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考网( zikao5.com )

 找回密码
 注册

我自考论坛新人签到! 到各省圈子新人签到送奖励~ 进入自考圈子自考资料专题

历年自考试题和答案 集合2008年以来的自考试题及答案! 考必过一考通自考小抄 - 自考密卷

自考资料【注册网站】|论文指导QQ905363546 自考英语学习英语俚语学习自考公共课 自考专业课网站地图关于我自考网_zikao5.com

特别提醒:想登录了解网站可用临时帐号【加微信zikao99索取】
搜索
查看: 4770|回复: 0

09年自考领导科学重点及复习资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7-24 10: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领导科学重点及复习资料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领导工作是一门科学
    1、领导活动是产生于人类的共同劳动,并随着分工的发展而发展的。
    2、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经过资本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概括起来看,人类领导活动呈现出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上升过程:从原始平等、集体领导方式到个人专制、充满阶级剥削和压迫关系的领导方式,又到社会主义新的平等关系、集体领导的方式。
    3、领导工作应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的原因:
    (1)领导工作是人类一种特殊的重要实践活动,不仅这种领导工作实践需要一门科学,而且这种领导工作实践本身就包含着极其丰富的科学内容。
    (2)领导工作之所以是一门科学,还由于它有其他学科所不能代替的特殊规律和科学内容。
    (3)领导工作之所以是一门科学,还由于它是一门高度综合的科学。
    对领导工作实践的宝贵经验和丰富内容,认真进行总结和探索,加以系统化、理论化,就是领导科学。
    4、领导科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1)现代社会生产的巨大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带来了社会活动的一系列变化,要求现代领导由经验领导上升为科学领导。这种领导方式转变的客观实践,促进了领导科学的产生。
    (2)领导科学的出现与最近几十年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3)领导科学的产生不仅是现代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科技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人类领导思想成果长期积累的结果,是人类领导艺术长期凝炼、提高和升华的产物。
    领导科学的产生,完全是现代社会生产的巨大进步,分工的高度发达以及管理的高度发展的必然
    结果。
    第二节 领导科学研究的对象、范围和特点
    1、领导科学研究的对象:
    现代领导活动的矛盾、特点及其规律、领导的各个要素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规律就是研究对象。
    2、领导科学的范围和特点:
    范围:1)领导活动的主体2)领导活动的结构3)领导活动的过程
    特点:1)综合性2)应用性3)社会历史性
    第三节 学习领导科学的目的和方法
    1、目的:
    (1)是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需要。
    (2)是深化全面改革的需要。
    (3)是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挑战的需要。
    (4)是促进干部“四化”、实现领导工作科学化的需要。
    2、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领导科学要做到:
    (1)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2)必须从我国四化建设的实际出发,面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
    (3)必须继承、发扬我党的优良传统,认真总结我党的领导实践经验。
    (4)必须有分析地借鉴国外和古代的领导思想。
    3、学习领导科学的方法:理论与实践统一。
    (1)要重视学习理论。
    (2)要加强理论的应用,坚持理论密切联系实际,要全力总结我党的领导经验,联系我党的历史经验,特别是联系我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新鲜经验。
    (3)要注重比较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 领导与领导者、被领导者
    第一节 领导
    1、领导:指在一定的社会组织或群体体,领导者运用其法定权力和自身影响力,采用一定的形式和方法对被领导者施加影响并共同作用于客观对象,以实施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共同预定目标的行为过程。
    2、领导的属性:(1)领导是社会共同劳动和共同生活的自然需要。
    (2)领导活动不仅具有自然属性,尤其还具有社会属性。
    3、领导的社会属性决定了领导的本质的原因:
    (1)领导的社会属性规定着领导的自然属性。
    (2)社会属性决定领导活动中主导要素得以形成。
    (3)社会属性规定着领导活动基本要素的相互关系。
    (4)社会属性不受自然属性改变的影响,仍然决定着领导的本质。
    4、领导的特征:
    (1)领导认识的特征:1)原则性2)超前性3)综合性4)创造性5)系统性
    (2)领导实践的特征:1)依附性2)目标性3)组织性4)协调性5)超脱性
    5、领导的基础:
    领导基础:指领导活动赖以存在并发挥作用的根本条件。
    主要表现为一种综合影响力。
    影响力:指能够使别人服从或能改变他人思想、行为的力量。
    领导的综合影响力的内容及其构成是权力、品德、知识和才能。
    6、社会主义领导的本质属性
    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的领导的本质就是服务。
    服务是社会主义领导活动的中心内容,是各项领导活动的根本目的和行为准则。
    强调领导就是服务,就必须正确处理指挥员和勤务员,主人和公仆、教育者和学生的关系。必须
    划清资本主义国家所说的服务和社会主义国家所强调的为人民服务之间的界限。
    第二节 领导者
    1、领导者的本质:领导者与其他社会实践主体联系时所表现出来的属性,是领导者内在的固有属性。
    社会主义领导的服务本质决定了社会主义领导者的性质和作用应当是当权者、负责人和服务员三
    位一体的有机统一。
    2、领导者的特征:
    (1)拥有职权:职权是组织赋予的,为实现组织目标的工作权力,职权有明确而严格的限制范围,
    职权有客观内涵,与领导者的个人的主观特征无关。
    (2)负有责任:1)政治责任2)工作责任3)法律责任
    (3)提供服务:
    (4)富于创新:
    (5)多重角色:
    3、领导者的地位和作用:
    (1)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居于中心地位;
    (2)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起发动作用;
    (3)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起统率作用。
    第三节 被领导者
    1、被领导者的本质:指被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内在属性。
    2、被领导者的特征:1)服从性2)受动性3)对象性4)源泉性5)不担任职务或担任较低职务
    3、被领导者的地位和作用:
    (1)被领导者是领导者的对应面。
    (2)被领导者起着产生与选择领导者的根本作用。
    (3)被领导者对领导效能起决定作用。
    4、什么样的被领导者才是“好的被领导者”?
