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考网( zikao5.com )

 找回密码
 注册

我自考论坛新人签到! 到各省圈子新人签到送奖励~ 进入自考圈子自考资料专题

历年自考试题和答案 集合2008年以来的自考试题及答案! 考必过一考通自考小抄 - 自考密卷

自考资料【注册网站】|论文指导QQ905363546 自考英语学习英语俚语学习自考公共课 自考专业课网站地图关于我自考网_zikao5.com

特别提醒:想登录了解网站可用临时帐号【加微信zikao99索取】
搜索
查看: 2645|回复: 0

2012年10月自考课程与教学论模拟试题和答案(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8-2 21:04: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2年10月自考课程与教学论模拟试题和答案(三)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l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博比特的科学化课程开发方法可总称为【B】A.“任务分析”B.“活动分析”C.“工作分析”D.“课程审议”
2.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的是【C】A.《课程》B.《课程编制》C.《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D.《实践:课程的语言》
3.“实践性课程”的开发方法——课程审议的主体是【A】A.课程集体B.校长C.专家D.教师
4.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是【A】A.拉特克B.夸美纽斯C.博比特D.查特斯
5.在历史上第一次揭示了“教学的教育性”规律,第一次把教学与道德教育统一起来的是【D】A.泰勒B.夸美纽斯C.裴斯泰洛齐D.赫尔巴特
6.杜威所力倡的思维被称为【B】A.“逻辑思维”B.“反省思维”C.“问题解决思维”D.“逆向思维”
7.下面关于“主动作业”的说法中正确的是【D】A.主动作业相当于借助某种技能获得外部实利的职业B.主动作业只是使儿童获得手工的技能和技艺的效率C.主动作业来源于社会生活,可以代表社会的情境D.主动作业不适合儿童经验生长的要求
8.课程与教学相分离的认识论根源是【A】A.二元论B.客观主义认识论C.决定论D.还原主义
9.儿童在熟悉“萝b”、“菠菜”、“西红柿”等概念之后,再来掌握“蔬菜”这一概念,此时进行的学习是【B】A.下位学习B.上位学习C.并列结合学习D.机械学习
10.外文单词翻译属于加涅的学习层级理论中的【B】A.信号学习B.言语联想学习C.辨别学习D.规则学习
11.“最近发展区”最早是由【A】提出的。A.维果茨基B.赞科夫C.加涅D.罗杰斯
12.“给学生一篇文章,学生在五分钟内不靠帮助或参考书,能够识别出它的风格”,这里陈述的目标属于【B】A.“普遍性目标”B.“行为目标”C.“生成性目标”D.“表现性目标”
13.“行为目标”取向体现的教育价值观是【D】A.普遍主义B.多元主义C.工具主义D.唯科学主义
14.我们在选择学科知识的时候【D】A.可以直接把学术领域中的知识搬进中小学课堂B.可以对学科知识任意裁剪,以符合教学的“可接受性原则”C.只要尊重儿童的心理发展的内在要求就行D.要做到学科逻辑与儿童心理逻辑的统一
15.模仿者看到榜样的行为所受到的强化叫做【C】A.积极强化B.正强化C.替代强化D.负强化
16.苏格拉底的教学方法是【D】的典范。A.提示型教学方法B.自主型教学方法C.课堂讨论D.教学对话
17.课程的水平组织的基本标准是【C】A.“连续性”B.“顺序性”C.“整合性”D.“规范性”
18.一般说来,合科教学在【A】的作用是成功的。A.低年级B.高年级C.高中D.大学
19.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都属于【B】A.科目本位课程B.学科本位综合课程C.学术中心课程D.社会本位综合课程
20.布拉梅尔德在“未来中心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了【A】的理念。A.轮形课程B.STS课程C.环境教育课程D.国际理解教育课程
21.正式的选修制度是由【B】最先确立的。A.洪堡B.埃利奥特C.夸美纽斯D.赫尔巴特
22.【B】是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A.显性课程B.隐性课程C.实际课程D.虚无课程
23.课程创生取向研究的方法是【B】A.量化研究B.质的研究C.既包括量化研究,又包括质的研究D.既不是量化研究,又不是质的研究
24.对于“教师与学生是交互主体的关系”的看法,下面错误的是【B】A.这意味着教师和学生皆为教学过程的主体B.这意味着学生可以不接受教师的管理C.这意味着教师充当的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D.这意味着教师与学生这两类主体在彼此间尊重差异的前提下展开持续的交往
25.对于“学生特殊客体论”,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D】A.这种观点是正确的B.这种观点是对“教师中心论”的彻底否定C.这种观点表明学生发挥自觉能动性已经丝毫不受限制D.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仍未脱离“教师中心论”的窠臼
26.教师与学生的交往过程应以【D】为主渠道展开。A.社会调查B.自然考察C.各类生产劳动D.课堂
27.古巴和林肯划分的“第一代评价”在本质上是【A】A.测量B.描述C.判断D.协商
28.主体取向的评价在本质上是受【D】支配的。A.科技理性B.工具理性C.实践理性D.解放理性
29.主体取向的评价对应于利维评价的【B】A.古典的考试型时期B.后现代时期C.心理测量占统治地位的时期D.现代时期
30.随机访问教学的理论基础是【B】A.认知教学观B.认知弹性理论C.行为主义教学观D.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的条件是什么?
32.当今时代大力倡导综合课程有何依据?
33.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的“形式阶段”是什么?
34.构成泰勒原理中课程开发的四个环节的地位关系怎样?
35.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怎样?
