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考网( zikao5.com )

 找回密码
 注册

我自考论坛新人签到! 到各省圈子新人签到送奖励~ 进入自考圈子自考资料专题

历年自考试题和答案 集合2008年以来的自考试题及答案! 考必过一考通自考小抄 - 自考密卷

自考资料【注册网站】|论文指导QQ905363546 自考英语学习英语俚语学习自考公共课 自考专业课网站地图关于我自考网_zikao5.com

特别提醒:想登录了解网站可用临时帐号【加微信zikao99索取】
搜索
查看: 3998|回复: 0

[历年真题] 2010年4月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大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8 11:00: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理论贡献和理论来源

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理论贡献: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代表黑格尔、费尔巴哈。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斯密、李嘉图。法国空想社会主义代表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代表欧文。
2、正确理解物质与意识的含义及其辨证关系

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以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辨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正确的意识引导人们采取正确的行动,推动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使人们采取错误的行动,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3、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回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辨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4、质量互变规律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③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
5、否定之否定规律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起积极因素;⑤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6、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如何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如何发挥: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7、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8、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从实践到认识是认识运动的第一次飞跃: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运动的第二次飞跃:理性认识回到实践。
(认识运动的总规律: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反复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认识的特点: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9、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要做这种检验,就是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才能判定它是不是真理。)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人们遵循着一定的认识去实现,就可以引出现实的结果:把主观的东西变为客观的东西。)
10、生产力、生产关系及其辨证关系和矛盾运动规律

    生产力: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在两者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力是居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方面。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矛盾运动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两者的矛盾运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上产里状况。一方面,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反之将起着阻碍作用。这一规律表现为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基本相适合。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高级阶段。

1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及其矛盾运动规律

(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着其变革的方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矛盾运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两者的矛盾运动。①在同一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上层建筑的不完善部分、没有反映经济基础要求的部分都会同经济基础发生矛盾。②在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矛盾更为复杂,主要表现在: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基础同旧上层建筑的残余、未来上层建筑的萌芽之间的矛盾;新旧上层建筑之间、新旧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等。③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上升发展阶段时,上层建筑对经济基一般是适应的;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没落时期,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则是不适应的,其矛盾则变为对抗性的、全局性的矛盾。
12、科学技术革命对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

  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其一,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其二,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其三,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现代科技革命把人类带入了信息时代。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科技革命通过改变社会环境来促使思维方式的发展。
13、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顺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社会力量,是具有变革旧的生产关系的愿望的社会力量,是主张变革旧的社会制度和旧的思想、观念的社会力量。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14、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及其基本矛盾



(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历史条件:社会分工的出现;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贯穿商品经济发展过程的始终,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①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③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由于社会分工的存在,是为别人生产商品而不是为自己上产,商品生产劳动是社会劳动。商品具有私人性,是私人劳动。只有将商品销售出去,才能从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
15、商品二因素及其对立统一

    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价值
    对立统一: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两者不可兼得。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16、劳动二重性及其对立统一

二重性:具体劳动;抽象劳动

对立统一: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他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另一方面,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和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17、价值规律,表现形式及其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作用: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18、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

   劳动力商品具有创造比自身价值大的价值的特点。
(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它包括三个部分: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由于劳动力价值的构成包含着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在不同的国家或在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劳动者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数量和构成也是有区别的,所以劳动力的最低界线,是由生活上不可缺少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一旦劳动力价值降低到这个界限以下,劳动力就只能在萎缩状态下维持。)
19、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

    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价值增殖过程)
(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即劳动过程。劳动过程是劳动者通过有目的的活动,即运用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改变自然界的物质形态,创造出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使用价值的过程。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两个特点:①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隶属于资本家;②劳动的成果或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价值增殖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这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所谓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个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20、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及其意义

    本质: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


划分: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不变资本不能实现价值增殖,可变资本能够实现价值增殖。

    意义:揭示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
21、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产生的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22、工资的本质: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这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23、资本积累、资本循环

资本积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
资本循环: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的运动。
(产业资本存在形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2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及其矛盾表现

    实质:生产过剩。
根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表现: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25、垄断资本、垄断利润的实质

    垄断资本实质:获得垄断利润
    垄断利润的实质:垄断资本所获得的高额利润,归根到底来自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2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及其形式

    实质: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形式: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宏观调节主要是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经济手段,对社会总供给和总需要进行调节,以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的基本目标。
微观规制是国家运用法律手段规范市场秩序,限制垄断,保护竞争,维护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微观规制主要有三种类型:反托拉斯法;公共事业规制;社会经济规制。)
27、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动因及积极影响

    表现:生产的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动因: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跨国公司的发展;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积极影响:经济全球化使资源在全球范围加速流动,发展中国家可利用这一机会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增强经济的竞争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吸收外资,扩大就业,是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发展中国家也可以利用不断扩大的国际市场解决产品销售问题,以对外贸易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发展中国家还可以借助投资自由化和比较优势组建大型跨国公司,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以便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取更大的利益。
28、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
    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9、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及其如何进行改革

主要矛盾: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如何改革:要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要选择正确的改革方式和步骤;要妥善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30、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要分配
    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想自由王国飞跃。


31
、正确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

“两个必然”:①资本主义必然灭亡;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两个决不会”: ①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②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两者关系:“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是对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必然性以及这种必然性的时间和条件的全面论述。“两个必然”讲的是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是根本的方面;“两个决不会”讲的是这种必然性现实的时间和条件,他要告戒我们,“两个必然”的实现需要相应的客观条件,而在这个条件具备之前决不会成为现实。

32、选择题基本在书中,要考高分就必须看书!!!!

附本人考试简答题与论述题
简答题
1、简述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2、简述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3、简述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成为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的原因。
4、简述商品的二因素。
5、简述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6、正确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关系。
论述题
1、结合当前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论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2、论述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及其基本矛盾。
3、试用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论述社会主义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过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2023年自考资料 ( 豫ICP备17027556号-1 )

GMT+8, 2024-4-27 23:50 , Processed in 0.06895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