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考网( zikao5.com )

 找回密码
 注册

我自考论坛新人签到! 到各省圈子新人签到送奖励~ 进入自考圈子自考资料专题

历年自考试题和答案 集合2008年以来的自考试题及答案! 考必过一考通自考小抄 - 自考密卷

自考资料【注册网站】|论文指导QQ905363546 自考英语学习英语俚语学习自考公共课 自考专业课网站地图关于我自考网_zikao5.com

特别提醒:想登录了解网站可用临时帐号【加微信zikao99索取】
搜索
查看: 3285|回复: 0

[随堂笔记] 2010年10月自考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复习必看题汇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0-11 09:33: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生态
1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绳梯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见解影响该生物提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大环境:指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小环境:是指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指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
2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
非密度制约因子:指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它们的影响强度不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
密度制约因子:指如食物,天敌等生物因子其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从而调节了种群数量。
3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偶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之间的范围,
4贝格曼规律:                                                                                                                                                                                                                                                                来字寒冷气候的内温动物,往往比来自温暖气候的内温动物个体更大,导致相对体表面积变小,使单位体重的热散减少,有利于抗寒。
阿伦规律:冷地区内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却有变小变短的趋势。
5种群: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单体种群:在由单位生物组成的种群中,每一个体都是由一个受精卵直接发育而来,个体的形态和发育都可以预测,
构件生物:有构件生物组成的种群,受精卵首先发育成一结构单位或构件,然后发育成更多的构件,形成分支结构发育的形式和时间是不可预测的。
6生命表:是一种有用的工具,有关死亡率  的信息是通过调查不同生活时期死亡个体的数目而获得的这些数据通过生命表来呈现和分析,
7动态生命表:总结的是一组大约同时出生的个体从出生到死亡期的命运,
静态生命表是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做一年龄结构的调查资料编制的,
8生态因子作用特征?
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作用;阶段性作用;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9限制因子定律:生态因子低于最低状态时,生理现象全部停止;在最适状态下显示了生理现象的最大观测值;在最大状态之上,生理现象又停止。
10耐受限度的调整?生物对环境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通过自然驯化或人为驯化可改变生物的耐受范围,使适宜生存范围的上下限发生移动,形成一个新的最适度,去适应环境的变化,
11驯化的过程?是通过生物的生理调节实现的,即是通过酶的系统的调整,改变了生物的代谢速率与耐受限度。
20黄化现象?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的叶绿素,但能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
21阳地植物与阴地植物的差异?阳地植物的叶子经常排列为多层的冠状,以至于在明亮的阳光中即使遮阴的叶子也能对植物的同化作用能够做出贡献,相反阴地植物叶子通常以水平方向和单层排列,另外单株植物叶冠内不同结构的阳叶和阴叶的产生,是植物对自身存在的光环境的一种回应。通常阳叶更小更厚含有更多的细胞叶绿体和密集的叶脉,增加了每单位叶面积的干重,阴叶总是大,更加半透明,干重轻,光合能力可能仅有阳叶的1|5。
