哪些问题?(保护未成年人,不能使用窃听话筒,不能参与违法活动)

(1)①对先进单位和先进人物进行检验性采访②采访那些不善于、不愿意与记者打交道,或不愿意谈自己情况的人,运用隐性采访的方式,可以消除对方的紧张心理,获得所需的材料。③ 采访揭露性或批评性的报道,为了防止对方弄虚作假,把事情或问题搞个水落石出,必要时也可使用隐性采访④记者深入到敌军、敌对分子或不法分子之中,为提防被采访对象对记者造成危害,只能采取隐性采访。⑤为了全面透彻的了解某种社会现象、某种社会弊病,记者混入其中成为暂时的一员,亲自体验,获得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和生动的感受。   

(2)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隐性采访往往用于批评性、揭露性的报道的采访,有时甚至要深入到不法分子或敌对分子之中,带有一定的风险性。②对一些有争议的敏感问题或时间进行暗访时,如果条件许可,记者可以进行笔记或用隐藏的微型录音机进行记录,以防止日后可能发生的新闻诉讼。③隐性采访不暴露身份,没有热情接待,没有前呼后拥,全靠记者采取单兵作战的战术,单枪匹马的进行采访,因此记者要有吃苦的精神。④最好把隐性采访和显性采访结合起来,争取得到被采访对象的支持。

9.怎样处理好采访者和被采访者的关系?P225-235

①选好访问时机   ②选准访问环境    ③重视首因效应    ④寻找共同话题   

⑤摆正双方关系

10.怎样抓住最佳采访时机?

一般来说,采访对象认可的时机,往往是他情绪较好或者能腾出时间接受访问的时候。这时候进行访问由于双方都有了心理准备,比较容易形成融洽的氛围,也有较宽裕的时间把有关

问题谈深谈透。大多数记者通过电话进行预约,征求采访对象的意见。有时候采访任务紧急,截稿时间逼近,而采访对象又的确十分繁忙,无暇抽空接受采访。这时,记者就应当善于见缝插针,捕捉采访的“战机”。

    新华社老记者孙世恺总结了三种不宜访问的时机:采访对象正在专心致志的准备投入“战斗”的时候;采访对象正处于进行连续性很强的工作中;采访对象的思想情绪或精神状态出现严重异常的时候。新闻采访是一项复杂多变的工作,每一次采访面临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各不相同,需要记者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实事求是的判断和选择。

11.采访与写作之间的关系,采访当中心理上的“首因效应”是什么?

(1)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者为新闻报道而进行的访问、观察、调查、对比、分析的一种业务活动,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基础,由于新闻广泛的传播性、强烈的干预生活,因而新闻采访必须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品格。也只有新闻采访的实践性,才能确保新闻的真实性。新闻采访只是新闻写作的基础。新闻写作是新闻采访的目的。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相辅相成,两者不可缺其一,因此,我们的新闻记者不能重此轻彼,两者都要过硬,才能写出优秀的新闻作品。如果采访不过硬,则新闻写作的内容、材料、情节、细节,事实的真假、曲直、深度、广度就会变得抽象和模糊,如果写作不过硬,则新闻采访不能物化为好的新闻作品,甚至使前阶段的采访功亏一篑,徒劳无果。

(2)首因效应是心理学中的术语,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第一印象,是指第一次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印象对双方以后交往关系的影响。

根据采访工作的实际情况,决定首因效应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时间观念 守时、有信,应是记者的一种职业习惯;二是仪表风度 它是记者的衣着穿戴、言谈举止的外在表现,对第一印象的建立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12.新闻采访提纲包含的内容

目标———你们(或组织)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
障碍———你们遇到过什么难题吗?目前的阻力是什么?
解决———你们是怎样对付这些难题的?是否有解决矛盾的计划?
开始———这一设想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是根据谁的意见提出的?
当然,采访提纲的拟订还和记者本人的采访习惯、交流方式有很大的关系,但确保问题的独特、准确、连贯、创意、引人入胜是更为重要的因素。