    (1)要服从领导
    (2)要支持领导
    (3)要监督领导。
    第四节 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
    (1)相互信任的关系
    (2)相互促进的关系
    (3)相互支持的关系
    (4)相互转化的关系
    (5)相互监督的关系
    第三章 领导的职能和原则
    第一节 领导的职能
    1、领导职能的地位:
    (1)领导职能是确定合理的的组织机构、实现领导科学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2)领导职能是领导活动科学化的依据。
    (3)领导职能的实现情况是检验领导活动结果的依据。
    2、领导的一般职能:
    (1)引导:
    1) 正确地规划目标是引导的核心,领导是为实现某种组织目标而开展的活动,目标应该看成是领导工作的起点。
    2) 正确地提出任务是实现引导的中心环节。
    3) 科学地制定领导方法是引导的重要内容。
    (2)指挥:可采取命令、说服、示范等三种方式。
    (3)组织:
    组织功能的有效发挥有赖于组织结构的合理配置,取决于组织结构内在要素的存在形式和组合方式。
    要求组织结构是一个由决策、执行、监督、咨询、反馈五个部分组成的相互联系的网络系统,要求组织结构具有全方位的建制,并具有生机勃勃的应变能力。
    (4)协调:
    1) 通过积极的促进来达到新的平衡。
    2) 通过严肃的纠偏来维护正常的秩序。
    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应善于协调,统筹兼顾。应坚持平等、公正、彼此尊重的原则;坚持顾全大局,求大同存小异的原则;坚持行政目标一致的原则。
    (5)监督:
    (6)教育:
    1)政治思想教育是实现领导决策的保证,尤其成为社会主义国家领导的重要职能之一。
    2)业务技术教育是帮助群众完成具体业务的保证。
    3、当代领导的基本职能:
    (1)决策:
    决策能力包括:1)分析问题的能力2)逻辑思考的能力3)创新能力。
    要注意:1)要善于审时度势,利用机遇。
    2)要不仅实事求是,还要恰如其分,
    3)要善于运用冲突,论证中的冲突有利于激发想象力。
    4)要具有自我否定的批判意识。
    5)要善于评价。
    (2)用人:
    现代人才观认为,凡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并能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服务的人,都是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
    领导者用人要注意:1)能级、能质对应。
    2)优势定位。
    3)结构优化。
    (3)思想政治工作:
    1) 内容和方法必须适应被教育者的思想发展变化规律。
    2) 依靠群众力量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3) 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
    第二节 领导的原则
    1、领导的总原则:
    (1)党的基本路线原则:
    (2)实事求是原则:
    (3)民主集中制原则:
    (4)群众路线原则:
    2、领导的基本原则:
    (1)统一领导原则:
    1) 组织体制应该坚持统一领导的原则。
    2) 人员序列应该坚持统一领导的原则。
    解决两种关系:1)处理好集权与分权的关系2)处理好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关系。
    (2)分层领导原则:
    1) 分层领导由领导幅度所决定。
    2) 分层领导与领导职能相适应。
    3) 分层领导应该促进领导工作的有效性。
    (3)系统整体原则:
    (4)权责一致原则:
    1) 职务与权力分离,就会使领导出现工作“虚位”。
    2) 权力与责任的分离是官僚主义产生和泛滥的基础。
    3) 职务与利益相脱离会使领导工作缺乏必要的动力。
    (5)民主公开原则:
    1) 能够较好地体现出社会主义领导的本质就是服务。
    2) 将有助于领导决策。
    3) 是群众对领导实行民主监督的前提。
    4) 是提高行政效率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6)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原则:
    (7)“相结合”原则:
    1) 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原则。
    2) 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首先,要认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
    其次,要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党和国家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及有关文件精神。
    最后,要加强调查研究,了解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和有关事件的性质、特点和本质。
    3) 长远目标与当前任务相结合的原则。
    首先,要把长远目标划分为若干阶段和步骤,使当前任务成为长远目标的一部分。
    其次,要在当前任务中选好重点,并正确处理好重点与一般的关系。
    最后,要根据长远目标,抓好战略对策,保证当前任务的顺利完成。
    第四章 领导观念
    第一节 领导观念与科学领导的关系
    1、领导观念:领导观念具有社会历史性,其形成是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
    2、领导观念在领导过程中的作用:
    (1)不同的领导观念决定人们采取不同的领导方式。
    (2)不同的领导观念决定人们在领导工作中采取不同的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手段。
    (3)不同的领导观念决定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不同的观察问题的角度和处理问题的方法。
    (4)不同的领导观念决定领导者采取不同的评价人和事的尺度。
    第二节 时代与领导观念的更新
    1、我们所处时代的特点:
    (1)从国际来说,世界形势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旧的政治格局尚未形成,世界格局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
    (2)今天的时代,也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兴起新的技术革命的时代。
    知识经济的特点:知识不断创新,高新技术迅速产业化。
    (3)今天的时代,还是激烈竞争的时代。
    2、传统领导观念必须更新:
    (1)应该认真对待和清理过去的领导观念。
    (2)领导观念更新是不能割断历史的,也不是随心所欲的。
    我们所说的领导观念更新,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树立那些符合时代需要,有利推进四化建设的正确的、进步的、优良的新观念,摒弃或改变那些已经过时的、错误的、落后的、腐朽的旧观念。
    领导观念更新的基本方向:
    1) 在指导思想上由小生产的自然经济封闭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开放型转变;
    2) 为适应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并迎接知识经济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在领导方式上应是由人治型向法治型转变;
    3) 为适应现代化大生产、大经济、大科学的发展需要,在工作方法上应是由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
    第三节 现代领导的新观念
    1、依法治国观念:
    依法治国: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制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具体要求:
    1)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2)必须强调法律的极大权威,真正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必须把立法、守法、执法紧密结合起来。
    4)必须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
    2、战略观念:现代领导者要有战略观念,必须具有战略眼光,必须高度重视战略问题。
    本质特征:1)全局性2)长期性3)层次性
    怎样树立战略观念?
    1)要重视战略依据的研究。
    2)要善于提出战略思想。
    3)要明确地选择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步骤。
    4)要大力抓好战略实施。
    必须强调,战略观念必然要求树立大局观念。
    3、现代化大经济观念:
    特征:1)从以自给自足为特点的小生产走向社会化大生产;
    2)生产固然仍为十分重要的经济活动,但已不再是唯一重要的经济活动。
    3)越来越实行改革开放。
    (1)要树立系统观念
    系统的特点:1)整体性2)层次性3)功能性。
    (2)要树立市场观念
    1)要承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市场经济。
    2)要承认价值规律的作用。
    3)要充分认识发展市场经济的重要作用。
    (3)要树立竞争观念
    (4)要树立信息观念
    信息的特点:1)可扩充性2)可共享性3)时间性。
    (5)要树立效益观念
    4、改革创新观念:
    (1)改革意识
    (2)创新和进取精神
    表现在:1)要敢于和善于破旧立新,推陈出新,以大无畏的胆略和气魄去支持新生事物,为新生事物的成长面斗争。
    2)要有永不满足的态度。