22有效积温法则?发育的速率是随着发育阈温度以上的温度呈线形增加,他表明外温动物与植物的发育不仅需要一定时间,还需要时间和温度的结合即需要一定的总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描述就是有效积温法则:K=N(T-C)
23生物对高温的适应?植物对高温的生理适应主要是降低细胞含水量,增加糖或盐的浓度,这有利于减慢代谢率,增加原生质的抗凝结能力,靠旺盛的蒸腾作用避免植物体过热,动物对高温适应的重要途径是适当的放松恒温性,使体温有较大幅度的波动,在高温炎热的时候,将热量储存与体内使体温升高。等夜间环境温度降低时或躲到阴凉以后在通过自然的对流传导和辐射等方式将体内的热量释放出来。
24节律变温(由于太阳辐射与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温度的昼夜变化与季节变化,使生活在其中的生物也产生了这种适应性变化,周期性变温成为生物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许多生物在昼夜变温环境 中比在恒温环境中发育更好。
25陆生植物分三类:湿生植物,中生植物,旱生植物;
湿生植物抗旱能力小,不能忍受长时间缺水,但抗涝性很强。根部通过通气组织和茎叶的通气组织连接,以保证根的供氧。
旱生植物长在干热草原和荒漠地区,其抗旱能力极强。
26土壤的生态作用?土壤提供了栖息地,具有营养物传递系统,再循环系统和废物处理系统,土壤是植物萌芽,支撑和腐烂的地方,又是水和营养物储存场所,是动物和微生物藏身处,排污处是污染物资转化的重要基地,因此土壤无论对植物或动物都是重要的生态因子,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
27聚盐性植物?他的原生质抗盐性特别强,能忍受6%甚至更高浓度的NaCl溶液他们的细胞液浓度特别高,根部细胞的渗透压一般为40atm甚至可高达70~100atm所以能够吸收高浓度土壤溶液中的水分如盐角草,海莲子。
28内分布型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一般可分为随机的,均匀的,成群的。
29种群的实际增长率为自然增长率用 r 表示,。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相减计算。
按Andrewartha的定义,r是具有稳定年龄结构的种群,在食物不受限制,同种其他个体的密度维持在最适水平,环境中没有天敌,并在某一特定的温度湿度光照和食物等的环境条件组配下,种群的最大瞬时增长率。增长率和控制人口公式R=logR\T
30逻辑斯谛模型:俩个假设:1有一个环境容量(K)当N=K时种群为零增长即Dn\Dk=0 2增长率随密度上升而降低的变化是按比例的。
公式:Dn\dt=Rn(1-N\K)
应用的三点:1是许多俩个相互作用种群增长模型的基础2是渔业牧业林业等领域确定最大持续产量的模型3模型俩个参数r和k已成为生物进化对策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31种群数量变动?种群经过增长和建立后,既可出现不规则的或规则的波动,也可能较长期的保持相对稳定。许多种类有时回出现骤然的数量猛增。即大发生,随后又是大崩溃。有时种群数量会出现长时期的下降,称为衰落甚至灭亡。
32r-选择:快速发育,小型成体,数量多而个体小的后代,高的繁殖能量分配和短的时代周期。K-选择:慢速发育,大型成体,数量少但体形大的后代,低繁殖能量分配和长的世代周期。
33最后产量衡值法则:不管初始播种密度如何。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植物的最后产量差不多总是一样的。
34领域是指由个体家庭或其他社群单位所占据的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他成员侵入的空间,领域性规律如下:1领域面积随其占有者的体重而扩大,领域大小必须以能保证供应足够的食物资源为前提。动物越大需要资源越多领域面积也就越大2领域面积受食物品质的影响,食肉动物的领域面积较同样体重的食草动物大,且体重越大。这种差别也越大。3领域面积和行为往往随生活史尤其是繁殖节律而变化
35他感作用?也称异株克生,通常指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生态意义:1对农林业生产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2他感作用对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有重要影响。3他感作用是引起植物群落演替的重要内在因素之一。
36竞争排斥原理: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俩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也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
37基础生态位:一般来说没有竞争和捕食的胁迫,物种能够在更广的条件和资源范围内得到繁荣。这种潜在的生态位空间就是基础生态位即物种所能栖息的理论上的最大空间。实际生态位:种暴露在竞争者和捕食者面前是很正常的事,很少有物种能全部占据基础生态位,一物种实际占有的生态位空间。
38种内竞争促使俩物种生态位接近,种间竞争有促使俩竞争物种生态位分开。这是俩个相反的进化方向。