1、写作时应多使用动词,少使用形容词,使文章生动起来。2、写作应先起标题后写文,增强文章逻辑性。3、交稿时必须有三重标题,以题代文。4、消息类稿件每个自然段字数不得超过100字,两个句号,给读者阅读喘息的机会。5、文章应多用动宾词组,少用偏正词组。    6、多用祈使句,少用叙述性语句。7、消息以细节数量取胜,不追求细节的扩展,增强消息的信息量。8、消息的结构是——标题、导语、第一新闻事实、背景补充、第二新闻事实、事件后续事实。9、消息应具有细节的动感,具有事实的简洁清晰,具有信息的全面。10、信息的筛选对于消息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筛选的关键是在写作之前;起好标题,标题是筛选信息的最好尺度。11、标题是一个记者最高文字水平的体现。记者应多加强标题制作的能力。12、标题是文章的广告,要使文章引起读者的阅读欲。13、采访是全身心的采访,而不仅仅是用嘴,视觉是消息动词的来源,眼睛采访是文章生动的重要手段。14、多提封闭性问题能最大限度地提高采访效率,节省采访时间。15、重要采访前必须有提问大纲,一次采访的成功取决于采访前的准备是否充分。

13.怎样锻炼记者的新闻敏感?判断新闻价值从几个方面入手?

(1)①认真学习政治理论,熟悉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②重视实践经验的累积,注意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③掌握全局情况,关心群众生活

(2)1.重要性:新闻内容的分量及其重要程度。越是重要、新鲜、影响深远的价值就越大。

2.时新性:新闻内容的时间新、内容新,应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传播。

3.接近性:与读者的接近程度。事件应是发生在读者周围或是与读者密切相关,能引起读者共鸣的。

4.显著性:指事件的参与者及其业绩的知名程度。

5.趣味性:广大读者对这件事感兴趣的程度。

14.结合实例谈谈采访准备工作的重要性

1)有助于缩短双方的距离

被誉为“政治采访之母”的意大利著名女记者奥里亚那·法拉奇,以其采访敏捷,提问尖锐,善于采写世界风云人物而闻名于世。他的采访就是建立在大量准备工作的基础之上的。例如,1980年8月21日和23日,她曾经两次采访邓小平同志。事后她说:“我事先做了大量准备。”法拉奇的这次采访时这样开头的:

       法拉奇一见邓小平就说:“明天是您的生日!”

       邓小平同志说:“我的生日?我的生日是明天吗?”

       ……

她通过准备,发现了生日这么一个吉利的话题,把它作为采访的切入点,迅速找到了接近对方的由头,采访一开始马上便营造了一个亲切、祥和、自然的氛围,拉近了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心理距离。

2)避免工作盲目   采访准备可以让记者在研究有关背景资料和全局情况的过程中,逐渐明确采访的方向,确立正确的采访目的,避免工作的盲目性。

3)利于采访深入 采访准备可以让记者初步的认识采访对象,了解采访对象的一些简单情况。这样记者采访时就可以避免在常识性的问题上进行纠缠,而站在较高的起点上,迅速把采访引向深入。曾经有一位记者采访老作家叶圣陶,显然他事前也不做任何准备,一见面就问:“你是哪里人?”“多大年纪?”八旬老人很烦躁,又感到很悲哀。向这些基本情况,记者翻一番叶圣陶的随便拿一本著作,都能从中找到答案,可惜他根本没有翻过。

4)提高采访水平

1979年末,《新体育》记者傅溪鹏得知世界拳王阿里要来我国访问一天。日程安排很满,根本没有记者采访的时间。于是他决定在阿里飞往广州的飞机上做闪电式采访。事前他通过各种渠道查阅、记录了比较详尽的资料,其中包括阿里的传记。虽然白天在陪同阿里参观故宫是没有采访到多少材料,晚上在飞机上只采访了两个小时,但是很成功,记者写出了一篇生动的通讯,比较详细的向我国读者介绍了阿里。

15.开放式和闭合式问题的使用

(1)开放式提问   是指所提问题比较笼统,被采访者的回答范围广泛、发挥余地较大的提问方式。这种提问比较灵活,如同考卷上的作文题目,被采访者可以比较随意的发挥。但是由于这种提问是泛泛而问,采访对象也大都是泛泛而答,因而不容易得到实质性材料。记者提开放式问题比较省力,几乎是对任何陌生的采访对象都可以提这样的问题,而且问题提完之后,记者可以有一定的喘息时间。这种提问方式也比较适合人物专访、人物特写的采写,方便采访对象在轻松自如的氛围中谈出富有人情味的材料来。

(2)闭合式提问 是指所提问题比较具体、被采访者的回答范围狭小、指向性强的提问方式。这种提问方式问题尖锐,锋芒毕现,容易从对方的回答中得到实质性材料。一般来说,被采访者回答这种问题也十分简洁明了,气氛往往比较严肃、紧张,但深入采访往往是要靠闭合式提问来完成的。记者提闭合式问题比较吃力,必须事先掌握大量材料,进行综合分析,才有可能把问题提炼出来。闭合式提问有较强的战斗力,特别适合在采访中需要突破、深入、