    3)要勇于探索,积极进取,不甘落后,不怕失败,不怕犯错误。
    4)要积极推进知识创新工程。
    (3)开放观念
    要求:1)领导者在对外开放中,要善于对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观察、思考和比较,增强我们的时代紧迫感和责任感,进一步激发奋起直追的观念和斗志。
    2)领导者要面向世界,放眼全球,勇于投身世界经济和技术竞争的激流,决心拼搏一番,并获得胜利。
    3)领导者在开放问题上要虚心又要自信,做好批判地吸收的工作。
    (4)未来观念
    要求:1)领导者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战略思想。
    2)领导者要克服工作中的盲目性,提高科学预见性。
    3)领导者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和未来科学。
    5、新的价值观念:
    (1)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领导者应把知识、人才看成最有价值的东西,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
    (2)在金钱、财富观念上也要更新,作出新的解析。
    (3)还要树立新的时空观念。
    1)充分认识时间是无比宝贵的,学会珍惜时间2)要善于抓住时机3)要重视讲求时效。
    第五章 领导与决策
    第一节 决策是领导的基本职能
    1、决策活动的基本特征:(1)针对性(2)目标性(3)实施性(4)选择性(5)优化性
    2、经验决策的主要特点:
    (1)这种决策方式一般说来是个人的决策活动,主要依靠决策者个人的素质做出决断。
    (2)这种决策方式,本质上讲是以决策者的经验为基础的,所能处理的信息量有限,一般说来是一种定性不定量的的决策。
    3、科学决策的主要特点:
    (1)强调建立科学的决策体制,注重集体共同决策,决策过程中特别注意依靠各种智囊组织,注重各种专家的横向联系,形成合理的人才结构,共同完成某个决策活动。
    (2)强调将决策建立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广泛运用科学技术的方法,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确保决策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4、决策的分类
    (1)依照决策者在管理组织中所处地位不同――高层决策、中层决策、基层决策。
    (2)战略决策、战术决策。
    (3)最优决策、满意决策。
    (4)程序化决策、非程序化决策。
    (5)确定性决策、不确定性决策、风险性决策。
    5、决策的模式:
    (1)理性决策的模式:
    强调决策必须严格地依照科学程序进行,注意运用现代科学的手段、方法和技术来进行决策,注重决策过程中的定量分析,甚至不惜建立起复杂的数学模型。
    西蒙提出“满意标准”的问题,主张决策者以较为符合现实条件的满意目标来取代追求理想条件的最优目标。
    (2)渐进决策的模式:美国的林德布洛姆
    特点:在决策问题的分析上,渐进决策认为人们的分析能力有限,不可能对与决策有关的所有问题作详尽分析,而是将分析集中在相关的主要问题上。
    渐进决策把决策看作是前后衔接的不间断过程,从而有助于决策的连续性,渐进决策强调决策是个渐变过程,保持决策的稳定,有利于防止社会的动荡,渐进决策主张根据历史和现实的各种条件来进行决策,同理性决策模式相比,具有更强的现实性。
    (3)综合决策的模式:美国的A埃泽奥
    利用理性决策模式和渐进模式的长处,又注意克服二者的短处,综合地有选择地利用了上述两种模式的原则和方法。
    认为,当社会环境没有剧烈变化,原有的政策无需重大变动的,就应更多地利用渐进决策模式的原则和方法,减少实际分析问题的范围和内容,找出那些影响问题的最重要的因素进行分析,做出变化较小的新决策,以便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6、决策在领导工作中的地位:
    决策是领导者首要的基本职能,决策是贯穿于领导过程始终的活动,决策是领导者履行各项职能的
    基础,决策的正确与否关系到领导事业的成败。
    第二节 科学决策的原则、程序
    1、科学决策必须符合的四个标准:
    (1)具有准确的决策目标
    (2)决策的执行结果能够实现确定的目标
    (3)实现决策目标所付出的代价小
    (4)决策执行后的副作用相对少。
    2、科学决策遵循的原则:
    (1)客观原则
    (2)信息原则
    (3)预测原则
    (4)程序原则
    (5)可行原则
    (6)选优原则
    (7)“外脑”原则
    3、科学决策的程序(过程)
    (1)明确问题,确立目标
    决策目标的制订必须满足几条检验准则:
    1)目标是有的放矢的;2)目标是具体的;3)目标是系统的;4)目标是切实可行的;5)目标是符合规范的。
    (2)集思广益,拟定方案
    第一步轮廓设想,第二步细部设计。
    (3)分析评估,选择方案
    对方案进行正确的评估和选择,一是要有合理的评选标准,二是要有科学的评选方法。
    评选方案的方法有1)经验判断法2)数学分析法3)试验法。
    (4)实施方案,完善决策
    1)编制实施计划,把决策具体化;
    2)组织实施力量,保证决策方案的实现;
    3)落实实施责任,建立严格的责任制;
    4)建立反馈系统,及时检查发现决策方案实施中的问题;
    5)纠正决策偏差,必要时进行决策修正或追踪决策。
    4、追踪决策:
    追踪决策实质上是对原有决策问题重新进行的一次决策。
    追踪决策与一般决策相比,有新的特征:
    (1)回溯分析
    (2)非零起点
    (3)双重优化
    (4)心理效应
    第三节 决策中的领导者
    1、现代决策体制的二大特点:
    (1)决策中的“多谋”与“善断”的相对分工;
    (2)决策的制订和执行的相对分工。
    2、决策体制的三大系统:
    (1)决策的信息系统
    (2)决策的智囊系统
    (3)决策系统
    3、决策活动中,领导者的主要职责:
    (1)考虑决策目标的确立;
    (2)组织决策方案的制订;
    (3)负责决策方案的抉择;
    (4)领导决策方案的实施。
    4、领导者对决策方案的抉择方式
    (1)集体抉择:
    缺点:1)速度慢,有时会议而不决,贻误时机;2)职责不清,因每人分担一份责任,常会导致互相推诿,无人负责。
    决策时注意的问题
    1)通常只有事关大局的重大问题宜采用集体抉择的方式,而不要事无大小统统依靠集体决定。
    2)集体抉择就应当充分讨论,允许发表各种意见,真正起到集思广益的作用。
    3)事先周密准备,事后一致执行。
    (2)个人抉择:
    优点:责任明确,抉择迅速。
    缺点:1)个人抉择难免受个人知识、经验的限制;2)个人抉择容易造成个人专断。
    5、对领导者抉择的基本要求:
    (1)时效性(2)系统性(3)民主性(4)合法性(5)灵活性
    6、智囊团成员必须具备的条件:
    (1)应当是博才的专家,必须是既具有一门专业知识,又是学识渊博、思路开阔、目光敏锐的人。
    (2)应当具有服从科学、服从真理、服从事实的品质,而不能是看着领导的眼色行事、报喜不报忧的人。
    7、领导者应在几方面发挥好智囊团的作用:
    (1)对决策问题进行科学预测;
    (2)对决策方案进行具体设计,并对其详细的分析论证;
    (3)对决策问题的有关方面进行咨询;
    (4)对决策的实施情况进行反馈分析。
    8、领导者与智囊团的关系:
    领导者与智囊团的关系是“多谋”和“善断”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而不是相互取代。一方面,领导者必须保证智囊团的独立研究,甚至允许其唱对台戏,而不把个人的意见强加给他们,更不允许领导已经作出结论,而只让智囊团论证自己结论的准确性。另一方面,领导者又不能让智囊团代替自己决策,不能完全为智囊团的意见所左右,要考虑到智囊团的意见,但不能让他们代替领导者选择方案。
    第六章 领导与选才用人
    第一节 衡量人才的标准和领导选才用人的意义
    1、人才的特点:(1)创造性(2)历史进步性(3)社会性(4)专业性(5)相对性
    2、人才的类型:
    (1)依据工作性质――理论型人才和实践型人才。
    (2)自身素质的不同――发现型人才和再现型人才。
    (3)发挥作用的不同――组织型人才和操作型人才。
    3、衡量人才的标准:
    其具体内容,就是德才兼备,具体化为“四化”即干部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
    4、选才用人对于现代领导的重要意义:
    (1)人才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带头者和推动者。
    (2)人才是事业之本,是否正确地选才用人,关系到社会进步、国家兴衰和事业的成败。
    (3)人才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栋梁,是否正确地选才用人,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将起着关键作用。
    5、人才选拔原则:
    (1)察言与观行相结合的原则
    (2)考察历史与考察现实相结合的原则
    (3)发现人才的长处与认识人才的短处相结合的原则
    (4)组织考察与群众评议相结合的原则
    6、选拔人才必须正确处理以下关系:
    (1)正确处理资历与能力的关系,反对论资排辈,大胆选拔新秀。
    (2)正确处理知识分子和人才的关系,既不能把知识分子与人才等同起来,又要克服轻视知识、轻视知识分子的种种偏见。
    (3)正确处理学历和水平,领导经验与文化程度的关系,既要反对对学历论人才,也要反对以经验论人才。
    7、人才选拔制度:
    (1)选举制:指通过群众投票表决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
    特点:1)保证选举人有选择权2)保证被选举人有竞争性。
    形式:1)等额选举2)差额选举
    (2)考选制:指通过公开考试,根据成绩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
    (3)荐选制:
    具体形式:自荐制、他荐制、群众推荐制。
    优点:它能够把人才推荐者和人才选拔者两方面的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各种具体制度健全的条件下,既有利于发挥人才推荐者的积极性,为人才选拔机关广荐人才,同时,由于人才的选拔必须经过选拔者或选拔机关通过考察后才能确定,这就有效地防止了“非人才”进入“人才”队伍,保证了人才选拔的质量。