39捕食者与猎物的协同作用?捕食者进化了一整套适应性特征以更有力的捕食猎物。另一方面猎物也形成了一系列行为对策以逃避被捕食。在自然界中,捕食者将猎物种群捕食殆尽的事例很少,精明的捕食者大都不捕食正当繁殖年龄的猎物个体,因为这回降低猎物种群的生产力,被食者往往是猎物种群中老年或体弱患病,遗传特性较差的个体,捕食作用为猎物种群淘汰了劣质,从而防止了疾病的传播及不利的遗传因素的延续。
40生物群落?在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地段上的各物种种群的集合。
41群落的特征:1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2群落中各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3群落具有自己的内部环境4具有一定的结构5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6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7具有边界特征8群落中各物种不具有不同等的群落学重要性。
42机体论:机体论学派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生态学家Clements他将植物群落比拟为一个生物有机体。看成是一个自然单位,他认为任何一个植物群落都要经历一个从先锋阶段到相对稳定的顶级阶段的演替过程。群落象一个有机体一样,有诞生,生长,成熟和死亡的不同发育阶段,而这些不同的发育阶段可以解释成一个有机体的不同发育时期。
个体论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是H。A。Gleason他认为将群落与有机体相比拟是欠妥的。他们用梯度分析与排序等定量方法研究植被,证明群落并不是一个个分离的有明显边界的实体,多数情况下是在空间和时间上连续的一个系列。
43群落成员型:优势种和建群种;亚优势种;伴生种;偶见种和罕见种。
44密度?是单位面积或单位空间上的一个实测数据。频度?是指群落中某种植物出现的洋方数占整个样方数的百分比。
45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中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他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所有种及其组成的群落和生态系统。可分为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
46生物多样性在空间上的变化规律:1多样性随纬度的变化2多样性随海拔的变化3在海洋或淡水水体,物种多样性有随深度增加而降低的趋势。
47生活型?是生物对外界环境适应的外部表现形式,同一生活型的生物不但体态相似而且在适应特点上也是相似的,可分为高位芽植物,地上芽植物,地面芽植物,地下芽植物,一年生植物。
48成层?是群落中各种群之间以及种群与环境之间相互竞争和相互选择的结果。
49镶嵌性是植物个体在水平方向的分布不均匀造成的,从而形成了许多小群落。总之群落环境的异质性越高群落的水平结构就越复杂,群落的时间结构如果说植物种类组成在空间上的配置构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话,那么不同植物种类的生命活动在时间上的差异,就导致了结构部分在时间上的相互更替,形成了群落的时间结构。
季相?植物群落的外貌在不同季节是不同的故把群落季节性的外貌称季相。
50群落交错区又称生态交错区或生态过度带,是俩个或多群落之间的过度区域。
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
51Paine在岩底潮间带群落中去除海星的实验,是顶级食肉动物对群落影响的首次实验研究。实验研究证明,随着泛化捕食者(兔)草食压力的加强,草地上的植物种数有所增加,因兔把有有竞争力的植物种吃掉,可以使竞争力弱的种生存,所以多样性提高。但吃吃食压力过高时,植物种数又随之降低,因为兔不得不吃适口性低的植物,因此植物多样性与兔捕食强度的关系呈单峰曲线,另一方面即使是完全泛化的捕食者,对不同种植物也有不同影响,着决于被食植物本身恢复的能力。
52抽彩式竞争?出现在这样的条件下1群落中具有许多入侵断层能力相等和耐受断层中物理环境能力相等的物种,2这些物种中任何一种在其生活史过程中能阻止后入侵的其他物种再侵入,在这俩个条件下,对断层的种间竞争结果完全取决于随机因素,即先入侵的种取胜,至少在其一生之中为胜利者,当断层的占领者死亡时,断层再次成为空白,哪一种占有和入侵又是随机的,当群落由于各种原因不断的形成新的断层,时而这一种“中彩”,时而那一种“中彩”那么群落整体就有更多的物种可以共存,群落的多样性将明显提高。
53中度干扰假说?即中等程度的干扰能维持高多样性,其理由是:1在一次干扰后少数先锋种入侵断层,入彀干扰频繁,则先锋种不能发展到演替中期,使多样性降低,2如果干扰间断期很长,使演替过程能发展到顶级期,多样性也不很高,3只有中等干扰程度使多样性维持最高水平,他允许更多的物种入侵和定居。
54演替?是指在植株群落发展变化过程中,有低级到高级,有简单到复杂。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一个群落代替一个群落的自然演变现象,
55旱生演替的不同阶段?地衣群落阶段,苔藓植物群落阶段,草本植物群落阶段,灌木群落阶段,乔木群落阶段,
56控制演替的因素?1环境不断变化,2植物繁殖体的散布即植物本身不断进行繁殖和迁移。3植物之间直接或间接的相互作用,使他们之间不断相互影响,种间关系不断发生变化,4在群落的种类组成中,新饿植物分类单位不断发生。5人类活动的影响。