31.(1)学生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2)学生认知结构中具有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知识基础。(3)要学习的新知识本身具有逻辑意义,而不是随意编造的无意义材料。
32.(1)文化或学科知识的发展不是相互隔离、彼此封闭的,而是相互作用的和彼此关联的。(2)学生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生活息息相关。(3)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整体性。
33.第一阶段:明了,即清楚、明确地感知新教材。第二阶段:联合,即把新的观念与旧的观念结合起来。第三阶段:系统,即把已建立起的新旧观念的各种联合与儿童的整个观念体系统一起来,概括出一般概念和规律,以形成具有逻辑性的、结构严整的知识系统或观念体系。第四阶段:方法,即把业已形成的知识系统通过应用于各种情境而使之进一步充实和完善。
34.(i)确定教育目标、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以及评价教育计划四个环节,构成了泰勒原理关于课程开发的系统观点。(2)“确定教育目标”是课程开发的出发点;“选择学习经验”和“组织学习经验”是课程开发的主体环节,其功用指向于教育目标的实现;“评价教育计划”则是课程开发的整个系统运行的基本保证。其中,目标因素构成了课程开发的核心。
35.(1)在课程政策上,谋求“国家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统一。(2)在课程内容上,既引进符合信息时代要求的信息技术知识,又把学习者的“个人知识”作为课程内容的有机构成。(3)提倡多样化的课程结构。(4)重视课程实施研究,重视教师进修。(5)提高课程改革的科学水平,设立课程改革的专家咨询机构。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l2分,共24分)
36.谈谈你对“能力分组”这种教育现象的理解。
37.试述苏格拉底“精神助产术”及其使用过程。
36.“能力分组”是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进行编班,将具有相同能力的学生编进同一个班级。“能力分组”的出发点是好的,是为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但这是有前提的:(i)我们所观察到的学生之间的能力差异是不可改变的,即使通过教育,这种能力差异也不可改变。(2)我们确实能够正确诊断学生之间的能力差异,而且能够对学生能力发展的未来方向做出准确预测。但实践中的“能力分组”一般都违背了上述的两个前提条件,它的背后存在着“精英主义”教育的遗风,它实际上也是为了某种功利目的,如强化升学率竞争、筹集经费,等等,而进行“因教选材”,这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成长极为不利。
37.苏格拉底认为,理想的教育方法不是把自己现成的、表面的知识教授给别人,而是凭借正确的提问,激发对方的思考,通过对方自身的思考亲自发现潜藏于自己心中的真理。苏格拉底把这种通过不断提问而使学生自己发现、觉悟真理的方法称为“精神助产术”,也被称为“苏格拉底对话法”。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的使用一般包括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可称为“破的阶段”。即是说苏格拉底在使对方认识真理之前首先清除错误的观点,与此同时,使之觉悟到自身的无知,激发对方追求真理的热忱,唤起“求知的强烈欲望”。苏格拉底与学生之间展开的对话总是通过提出谁都关心的日常生活的问题开始的。而且这种发问在许多场合往往有几种可能的选择。可以任凭自己的想法,自由地加以肯定或否定。当对方的回答不合他的意图时,他从另一个角度提出新的问题,引导答辩朝着所希望的方向前进。这样,倘若对第一个问题做出了妥当的回答,意见获得一致,那就以第一回答为线索转入第二个问题;倘若对方不能直接作答,而是滔滔不绝长篇大论,对话不能沿着他所希望的方向进行,苏格拉底便借助他那独特而辛辣的讽刺或其他方法,引导对话纳入正轨。通过巧妙的、智慧的对话,苏格拉底首先探询对方的观点,使对方认识到自己所拥有的知识不含有任何真理、极其愚蠢、不合理,从而觉悟到自己的无知,以至于陷入目瞪口呆、无言以对的状态,苏格拉底把这种状态称为“逻各斯窘态”。这就为认识真理做好了准备。第二阶段可称为“立的阶段”。通过第一阶段而奠定了认识真理的基础。然后苏格拉底就继续通过问答对话,引导对方得出一定的正确见解。这样,苏格拉底并不授予对方任何现成的知识,他只是通过频频发问,使对方叙述自己的见解,并最终达成对真理的认识。这两个阶段实际上是融为一体的,因为对旧的观念的“破”的过程,同时也就包含着真理性见解的某种程度的“立”。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l小题。共l6分)
38.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回答后面提出的问题。材料:某位老师在讲导解管的功能时,事先把带叶的枝条插入红色溶液中,放在温暖而有阳光的地方晒几个小时。上课时,将枝条一段一段剪下来,分到学生手中。他一边讲一边提问;学生一边剥,一边观察,一边思考,一边回答。他们观察到枝条的皮没有变红,中间的髓也没有变红,而是木质部变红了。学生看了书很快就明白了其中的原因:木质部里有导管,能输送红色溶液。有的同学还看到叶子也变红了。这样,学生就搞清了导管有输导水和无机盐的功能。材料中这位老师运用的是哪一种教学方法,其涵义是什么,有何教育价值,其局限性是什么?
38.该教师运用的是提示型教学方法。它是指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各种提示活动(如讲解、示范等)教授课程内容,学生接受并内化这些内容的方式。教育价值:(1)能使人们在短时间内理解并接受大量文化知识。(2)能够充分体现教师的主体性和主导作用。(3)学生也可以充分调动其理智与情感的主动性、积极性。局限性:(1)有助于人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却不利于人的操作能力的发展。(2)有助于人的接受能力的发展,却限制了人的发现探究能力的发展。(3)过于强化可能导致“注入主义”,导致学生的机械被动学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2023年自考资料 ( 豫ICP备17027556号-1 )

GMT+8, 2024-5-19 13:04 , Processed in 0.06672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