    不足:1)人才选拔的范围受到限制。
    2)人才选拔缺乏硬性的客观标准,有可能使一些“非人才”进入“人才”队伍。
    3)人才选拔缺乏程序化和法制化,“人治”的特点较为明显,因而人才选拔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很难有真正意义的制度上的保障。
    第三节 使用人才的原则和制度
    1、人才使用原则:
    (1)量才用人、职能相称的原则
    基本要求:根据人才能力的大小,给予适当的职位。
    (2)扬长避短,各尽所能的原则
    (3)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原则
    用人不疑的关键在于领导充分地信任自己的下属,并使下属感觉到领导对自己的信任,这就是所谓的信任感。
    这种信任感的作用:
    1)使下属产生心理上的安全感,增强工作的自信心,去大胆独立地进行工作;
    2)使下属对组织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自觉地与组织的其他人员保持一致,为维护组织利益而努力工作
    3)使下属产生责任感,极大地激发下属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其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4)合理搭配,整体效能的原则
    (5)五湖四海、宽以容才的原则
    (6)合理流动,适才适所的原则
    (7)爱护人才,关心帮助的原则
    (8)重视培养,用养结合的原则
    养和用的关系:
    养是用的前提,只有先培养出人才,才有人才可用,用是养的归宿和目的,如果只养不用,则培养的人才就无法发挥其应有作用。因此,只有养用结合,才能达到人才济济,各尽所能的目的。
    2、人才使用制度:
    (1)任免制度与培养制度
    任职制度,我国采用委任制和聘任制。
    委任制:又称任命制,指有任免权的领导机关或领导者按照人事管理权限对人才授予一定职位的一种制度。
    优点:权力集中,责任明确,指挥统一,行动迅速,效率高,任命程序简单明了。
    缺点:民主监督和依法办事的程序不完善,在任命干部时难免出现感情用事和一言堂的人治现象,造成用人不当。
    原则:1)先考察后任命2)工作需要与个人专业特长相结合3)集体讨论决定的原则4)严格审批程序的原则。
    聘任制:指用人单位运用合同形式对通过考试考核招聘的人才予以任用的一种制度。
    基本内容:1)根据工作需要和人才标准,明确规定应聘条件,并予以公布,实行公开招聘。
    2)对应聘人进行考试考核或考察,符合条件者才能聘任。
    3)招聘者与应聘者双方签订合同,规定双方的责、权、利及任期。
    优点:1)开拓了人才能进能出的渠道,有利于消除人事制度上长期存在的“铁饭碗”“终身制”等弊病;
    2)有利于鼓励竞争,推动人才的合理流动;
    3)扩大了单位选才用人的自主权,有利于人才的发掘和选用。
    缺点:容易造成受聘者的短期行为。
    免职的六种情况:1)转换职位任职的;
    2)晋升或降低职务的;
    3)离职学习期限超过一年的;
    4)因健康原因不能坚持正常工作一年以上的;
    5)退休的;
    6)因其他原因职务发生变化的。
    培训制度:指对人才进行政治理论、科学技术和专业知识的再教育和训练的一项制度。
    方式:1)职前培训
    2)在职培训――脱产培训、半脱产培训、业余培训。
    (2)考核制度与奖惩制度
    考核的内容:1)考德,主要是考核人才的政治立场和思想品质;
    2)考能,主要是考核人才的业务能力或管理经验和领导水平;
    3)考勤,主要是考核人才的工作态度和出勤情况;
    4)考绩,主要是考核人才的工作成绩和工作效率。
    奖励的方式:荣誉奖励、物质奖励、晋升奖励。
    奖励的基本原则:以精神奖励为主,并把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结合起来。
    惩罚的方式:党纪处分、政纪处分、司法处理。
    (3)交流制度与回避制度
    (4)职务升降制度与辞职辞退制度
    职务晋升的程序:1)采取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的办法产生预选对象;
    2)按照拟任职务所要求的条件进行资格审查;
    3)在年度考核的基础上进行晋升考核;
    4)由任免机关领导集体讨论决定人选。
    (5)任期制度与退休制度
    离休与退休的区别:离休是退休中的一种特殊待遇,只有建国前参加革命,符合规定条件的干部才能享受。按照规定,对离休干部实行基本政治待遇不变,生活待遇略为从优的原则。退休则是所有公职人员均可享受的一种待遇。退休后,国家按其工作年限和贡献大小,给予一定数额的退休金,以维持其生活。
    第七章 领导与思想政治工作
    第一节 思想政治工作及其对领导工作的重要意义
    1、思想政治工作对领导工作的重要意义:
    (1)思想政治工作是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用以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调动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的一种重要手段。
    (2)思想政治工作是领导过程中各项工作的生命线,既是经济工作的生命线,也是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原因:1)思想政治工作为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指明了正确的政治方向,保证其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2)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不断地提高群众的思想认识水平,使广大群众相信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是正确的,从而自觉地在经济工作和其他各项工作中按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办事。
    3)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改善领导与群众、群众与群众的关系,造成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为搞好经济工作和其他各项工作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前提。
    思想政治工作作为经济工作的生命线,表现为:
    1)它对我国经济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起保证作用。
    2)它能够有效地促进生产经营单位提高经济效益,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节 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
    1、 理论教育:
    2、 政治教育:
    (1)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的教育
    (2)形势和任务教育
    (3)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
    3、公民素质教育
    (1)理想教育
    (2)道德教育
    (3)法制教育
    第三节 思想政治工作的方针、原则和方法
    1、思想政治工作的方针:坚持疏导。
    疏导包含疏通和引导两层含义。
    疏通和引导的关系:疏通和引导是思想政治工作方针的一个整体的两个方面。思想政治工作的方针是完整而统一的,这个整体的两个部分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疏通是引导的基础,引导是疏通的目的和归宿。疏通和引导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互相依存,互相渗透,紧密相联而不可分割。疏通中有引导,引导中有疏通,但疏通不同于引导,引导也不同于疏通,二者缺一不可,疏通是基础,引导是目的,只有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构成完整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总方针。
    2、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
    (1)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1)理论是从实践中产生的,是对客观实际的认识;
    2)理论可以指导人们的实践,引导人们正确地把握和改造客观实际;
    3)理论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并在实践中得到发展,而实践则是人们对客观实际改造的过程。
    有效坚持这一原则,要从二方面入手:
    1)学习理论2)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结合业务工作一道做的原则
    注意几个方面:
    1)明确思想政治工作与业务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树立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到业务工作上去的正确观点。
    2)领导者既要重视和关心业务工作,又要重视和关心思想政治工作。
    3)专业政工干部要善于研究群众在业务工作过程中的思想特点和变化,把思想政治工作贯串于业务工作全过程。
    4)采用劳动竞争等适当的形式,使思想政治工作服务于业务工作,并与业务工作同时进行。
    (3)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
    (4)表扬和批评相结合的原则
    (5)精神鼓励和物质鼓励相结合的原则
    激励的手段:1)精神手段2)物质手段。
    (6)言传与身教相结合的原则
    (7)循循善诱、循序渐进的原则
    (8)思想政治教育和加强行政管理、严格组织纪律相结合的原则
    3、思想政治工作方法
    (1)说理教育法
    特点:领导者应晓之以理,以理服人,使思想政治工作对象在道理信服自己。
    怎样才能以理服人?