57        演替的方向:按其演替方向可分为进展演替和和逆行演替。进展演替是指随着演替的进行生物群落的结构和种类成分有简单到复杂,群落对环境的利用由不充分到充分,群落生产力由低到高,群落逐渐发展为中生化,生物群落对外界环境的改造逐渐强烈。逆行演替导致生物群落结构简单化了,不能充分利用环境,生产力逐渐下降,不能充分利用地面,群落旱生化对外界环境的改造轻微。
58演替顶级学说?Clements认为,在任何一个地区内一般的演替系列的终点取决于该地区的气候性质,主要表现在顶极群落的优势种,能够很好的适应于地区的气候条件,这样的群落称气候顶极群落。只要气候不急剧变化,只要没人类活动和动物的显著影响,或其他侵移方式的发生,他们便一直存在,而且不可能出现任何新的优势植物。一个气候区只有一个潜在的气候顶极群落,这一区域之内的任何生境,如果给予充分长的时间,最终都能发展到该地区的顶极群落。
59排序?就是把一个地区内所调查的群落样地,按照相似度来排定各样的位序,从而分析各样地之间及其生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60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息居着的所有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的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61生态系统由4个构成: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62初级生产一般把自养生物的生产过程。次级生产一般是把异养生物再生产的过程。
63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不仅在进化历史上有改变,在短时间内也有改变,动物在个体发育的不同阶段里,事物的改变就会引起食物链改变动物食性的季节性特点,多食性动物,或不同年份中,由于自然界食物条件改变而引起主要食物组成变化等,都能使食物网的结构有所变化,因此食物链往往具有暂时的性质,只有在生物群落组成中成为核心的,数量上占优势的种类,食物联系才是比较稳定的。
64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的总和。
65营养级能量逐级减少的原因:个营养级消费者不可能百分百的利用前一营养级的生物量。总有一部分回自然死亡和被分解者所利用。2各营养级的同化率也不是百分之百的,总有一部分变成排泄物而留于环境中,为分解者生物所利用的。3各营养级生物要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总要消耗一部分能量,这部分能量变成热量而耗散掉。
66能量椎体或金字塔?能量通过营养逐级减少,如果把通过各营养级的能流量,由低到高画成图,就成为一个金字塔形,*由于能流在通过各营养级时会急剧的减少,所以食物链就不可能太长,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级一般只有四,五级,很少有超过六级的。
67生态平衡是只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状况,它包括结构上的稳定,功能上的稳定和能量输入,输出上的稳定。
68初级生产量测定的几种方法:收获量测定法,氧气测定法,二氧化碳测定法,放射性标记物测定法,叶绿素测定法。
69次级生产的生产过程?食物种群=动物未得到的;动物得到的-1动物未吃进的;2动物吃进的-1未同化的2被同化的-1呼吸作用2净次级生产量-1未被被取食;2被更高营养级取食。
70能量在生态系统内的传递和转化规律服从热力学俩个定律,第一定律可表述在自然界发生的所有现象中能量既不能消失也不能凭空产生,它只能以严格的当量比例由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 热力学第二定律在封闭系统中,一切过程都伴随着能量的改变,在能量的传递和转化过程中,除了一部分可以继续传递和作功的能量外,总有一部分不能继续传递和做功,而以热的形式散失,这部分能量使系统的熵和无序性增加。
71*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分为水循环,气体型循环,沉积型循环。
72碳循环的主要过程:1生物的同化过程和异化过程主要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2大气和海洋之间的二氧化碳交换;3碳酸盐的沉淀作用。
73碳循环的重要意义:1碳是构成生物有机体的最重要元素,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成了系统能量流动的核心问题,2人类活动通过化石燃烧的大规模使用,从而造成对于碳循环的重大影响。
74韦向地带性:沿纬度方向有规律的更替的植被分布。
经向地带性:以水分条件为主导因素,引起植被分布由沿海想内地发生更替的分布格式。
水平地带性:经向地带性和纬向地带性统称为水平地带性。
75*根据草原的组成和地理,可分为温带草原和热带草原。