证实时使用。这种提问也常用于现场录音报道及电视采访之中,因为时间限制要求记者要简短提问。

16.对敏感话题常用的提问技巧

不带个人评价的倾听;建立轻松和谐的采访氛围;提问时要有好的借口;问敏感问题要有分寸;用迂回的方法逐步进入敏感地带;认真倾听、及时捕捉线索和不明朗的感情因素;提出敏感问题之后的情感恢复。

17.记者在采访中心态调整

自信大方的沉稳风度   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   沉着冷静的处变能力   活泼开朗的乐群性格   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

18.观察在新闻采访中的作用体现在哪里?

⑴有利于获得第一手材料,增强新闻报道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⑵有利于增强记者的现场感受,获得切身体会,是新闻报道具有真情实感

⑶有利于采写“视觉新闻”,客服新闻报道“假、大、空”的弊病

⑷有利于鉴别新闻事实的真伪,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同时能够为开展批评、揭露敌人寻找最有力的证据,增强报道的战斗力

⑸有利于缩短采访的认知过程,利于记者用通俗、形象的语言报道深奥、抽象的专业领域里的复杂知识

⑹用眼睛进行观察,是记者不可剥夺的“采访武器”

19.怎样开展新闻观察活动

⑴选好观察的位置和角度   ⑵把粗看和细察相接合   ⑶把观察和思考相结合

⑷把现场观察和背景资料相结合   ⑸把观察和其他采访手段相接合

名词解释

事件通讯,所谓事件通讯,就是报道典型的、有普遍教育作用的新闻事件。写事当然离不开事件有关的人,但它不像人物通讯那样着力刻划人,而是以事件为中心,在事件的总画面中,为了写好事来写人。它既可以反映现实生活中发生的重大的、振奋人心的典型事件和突出事件;也可以从某一新闻事件截取一个或若干个片断,进行细致详尽的描述,揭示事件的深刻含义;还可以是若干事件的综述。

新闻背景,是指新闻事实发生发展的历史条件和环境条件。历史条件指事实自身的历史状况,环境条件指事实与周围事物的联系。介绍背景,有利于了解新闻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新闻的认识和理解,深化新闻的主题,并有丰富内容、增加知识性和趣味性的作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有三重含义:对导致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广阔的时代背景的了解;与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发生发展过程直接有关的背景材料;向记者提供消息、介绍情况的人的背景情况。狭义上单指与新闻人物和事件形成有机联系的一定的环境和历史条件。

解释性报道——又称解释性新闻、分析性报道。是运用背景材料来分析一个新闻事件发生的原因、意义、影响、或预示发展趋势的一种新闻报道 。侧重于说明新闻事实的来龙去脉,阐述事实发生的原因、结果以及相关事物之间的联系。起源于美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才在美国新闻界占统治地位。

经验性消息-是反映某地区或某单位在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中,所取得的典型经验、成功做法及其显著效果的一种新闻体裁。它是典型报道的一种,用以推动全局,指导工作。

经验性消息中经验的选择:

  1. 首先应当具有新闻性

  2. 要选取新鲜的、富有特点的经验

  3. 要先取针对性强、能解决当前突出的实际问题的经验

  4. 要选取具有启边和指导作用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经过实践检验的比较成熟的典型经验

  5. 不用面面俱到,抓住最主要的经验

立体采访,也称全方位采访,是指记者围绕着某事物展开多角度、多侧面的采访。这种采访突破了一点一线一个平面的采访模式,对事物进行上下、左右、古今、前后等多方面的开掘,从而获得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材料,从中相互参照印证,寻根究底,能比较全面、深刻、准确的反映某一复杂的社会现象,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看法来。这种方法常用于重大题材的采访。

叙述性导语,用摘录或综合的方法,把消息中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简明扼要地写出来。

新闻细节:是指新闻报道中那些描写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的最有意义、最有特点、最细小的情节、动作或特征。生动的细节可以使纸面上的文章留在人们的心灵上,渗透到人们的情感中去。新闻报道有了细节,可以生动地反映人物和事物的特征,增强感染力;新闻报道的细节,能使新闻作品生动活泼起来,具有“催化剂”的功能;新闻报道有了细节能给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2023年自考资料 ( 豫ICP备17027556号-1 )

GMT+8, 2024-4-19 05:43 , Processed in 0.07604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