    1)要说理透彻2)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情感交流法
    特点:领导者应动之以情,用情感去征服思想政治工作对象,从而达到使其转变思想的目的。
    怎样才以情动人?
    1)要关怀、体贴、信任2)要经常交心谈心,多与群众交朋友。
    (3)个别引导法(因材施教法)
    特点:对象的个别性,方式与手段的针对性,因人施教,因时施教,因地施教。
    (4)榜样示范法
    特点:以榜样作为示范,通过学先进、赶先进的活动,来促使思想政治工作对象向先进人物看齐,以不断提高他们的思
    想觉悟,这种方法给人以真实性的形象感,并且具有明显的倾向性。
    核心内容:通过榜样的示范作用来达到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
    必须做好几方面工作:
    1) 要培养和树立榜样
    2) 要宣传榜样,组织思想政治工作对象向榜样学习
    3) 应通过榜样的先进事迹报告会等具体形式,使思想政治工作形式多样化,形象化,增加模范人物和先进事迹对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感染力,从而使之收到更佳效果。
    (5)自我教育法
    特点:自觉性、内省性。
    第八章 领导体制
    第一节 领导体制概述
    1、领导体制的特征:(1)时代性(2)规范性(3)系统性(4)阶级性
    2、领导体制的二重性:领导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3、领导体制的内容:
    (1)领导组织结构:
    四种模式:1)直线型领导结构2)职能型领导结构3)混合型领导结构4)矩阵型领导结构
    (2)领导的层次与跨度:
    (3)领导机构中各部门之间的职责与权限划分
    (4)领导机关的组成要素
    1)决策中心2)咨询系统3)执行系统4)监督系统5)信息反馈系统
    (5)领导人员的配置与管理制度
    4、领导体制的作用:
    (1)领导体制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建立联系、发生作用的桥梁和纽带。
    (2)领导体制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改造客观世界的工具。
    (3)领导体制是领导者同社会发生联系与作用的实体。
    (4)领导体制是否科学健全,直接影响着领导效能的高低并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5、西方领导体制变迁的三个阶段:
    (1)从家长制领导到管理阶层的兴起的阶段,其时限大约在工业革命前后。
    (2)从单个“硬专家”领导发展到“软专家”集团领导的阶段。
    (3)从集权制到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多级领导的阶段。
    第二节 领导体制的类型
    集权制 分权制
    概念 指一切重大问题的决策权都集中在上级领导机关或上级领导者,下级机关或下级领导者没有或很少有自主权,它只能按照上级机关的决定和指示办事。 指下级机关或下级领导者在自己管辖的范围内,有独立自主地决定问题的权力,上级对下级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决定处理的事情不得进行干涉。
    优点 能够统一意志,集中力量,统一政令,指挥灵活,便于协调,能够统筹全局,兼顾各方面的利益,计谋长远,利于重点建设。 分级治事,分级负责,使下级机构富有弹性和灵活性,能够因时因地制宜,增强应变能力,易于发挥下级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效率,增强效益。
    缺点 缺乏弹性和应变能力,不易因时因地制宜,灵活机动地处理问题,不易提高效率,容易束缚下级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致下级惟命是从,消极等待,弄得不好,容易导致官僚主义,个人专断等弊病,影响领导机关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容易导致自立门户,政令不一,各自为政,产生不顾大局的地方主义和分散主义等弊端。
    一体制(完整制、集约制、一元统属制、一元化领导) 分离制(独立制、多元化领导)
    概念 指同一层级的各机关或同一机关的各组成单位,权力结构上统一由一个领导机关或一个领导者来领导和控制。 指同一层级的各类机关或同一机关的各组成单位,根据其不同职能、权力结构上分属两个以上的领导机关或领导者来领导、指挥和控制。
    优点 权力集中,责任明确,政令统一,行动迅速,易于提高工作效率,便于统筹全局和指导监督,容易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和矛盾。 权力比较分散,能够使各类机关和各组成单位各司其职,各施其能,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相互监督制约,防止专权和滥用职权。
    缺点 导致权力过分集中,不利于发挥各类机关和各组成单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降低应变能力,不利于相互监督制约,造成包揽一切,甚至形成专断。 容易产生各自为政,各行其事,政出多门,互不协调,甚至造成工作重复,权力冲突,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影响整体和全局利益。
    一长制(首长负责制、独任制) 委员会制(合议制)
    概念 在一个机关或单位中,将法定的决策权集中于一位主要负责人,由他个人对上级和监督机关负责,用下级服从上级而不是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进行决策和处理问题。 决策权属于两个以上的负责人或领导集体,按少数服从多数原则进行决策和处理问题。
    优点 权力集中,责任分明,指挥灵敏,行动迅速,冲突较少,效率较高,它可以推诿和扯皮,消除或减少不负责任的现象。 能够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分工负责,可以减轻主要负责人的负担,互相监督,可以避免个人专断和滥用职权。
    缺点 由于一个人的知识、智慧等有限,考虑问题、处理事情难免有失误。如果一长制的首长选择不当,就可能贻误事业,甚至造成独断专行,滥用职权。 权力分散,责任不明,行动迟缓,效率不高,决策中有时因意见难于统一,使问题久议不决,坐失良机,贻误大事。
    层次制 职能制
    概念 一个系统或单位,在纵向上划分若干层次,每一个层次对上一层次负责,从指挥中心到基层形成一个像连续台阶那样的指挥系统,即形成直接指挥、监督和控制的渠道。 指一系统或单位,在横向上按业务性质的不同平行设置若干的职能部门,辅助领导机关实施领导。
    优点 指挥统一,权力集中,层次分明,整齐划一,各层次领导者工作性质大体相同,人员如升迁或平级调动,均能很快地胜任工作。由于这种体制要求掌握和熟悉各方面业务,有利于培养具有统筹安排、综合平衡能力的“通才”。 分工精细,各部门领导者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业务熟悉,工作效率高,有利培养精通各门业务的专家和提高管理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缺点 领导者负责面广,事务复杂,知识、精力和经济不济,影响抓大事,也容易草率处理事务,中间层次太多,领导者也难以指挥。 专业性强,依赖性大,它必须依附于特定的组织系统,分工过细,容易造成机构臃肿,部门林立,人浮于事,手续繁多,效率低下,由于不了解全局,办事容易违反经济原则和效率原则。
    第三节 我国领导体制的改革
    1、领导体制的发展过程:
    (1)从建国到1956年,是党和国家领导体制建立和形成阶段。
    (2)从1957年到“文化大革命”前夕,是党和国家领导体制曲折发展的阶段。
    (3)是“文化大革命”十年,这是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受到毁灭性摧残的阶段。
    (4)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进入了系统改革和不断完善的阶段。
    2、我国领导体制的基本特征:
    (1)人民的主人地位。
    (2)共产党领导的核心作用。
    (3)中央集权式的统一领导与管理。
    1)这种中央集权占主导地位的领导体制,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
    2)以中央集权占主导地位的领导体制,基本上适合我国国情,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保持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
    3)我国以中央集权为主导的领导体制将长期坚持下去。
    3、我国领导体制改革必须遵循的若干原则:
    (1)党的领导的原则
    含义:1)进行领导体制改革必须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而不是否定或削弱党的领导。
    2)领导体制改革必须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有步骤、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而不能一哄而起,或各行其展。