76**我国草原可分为4个类型: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高寒草原。草甸草原主要分布在松辽平原和内蒙古高原的东部边缘,草甸草原以贝加尔针茅,羊草和线叶叶菊为建群种,并含有大量的中生杂类草。种类组成十分丰富,覆盖度较大。典型草原分布在内蒙古,东北西南部,黄土高原中西部和阿尔泰山,天山以及祁连山的某一范围内,荒漠草原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中部,黄土高原北部,以及祁连山和天山的低山带,荒漠草原的种类组成更加贫乏,草层高度,群落盖度和生产力等方面都比典型草原明显。高寒草原指在高海拔,气候干冷的地区所特有的一种草原类型,主要分布在高耸的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及祁连山和天山的高海拔处。
77*全球变暖最早引起人们对气候变化的广泛关注,
78富营养化:是由于供藻类生长的无机营养物过剩导致藻类的大量繁殖,从而减少了到达其他植物的光,降低了溶氧水平,而且对鱼类和其他脊椎动物可能有毒害作用。
79生态工程由美国生态学家H。T。Odum首先提出:为为了控制生态系统,人类应用来自自然的能源作为辅助能对环境的控制。我国生态学家马世俊定义:生态工程是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与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构与功能协调原则结合系统分析的最优化方法,设计的促进分层多级利用物质的生产工艺系统。其目标是在促进自然界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治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同步发展,它可以是纵向册层次结构,也可以发展为几个纵向联系而成的网状工程系统。
80物种灭绝的类型:背景灭绝,大量灭绝,人为灭绝。
81生物富集或生物放大?由于毒素在身体组织中累积,不能变性或不能代谢,这就导致杀虫剂在食物链中每向上传递一级。浓度就回增加,直到顶级捕食者忍受了最高的剂量。
环保
简答
1为避免城市过大采取的措施?许多国家采取种种措施如控制城市户口,禁止某些工业在大城市兴建,征收高额环境保护税,土地税,疏散企业和机构,建立卫星城,或在较远地区建立中,小城市。抵制大城市的吸引,形成所谓“抗磁力中心”等,以防止城市化自流发展,发展,使城市的规模和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中国本着工农结合,城乡结合,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努力控制大城市,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在城市建设中,首先确定其功能,指明其发展方向,其次是确定起规律,以控制其人口用地面积,然后确定环境质量目标,制定城市环境规划。
2当前人类面临的新的全球性和广域性的环境问题主要有1是全球性,广域性的环境污染,2是大面积的生态破坏3是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和化学品的污染及越境转移。
3可持续发展有三个方面的主要指标即经济的,环境的和社会的,其涵义有1强调公平性原则2强调持续性原则,3强调共同性原则,其特点是1可持续发展鼓励 经济增长,提倡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逐步向可持续发展模式过度,2可持续发展要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与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3可持续发展应以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4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其作用?包括非生物成分及生物成分,而生物成分可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5生态平衡:如果某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相对协调,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接近相等,结构与功能长期处于稳定状态,在外来干扰下,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最初的稳定状态,则称生态平衡,包括结构上的平衡,功能上的平衡,以及输入和输出物质数量上的平衡。生态平衡的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
6自动调节的因素有1结构的多样性,2功能的完整性。
7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1自然因素,2人为因素(1使环境因素发生改变2使生物种类发生改变3信息系统的破坏)
8生态学在环保中的应用1对环境质量的生物监测与生物评价2对污染环境的生物净化3制定生态规划方案,4发展生态农业
9森林资源广涵包括1林木资源,竹木资源和经济林资源2上述实物资源赖以生存的林地资源,3依附与森林群落的野生动物,植物和微生物资源,4由森林资源存在而产生的环境资源和伴随森林环境产生 的旅游资源。
9森林的重要性,1在全球生态系统碳循环中起重要的调节作用,2森林是木材的生产基地3森林是人类的绿色屏障和绿色宝库4森林生态系统可净化环境。                                    
10生物多样性?是指植物,动物,微生物 和生态系统的遗传对、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11自然保护区的意义:1自然保护区能为人类提供生态系统的天然本底,2自然保护区是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的天然储存库3自然保护区对于维持生物圈的生态平衡有重要作用。
11环境污染的特征?1影响范围大2作用时间长3污染情况复杂
12地球水分布约有97.3%的水是海水,人类活动生产活动所必需的淡水水两有限只占总水量的3%不足。易开发利用的淡水仅占地球上的总水量的0.3%淡水在失控时空上的分布又很不均衡。我的水资源还存在和、着严重的时空分布不均衡性。
13促使水中细菌数量减少的作用:1水体的生物净化作用使水中有机物量日渐减少细菌将因缺少食物及能源而逐渐衰亡。2水体中生长的纤毛类原生动物,浮游动物等不断吞食细菌3其他作用对细菌生长不利的温度,PH值均可使细菌数量减少。
14水环境容量:水体所具有的自净能力就是水环境接纳一定量污染物的能力,一定水体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
15水污染防治的原则:根本原则是防,治,管三者结合起来,防是对污染源的控制,治是通过各种预防措施,污染源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管四指对污染源,水体及处理设施的管理。
16土壤环境元素背景值特点?又称土壤环境背景值是指未受或尽受人类活动,特别是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化学元素的自然含量,它不仅是自然成土因素也是土壤形成过程的函数,它是统计性的范围值,平均值或中位值,而不是简单的一个确定值。
17生态规律?1物物相关律2相生相克律3能流物复律4负载有额律5协调稳定律6时空有宜律
18环境管理的宏观指导?1对环境保护战略的指导2对有关政策的指导
19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在环境中确立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主要基于环境问题的特点和国内外环境管理的经验教训,1环境问题一旦发生,所造成的生态后果往往是十分严重的有时甚至无法补救。2环境问题具有潜伏性3实践证明采取防范性措施是经济有效的
20监测的目的?11检验和判断环境质量是否合乎国家规定的环境质量标准,2判断污染源造成的污染影响。确定污染物的浓度分布的现状,发展趋势和发展速度。4研究扩散模式5为制定环境质量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名词解释
1城市地理环境:城市环境是人类利用和改造哈而创造出来的高度人工化的生存环境。
2生态平衡:如果某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相对协调,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接近相等,结构与功能长期处于稳定状态,在外来干扰下,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最初的稳定状态,
3生态农业:是利用生态学原理,依据生态系统内物质和能量转化的基本规律建立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
4三同步:战略方针即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
5土地资源是指土地总量中,现在和可预见的将来,能为人们所利用,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土地。
6矿产资源:指埋葬于底下或分布于地表的,由地质作用所形成的有用矿物或元素,其含量达到具有工业利用价值的矿产。
7次生盐责化: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水文地质条件的不同而存在的非盐责化土壤,因人类的不合理灌溉,促使地下水分中的盐分沿土壤毛管孔隙上升在地表积累,由此引起的土壤盐责化。
8生物多样性:是指植物动物微生物和生态系统的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9大气污染:自然界中局部的质能转换和人类所从事总类繁多的生活,生产活动,向大气排放出各种污染物,当污染物超过环境所能允许的极限时,大气质量发生恶化,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健康,精神状态,设备财产以及生态环境等遭受恶劣影响和破坏,
10水的社会循环:指人类为了满足生活和生产需要,不断取用天然水体中的水,经过使用,一部分天然水被消耗,但绝大部分却变成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排放,从新进入天然水体。
11水体自净:水体具有消纳一定量的污染物质,使自身的质量保持洁净的能力,
12水体生化自净:有机污染物进入水体后在微生物作用下氧化分解为无机物的过程可以使有机污染物的浓度大大减少。
13水环境容量:水体具有的自净能力是水环境接纳一定量污染物的能力,一定水体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
14水污染:水体因接受过多的杂质而导致其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特性的改变和水质的恶化,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的现象。
15土壤肥力:是指土壤具有连续不断的供应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和营养元素。