    3)坚持党领导必须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才能实现加强党的领导的目的。
    改善党的领导的内容:
    1)要从严治党,把党建设好,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
    2)要明确党的领导的科学含义。
    3)要完善对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和政协机关的领导机制。
    (2)民主管理原则
    1)必须加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构的建设,加快人民代表大会立法工作的步伐,加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的力度。
    2)要加强企事业单位的职代会工作,各企事业单位都要建立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和职工代表会议制度。
    3)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特别是村民委员会建设。
    (3)法制原则
    内容:1)领导体制改革要与加强立法工作相结合,加快立法速度,提高立法质量。
    2)要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和尊严,坚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领导体制改革中的机构改革,权限划分,人员配置都必须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来进行。
    重要性:1)机构依法设置,权力依法分配,人员依法配备,才能保持领导体制更大的权威性,发挥更大的效力。
    2)有利于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用法律规定并加以实施的领导体制,对于各级各类公务员有更大的约束力,能够促使他们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业务水平,提高工作效率。
    3)统一法规的确立和坚持依法进行领导,规范和公开办事程序和办事结果,有利于监督机关和广大群众对各级领导机关和公务员的监督,抵制各种不正之风,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公平和领导机关的威信。
    (4)合理划分权限原则
    1)纵向上要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上级与下级的职责权限,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上级和下级两个积极性。
    2)在横向上要合理划分各种机关、各种职能部门的权限。
    (5)活力与效率原则
    4、我国领导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1)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分开,进行机构改革与机构精减,提高工作效率。
    1)转变职能
    2)实行政企分开
    3)进行机构改革与机构精简
    (2)建立健全民主决策的制度和程序,增强决策的科学性。
    1)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2)要走群众路线;
    3)要健全制度,依章办事。
    (3)加速组织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现代组织人事制度。
    1)健全领导人员的选拔作用制度。
    20建立健全各类人员的分类管理制度
    (4)完善民主监督制度,保证权力的正常运行,实现领导机关和公职人员廉政、勤政。
    加强和完善民主监督制度建设的重点:
    1)加强对宪法和法律实施的监督,树立宪法和法律的权威,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保证国家的法律法规能够在全社会得到统一的实施,坚决克服执法中的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
    2)加强对党和国家方针政策贯彻的监督,保证政令畅通
    3)加强以对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监督,防止权力滥用,严厉惩处执法违法,贪赃枉法人员。
    第九章 领导者的素质
    第一节 领导者素质概述
    1、领导者素质的特点:(1)综合性(2)动态性(3)层次性
    2、领导者素质的重要性:
    (1)领导者良好的素质是发挥领导功能、完成领导任务和提高领导绩效的重要基础。
    (2)领导者良好的素质是发动、团结、率领群众开拓进取的保证。
    (3)领导者良好的素质是领导方法和艺术的源泉。
    (4)领导者良好的素质是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兴旺发达的关键。
    第二节 领导者的基本素质
    1、政治素质:
    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
    2)要有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
    3)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
    2、法律素质:
    1)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
    2)具有法治意识;
    3)严格执法、依法行政、依法管理。
    3、知识素质:
    1)广博的文化知识修养;
    2)合理的知识结构;
    领导者合理的知识结构:1))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
    2))娴熟的领导管理知识;
    3))丰富的人文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
    4))深厚的社会生活知识;
    5))领导者还应当关注现实社会的发展,关注世界科学技术的进步,了解当代最新的发明创造,及新方法、新思维、新理论和应用新知识。
    3)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4、能力素质:
    1)预测和决断能力;
    2)组织指挥能力;
    3)交际协调能力;
    4)应变创新能力
    5、品德素质:
    1)崇高的道德情操和高尚的人格;
    2)勤政为民、公正廉洁;
    3)坚持真理,弘扬正气。
    6、身心素质:
    1) 良好的身体素质2)健全的心理素质。
    第三节 领导者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1、素质的生理基础:
    2、努力学习,加强修养
    就注意问题:1)学习目的明确,学风端正;
    2)学习内容要选准;
    3)方法要得当。
    3、实践锻炼
    4、制度规范,严格管理
    1)岗位职务培训制度;
    2)干部选拔作用制度
    3)干部考核评估制度
    第四节 领导集体素质结构及其优化
    1、领导集体素质结构的特点:(1)整体性(2)相关性(3)适应性(4)稳定性(5)目的性。
    2、领导集体素质结构合理化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实施系统的集体领导;
    2)有利于实施创造性的领导;
    3)有利于实施高效能的领导;
    4)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兴旺发达。
    3、领导集体素质的合理结构:
    1)梯形的年龄结构:
    2)协调的气质结构:
    3)合理的知识结构:
    4)互补的知能结构:
    4、领导集体素质结构优化的途径:
    1)转变观念是优化领导集体素质结构的前提;
    2)改革完善干部管理制度是优化领导集体素质结构的保障;
    3)发人才资源,搞好后备队伍建设是优化领导集体素质结构的重要源泉。
    第十章 领导方法
    第一节 基本领导方法
    1、基本领导方法的内容:
    (1)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方法――调查研究,也是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的中心环节。
    调查研究的方法:
    1)开调查会。
    2)解剖麻雀。
    3)走马看花和下马看花。
    4)胸中有数和种试验田。
    (2)改造客观世界的方法:
    1)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
    2)领导骨干和广大群众相结合
    3)抓中心环节、“牵牛鼻子”和“弹钢琴”。
    4)出“安民告示”和典型引路。
    5)抓两头带中间。
    2、基本领导方法的现代化发展:
    (1)调查研究方法的现代化
    1)全面调查2)抽样调查3)典型调查4)重点调查
    (2)通过科学预测增强领导决策和控制的取出预见性
    (3)积极疏通和拓宽党政领导同人民群众联系的渠道
    第二节 领导的日常工作方法
    1、制订贯彻目标规划的方法:
    (1)要确定正确的目标,
    (2)要制订规划,由规划落实目标,统一下属人员的活动。设立
    制订目标规划应注意:1)目标规划不是提口号,而是一项严肃的科学设计,不能只讲空洞的原则。
    2)制订目标规划要从需要与可能两方面进行研究论证。
    3)制订目标规划必须领导亲自抓。
    4)领导者还应不厌其烦地向单位下属群众经常宣讲目标规划。
    5)在实施过程中,领导者应一直追踪目标,不要轻易改变。
    2、发挥机构人员效能的方法:
    (1)要按照现代管理原理科学地设立组织机构。
    (2)设立机构要贯彻精简、统一、效能、节约和反对官僚主义的原则。
    (3)每个机构都应制定工作规范。
    (4)要制订工作人员的管理法规。
    (5)运用动力原理加强对人员激励的工作。
    (6)加强人员培训,不断提高人员的整体素质。
    3、安排工作顺序和时间的方法:
    (1)要尽可能排除琐碎事务,集中精力抓大事。
    (2)一定要作工作计划。
    (3)区分工作的轻重缓急的方法。
    (4)努力提高时间的利用效率。
    主要方法有:1)利用最佳时区做最佳和最重要的工作。
    2)坚持今日事今日毕。
    3)集中一定时间处理耗时多的工作。
    4)无论何事均事前做好准备。
    5)精简会议文件。
    4、信息沟通和利用的方法:
    (1)必须认识信息是宝贵的资源,树立现代信息观念。
    (2)要做到信息渠道畅通,采用各种沟通方式使指令、反馈都做到及时、准确。
    (3)利用现代化的办公设备、提高信息传递、处理的效率。
    (4)要致力信息开发,做到信息共享。
    5、主持召开会议的方法
    (1)要分清会议类型及召开各类会议的要领。
    (2)重视会议的经济成本核算,制定必要的守则,提高会议效率。
    召开会议的守则:1)可开可不开的会议坚决不开;
    2)召开大型会议要履行一定批准手续;
    3)不要无关的人出席会议;
    4)不开无明确议题或议题很多的会;
    5)不开虽有明确议题却没有充分准备的会;
    6)严肃会风,要准时开会,反对迟到早退,严禁开会时随意交谈或搞其他活动;
    7)主持会议的人要密切掌握会场,限定每人的发言时间,减少离题、重复性发言,并善于约束自己,少作无关的长篇大论;
    8)开会时间不宜太长,会议最后都要形成决议。
    第三节 领导方式
    1、领导方式的类型:
    (1)古代家长式个人专制体制下的领导方式类型:
    1)清静无为、垂拱而治的方式:
    2)严刑峻法、重典立威的方式:
    3)恩威并用、宽猛相济的方式:
    (2)现代社会的领导方式类型:现代领导方式总的趋向是人本主义和民主主义。
    1) 西方近代关于人性的理论。
    “X理论”: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而好逸恶劳的,人人都逃避艰巨的工作,不愿承担而乐意被人管理,只有少数杰出人物才会勉励自己,担当重任。从管理角度看,工作人员的奋斗目标与管理者相反,他们只追求生理与安全方面的满足,管理者必须用严厉的惩罚制度来督促他们工作,当然也需用适当的金钱与地位去刺激他们的积极性。其特点是把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对立起来,把管理看作与广大工人无关的事情。
    “Y理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人人都勤奋向上,具有智谋、想象力、创造力和人情味,只要具备条件,他们就能承担责任,做出贡献。从管理方面说,工人的目标可以与管理者的目标相一致,只要让他们充分地“自我实现”,就能达到管理者的要求。
    “Z理论”:X理论+Y理论=Z理论。它是将前面两者加以结合,既用关心、奖励、人情味等软的一套,又用权力、纪律、惩罚等硬的一套,来对付他们领导下的职工群众。
    2)几种领导模式简介。
    1))领导性格理论:
    2))领导行为理论:
    3))领导权变理论:
    4))师傅型、指挥型和育才型的领导模式:
    3)社会主义领导方式与类型:
    1))从领导指挥方式着眼,分为命令式、说服式、示范式三种;
    2))从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关系着眼,分为自决型、参与型、放任型三种;
    3))从领导活动的侧重点着眼,分为任务中心型、人员中心型、人事并重型三种。
    从观察中国的国情,中国社会的传统心理来看,我们认为中国的社会主义领导方式,应注意:
    1))注意领导者的表率作用
    2))注意教育说服式的领导方式
    3))注意民主集中式的领导方式。
    取决领导方式的条件:1)应看组织的性质;
    2)看该组织内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素质条件;
    3)看该组织的内外环境条件。
    第十一章 领导艺术
    第一节 领导艺术与领导经验、领导科学的有关系
    1、领导艺术:指领导者在个人素质修养基础上,以丰富的领导经验,深厚的领导科学造诣,对各种领导条件、方法、方式,巧妙并富创造性地运用,表现出的领导风格和艺术形象。
    领导者的个人素质修养,包括领导者的经验、学识、智慧、才能,是领导艺术得以发挥的重要前提;
    对领导条件、方法、方式运用的巧妙并富有创造性,是领导艺术的核心;
    领导风格和艺术形象,是前两者结合的结果,是领导艺术的外在形态。
    2、领导经验与领导科学的关系:
    (1)领导者应重视积累领导经验。
    (2)领导者又不能囿于已有的经验,应努力提高自己的领导科学水平。
    (3)领导者还必须从现代社会活动的特点认识掌握领导科学的重要性。
    3、 领导科学与领导艺术的关系:
    (1)它们是领导工作的经验性与理论性的对立统一。
    (2)它们是领导工作模式化和非模式化的对立统一。
    4、领导艺术的特征:经验性和非模式化。
    第二节 领导艺术的主要表现
    1、用权的艺术:
    (1)组织法定权:
    使用时要注意:
    1) 要谨慎用权:
    1))要严格遵守法定的权限,不对上越权和向下侵权,切忌违反权力规定。
    2))不要轻易动用法定权力。
    3))不要炫耀权力,但在必要时却敢于坚决果断地用权
    4))领导者的影响权,妥善使用也有积极作用。
    2) 用权要讲求实效:
    1))用权不等于生硬地下命令,发批示强制执行,主要应用事先诱导、警告、请示的方法,使下级从敬畏感出发,自觉服从领导,同领导者一致行动。
    2))在领导过程中,也要善于运用权力对下属进行诱导和控制。
    3))使用奖惩也是一种用权,但必须同时做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工作。
    3) 要相宜授权:
    1))授权的技巧:<1>因事择人,视能授权
    <2>明确权责,适度授权
    <3>授权留责,监督控制
    2))授权的类型:<1>刚性授权
    <2>柔性授权
    <3>惰性授权
    (2)个人影响权:
    2、待人的艺术:
    (1)待人的基本态度是以诚待人,尊重对方,切忌虚伪。
    (2)对待上级、下级和同级应有的态度。
    (3)掌握谈判的艺术
    (4)领导者与广大群众的会见
    (5)要慎重对待许诺
    3、理事的艺术:
    (1)掌握原则性和灵活性的辩证统一
    (2)掌握抓住中心和统筹全局的辩证统一
    (3)掌握领导积极性与广大群众积极性的辩证统一
    (4)掌握明晰性和含糊性的辩证统一
    (5)掌握创造开拓和和谐平衡的辩证统一
    (6)掌握宽与严的辩证统一
    第三节 提高领导艺术的途径
    1、提高领导艺术水平的途径
    (1)学习和实践是提高领导艺术水平的根本途径
    (2)从自己领导实践中总结经验,观察体会别人的领导艺术
    2、划清领导艺术和政客权术的界限
    领导艺术的本质是“善”,是为人民谋利益,是为推动历史前进服务。而政客权术的本质却是为个人或小集团谋私利,特征就是虚伪,没有原则性。毛泽东所说“要光明正大,不要搞阴谋诡计”的话,一般说来,可作为识别领导艺术和政客权术的试金石。
    第十二章 领导作风
    第一节 领导作风的实质和作用
    1、领导作风不仅是领导者世界观的反映,同时也是领导活动本质属性的体现。
    领导作风同时又是领导者思想文化素养的综合反映。
    1、领导作风的作用:
    (1)良好的领导作风可以保证领导活动的性质和事业的方向
    (2)良好的领导作风有利于领导目标的实现和领导职能的发挥
    (3)良好的领导作风可以增强领导者的权威和影响力
    (4)良好的领导作风能够推动党风和社会风气的好转
    2、社会主义领导者作风的基本要求:
    (1)应当是共产党人的党性原则和党的优良作风的集中体现。
    (2)应是理论与实践、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3)应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统一的反映。
    (4)应是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在现实生活中的美好表现。
    第二节 领导作风的基本内容
    1、领导的思想作风:
    (1)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
    1)要有科学理论作指导;
    2)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
    3)要正确对待科学理论和上级指示;
    (2)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的作风:
    1)要牢牢树立基本的群众观点。
    2)要有民主作风,遇事要同群众商量,特别是在制定和实施决策中要走群众路线。
    3)要关心群众疾苦,为群众排忧解难。
    (3)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
    (4)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
    1)在遇到各种复杂的形势时要冷静沉着。
    2)要经得起成功和挫折的考验。
    3)要尊重上级、尊重同事和尊重群众。
    4)树立对工作极端负责,对人民满腔热忱的精神。
    2、领导的工作作风:
    (1)改革创新、开拓进取的作风:
    1)要不满足于现状,不墨守成规,要有自强不息,不怕困难,敢于拼搏,不断进取的精神。
    2)要有风险意识和代价意识。
    3)要不计较个人得失。
    (2)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作风:
    1)要反对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
    2)要深入实际,具体指导,注重落实。
    3)要讲求效率,注重效益。
    (3)勇于负责、机敏果断的作风:
    1)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统一。
    2)遇事瓜敏捷并敢于决断。
    3)敢于承担责任。
    (4)严于律己、为人表率的作风:
    1)领导者必须成为遵纪守法的模范。
    2)必须克已奉公,反对以权谋私。
    3)必须正确对待自己的升降荣辱,不弄虚作假,不跑官要官。
    3、领导的生活作风:
    (1)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作风:
    1)领导者要长期树立艰苦、勤俭光荣,奢侈、浪费可耻的观念,自觉抵制各种腐朽生活作风的侵蚀,并敢于同不良生活作风作斗争。
    2)领导者在个人生活中要成为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楷模。
    3)不讲排场,不搞攀比,提倡勤俭办一切事业。
    (2)清政廉洁,为官从俭的作风:
    (3)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作风:
    (4)仪表整洁,行为端庄的作风:
    第三节 改进领导作风的途径和方法
    1、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2、投身实践,接受监督
    3、从严要求,从我做起
    4、健全制度,严肃纪律
    第十三章 领导效能考评
    第一节 领导效能的含义、基本内容及其作用
    1、领导效能:指领导者在实施领导中的行为能力、工作状态和工作结果,即实现领导目标的领导能力和所获得的领导效率和领导效益的系统综合。
    三要素:领导能力、领导效率、领导效益。
    2、领导效能的基本内容:
    (1)时间效能:时间效能是衡量领导者管理、利用时间的尺度。
    (2)用人效能:指领导者选配、组织和使用有关人员的能力和效果。
    用人效能是决策办事效能的组织基础,又是实现决策办事效能的组织保证。
    (3)决策办事效能:指其制定决策、处理事务的本领、效率和效益。
    领导者及时、正确地制定决策并有效地组织实施,是实现领导活动高效益的前提和基础。
    (4)组织的整体贡献效能:指同一领导组织整体目标的实现程度。
    领导者的时间效能、用人效能、决策办事效能,最终都将体现为组织的整体贡献效能,因此,整个组织的总体目标实现程度如何,是衡量领导效能的最基本的尺度。
    3、领导效能在领导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1)是领导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2)是评价领导活动优劣的综合尺度。
    (3)提高领导效能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迫切需要。
    4、领导效能考评的意义:
    (1)有助于增强各级领导者的责任心,鼓励先进,督促后进。
    (2)有助于整个领导水平的提高。
    (3)有助于对各级领导者的选拔、培养和使用。
    (4)有助于增强领导活动的透明度,便于群众的监督。
    第二节 领导效能考评的原则
    1、讲政治的原则:
    (1)要看领导组织和领导者是否坚持讲政治。
    (2)要看领导组织和领导者是否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3)要看领导组织和领导者是否遵守国家的宪法和法律,是否按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办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统一规范的原则:
    (1)要在建立健全各级各类领导者的岗位责任制和任期目标制的基础上,确定考核标准。
    (2)要建立健全严格的考评制度,形成相应的考核规程和准则。
    (3)要有严谨、科学的考核方法。
    3、贡献为主的原则:
    必须正确处理局部与全局、当前与长远、数量与质量、效率和效果等几方面的关系。
    4、客观公正的原则:
    做到三点:1)考评者要为人正直、作为正派,要用严肃认真的态度和对党对人民对被考评者高度负责的精神来进行考评工作;
    2)考评的标准要统一,过程要公平。
    3)考评的结果应当来自准确、完整的资料和数据以及对事实的调查分析,任何一个结论都必须以事实为依据。
    5、民主公开的原则:
    (1)要走群众路线。
    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做到民主公开,就必须采取上级考评、同级考评、下级考评和自我考评相结合的方法,多渠道、多层次、多角度地对领导效能进行考评。这是党的群众路线在考评工作中的具体运用。
    (2)要接受群众监督。
    对考评主体、考评过程、考评结果三方面进行监督。
    (3)领导效能考评结果要分开。
    向被考评者反馈其考评结果有:面谈式、图表式、报告式等。
    第三节 领导效能考评的方法
    1、目标考评法:目标对照法,就是按照领导活动中预定的目标项目指标,检查其完成情况,从而评定被考评者的工作成效。
    2、群众评议法:就是通过群众测评,民意测验等方式对被考评者进行评议,以获得被考评者的总体情况的方法。
    作用:1)有利于激发领导者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把对上级负责和对群众负责更好地统一起来;
    2)有利于密切领导与群众的关系,调动领导和群众、上级和下级两个积极性和创造性;
    3)有利于全面、客观地评价领导者的是非功过,准确地选拔和任用领导人才。
    方式:民主测评、民意测验。
    民主测评的程序:1)准备阶段2)测评阶段3)原始数据处理阶段4)分析汇总、得出结论阶段。
    民主测评的基础是编制测评量表,即把领导者德、能、勤、绩等各项指标加以量化,制定出科学化、规范化的等级量表。
    民意测验:民意测验法,包括投票法、对话法、问卷法等。
    3、定量分析法:就是根据领导活动的各种具体指标数量和质量计量论质,评级计分,从数量上相对精确地反映领导者及整体效能的全貌。
    (1)时间效能方面:从领导者自己的时间有效利用率、部属的时间有效利用率、组织整体的时间有效率三方面进行分析。
    (2)用人效能方面:1)是看用人恰当数与总数之间的比例关系;
    2)是看部属能力发挥情况与潜在能力之间的比例关系。
    (3)办事效能方面:1)是已办事件数与应办事件数之比;
    2)已办事件中正确处理件数与处理不当件数之比;
    3)正确处理的重大事件与一般事件之比;
    4)应由下级处理而由领导者包揽的件数与处理问题总件数之比。
    (4)整体贡献效能方面:最主要的是分析成果和耗费,以及成果得到社会承认的情况。
    4、比较考评法:就是通过选择一定的参照系来对比评价领导者效能的方法。
    关键:选好参照系,注意可比性。
    5、模拟考评法:就是让考评者进入一个模拟的工作环境,要求他按照给定的条件进行模拟操作,用多种方法来观察他的行为方式、心理素质、反应能力等,并根据这些观察来测评他的各种能力。
    主要用来考核和选拔各类专业人员,管理人员和基层领导人。
    主要方式有:1)公文处理2)小组讨论3)口试
    处理好两个问题:1)测评人员组成要合理
    2)测试的内容设计要科学合理,具有相似性、先进性、适用性和动态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2023年自考资料 ( 豫ICP备17027556号-1 )

GMT+8, 2024-5-5 10:31 , Processed in 0.06894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