16土壤背景值又称土壤环境元素背景值是指未受或尽少受人类活动,特别是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化学元素的自然含量。
17土壤污染指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通过不同的途径输入土壤环境中,其数量和速度超过了土壤的净化能力,从而使土壤污染物的累积过程逐渐占据优势,土壤的生态平衡受损坏,正常功能失调,导致土壤环境质量下降。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作物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随之下降,并产生一定的环境效应,最终将危及人体健康以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18原生矿物:指直接来源于岩石在岩石物理风华中形成的矿物部分。次生矿物指岩石化学风化中和成土过程中新形成的矿物。
19环境质量回顾评价指对区域过去一定历史时期的环境质量,耕具历史资料进行回顾性的评价,通过回顾评价可以揭示出区域环境的发展变化过程。
20三同时:是我国在环保工作实践中最早形成的一项环境管理制度,规定:一切新建,扩建和改建的企业防治污染的项目,必须和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
21宏观环境管理:一般指从总体,宏观及规划上对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进行调控
微观环境管理:指以待定地区或工业企业环境等为对象,研究运用各种手段控制污染或破坏的具体方法,措施或方安案
22末端环境管理:称尾部控制,即环境管理部门运用各种手段促进或责令工业生产部门对排放的污染物进行治理或对排污去向加以限制。
23全过程环境管理称源头控制,指对工业生产过程等经济再生产过程进行从源头到最终产品的全过程控制管理。
24环境管理制度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供人们共同遵守的环境管理规范。
25环境法:环境法包含俩方面的法律规范:1是污染防治,2是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它可以概括为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执行的关于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6环境保护基本法:是对环境法的基本问题作了原则规定,居于基本法的地位。成为制定环境保护单行法的依据。
环境保护单行法:针对特定的环境保护对象或特定的人类活动而制定的专项法律法规。
27环境标准是环境法体系的特殊组成部分。是国家为了保护人体健康,增进社会福利,维护生态平衡而制定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各种技术规范的总称。包括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保护基础和方法标准。
28清洁生产:采用清洁能源少废和无废的生产过程清洁物。
29环境的民主原则: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中应当有该建设项目所在地的单位和居民的意见,要求环境影响评价过程必须对公众开放,必须听取公众开放,必须听取公众的意见或建议。公民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
30环境分析的特点:环境分析是以基本化学物质的单位,以对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为基础,从而对影响环境质量的原因进行研究的一门科学。对象是工业,交通,农业,和生活污染源排放出的污染物,其方式可以在现场直接测定,也可以采集样品在实验室进行分析。
31生物评价:也称生物学评价,指用生物学方法按一定标准对一定范围内的环境质量进行平定和预测。
32生态系统的形态结构: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种群数量,种的空间配置和时间变化,构成了生态系统的形态结构。
33生态系统一级结构:指生态系统的各组成成分,即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成分组成的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的二级结构指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各自的组成结构。
33生态系统功能:主要表现在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联系。
34污染物排放标准是为了实现以环境质量标准为目标,而对污染源排入环境的污染物或有害因素的排放量或排放浓度所作的限度规定。
填空:
1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指标(经济的,环境的,社会的)
2中国可持续发展建立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上。
3生态平衡失调的标志(结构上的标志,功能上的标志0
4农业自然资源的核心(土地资源)
5草地资源可分为(天然草地,改良草地,人工草地)
6环境中的污染物对人的远期危害(致癌作用,致突变作用,致畸作用)
7水资源污染分为(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生物性污染)
8水的物理污染(悬浮物污染,热污染,放射性污染)
9水的生物污染(致病菌,病毒的污染)
10水体污染主要污染源(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畜禽养殖业废水和农田径流)
11污染物进水体后的运动方式(推流,扩散
12在产品生产工艺过程中我国常用(综合利用)概括(循环利用,回收利用,综合利用)
13处理处置的原则(最小化。资源化。无害化)
14辐射防护方法:(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屏蔽防护)
15大气污染防治措施(1增加森林覆盖面积2积极开放和利用洁净的新能源3提高热能利用率)
16按管理范围分(资源管理,区域环境管理,部门环境管理,海洋环境管理)
17按环境管理的职能及性能分为(环境规划管理,环境质量管理,环境技术管理,环境监督管理。)
论述
1人类与环境关系不同于动物与环境关系?人的生存条件并不是当他刚从狭义的动物中分化出来的时候就现成具有的,这些条件只是由以后的历史发展造成的,人类不象动物那样,只是以自己的存在来 影响环境,用自己的身体来适应环境,而是以自己的劳动来改造环境,把自然环境转变为新的生存环境,而新的生存环境再反作用于人类,在这一反复曲折的过程中,人类在改造客观世间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
2人类社会不同的发展阶段?
3.人类社会引起的环境问题也是生产资源缺乏?
1人类刚诞生时对环境依赖性强,如有问题也只是对生活资料的缺乏,2人类开始了农业和畜牧业后主要破坏植被,引起水土流失,兴修大规模的水力事业引起了土壤盐责化,沼泽化。3近代工业出现后,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引起资源的短缺和枯竭,引起生态环境破坏。4工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释放是、“三废”造成了地球大面积破坏,使地球的臭氧层被破坏,同样人口增加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和压力。
4.俩次高潮的特点和阶段性,1影响范围不同,2就危害后果而言,前次高潮人们关心的是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环境污染虽也对经济造成损害,但问题不突出。3就污染源而言第一次高潮的污染来源尚不复杂,较易通过污染调查弄清产生环境问题的来龙去脉4前次高潮的公害事件与第二次高潮的突法性严重污染事件也不相同。
5.经济与环境的关系?经济与环境的关系是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主要表现在1环境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制约因素。2经济是环境的主导
6.人类利用自然资源与生态平衡及生态平衡恢复的关系?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要求的水准是无止境的,这就必然要不断的向自然界索取,对自然界进行干预,随着科学的发展利用自然与自然资源的能力会不断提高,使生态系统永远保持现在的平衡状态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人们的任务应该是运用经济学和生态学的观点,在现有的生态平衡的基础上,使生态系统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7.人口与环境的关系?人口发展作为社会过程与环境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它们构成对立统一的关系,环境是人类自身再生产的 物质基础和制约因素,人口是开发环境的动力,保持适度人口有利于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然而若人口增长失控,作为社会消费主体,人口过多,对环境构成巨大压力,将回造成环境的污染与破坏。
8.科学技术与环境的关系?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增强了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的能力的同时,也大规模的改变了环境的组成和结构,改变了环境中的物质循环系统。造成了许多环境问题甚至给环境带来不可逆转的损害,当然人们也可以利用科学技术来保护环境,人们必须充分认识科技进步与保护环境的关系,不能仅仅追求眼前利益,发展和运用科学技术为片面的实现最大利润服务,而应该正确的运用科学技术,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多做贡献。
9.经济发达国家为什么要对环保做出贡献?富国强选占用了地球上廉价的自然资源,他们消耗的能源多,并且不合理的使用自然资源,造成了挥霍和浪费,对环境系统的污染物多,在生态环境方面破坏负有主要责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2023年自考资料 ( 豫ICP备17027556号-1 )

GMT+8, 2024-5-5 13:21 , Processed in 0.06704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